simonyou wrote:就我所知要做出碳纖...(恕刪) 对不起,,我觉得我屁话太多,又模糊焦点了。说到底,打了这么多字。除了参与一下这篇我看起来很乐趣的文章之外。作为看热闹的旁观者(左岸这边叫做吃瓜群众,就类似鸡排奶茶板凳这种),其实是不喜欢这种 在车架上标注 T700,T1000,然后天花乱坠的事情。作为拥有高端,和先进碳纤维制造技术的台湾,这么多同业。是不是可以设立一个完善的行业标准,来让车架材料的选用和标注,变得比较容易懂。由此减少作弊的空间?比如,标注车架材料的时候,20%或多少百分比以下的,你就别说了。不然的话,你说T1000,就算有用到T1000,,那到底是多少?用在哪里?起到什么作用?衣服面料的表示,你是poly,还是nylon,还有个趴数的标示咧。车架为什么不能有?至于那些官司什么的伎俩,各人造业各人担,会相信官司有证明清白作用的,或根本不相信司法的,那你没有竞争力,或者你领22k,刚好而已啊。
meetso_temp wrote:尊重专业,和崇拜玄...(恕刪) 類T1000其實只是因為HASA陳毅買不到T1000 只買得到M40J用來自圓其說,M40J為類T1000...至於為什麼這樣,因為他一直打著新R1是用T1000,而且突破以往高CP的價格往更高的單價走...結果不是用T1000...的確拉 他也承認後來買不到以二線廠來講...相對的高價...但不是用當初宣稱的高階材料...而且買不到...這個臉很難拉阿更別說,別廠也是打著T1000的名號,賣更低的價格阿,事情不就這麼簡單而已XDD討厭酸民甚至是連類單眼都出來了...嘖嘖...這真的是競爭力低落的表現不過台灣的其他二線廠牌,好像也是自己賣自己的,不太受影響。
MishaShih wrote:我是覺得如果沒看比...(恕刪) 你是指公路车大组赛?UCI规定的车辆重量下限是6.8kg,这个应该很多人知道。然后。大部分的车手,他们的车重都超过7kg。现在的车架制造技术。一级车架一级套件加Tublar,,都很难比6.8重了。(爬坡车架)
meetso_temp wrote:你是指公路车大组赛...(恕刪) 到也不是這樣,極限的推進,其實是很困難的比賽也不單指自行車,如F1跟MotoGP,單圈差到1秒已經是不得了。一不小心,退步都有可能...但有時候是這樣,以單車來講,重量只是一種表徵而已真正是讓車手可以節省更多的力氣,消耗更少的能量我本身也是技術出身,我是認為不容易啦,極限的推進是很擠牙膏的。
MishaShih wrote:到也不是這樣,極限...(恕刪) 那是完全两回事。另外,F1 赛车一样需要配重。因为技术上能实现的结果已经比FIA的重量下限还轻了。我不反对技术。但是不支持“过度”吹捧。AXlightness还帮 BMW还是 williams做过 碳纤维件,但是概念上他其实就是一个小工厂。Berks来自一个差不多就没什么工业基础的落后国家。所以你说碳纤维制造的门槛有多高,,我相信是有,,但是在脚踏车零部件上,用多轻量的组件,取决口袋里多少钱,和,有没有要赌一下命。(比如要不要那800g的轮组去下坡)
meetso_temp wrote:那是完全两回事。另...(恕刪) 我覺得先不講單車,單車吃人力太重。賽車在機械上搞不好已經快沒牙膏可以擠了,重量的底限其實已經很久了據說再快下去不難,只是車手會受不了大多是玩電控,MotoGP還限制公版ECU,不讓某兩大廠因為電控太囂張F1我不知道,F1我很久沒看了,只是我印象中F1已經快跟打電動差不多了只是要動輒300kph的速度下打電動 一般人恐怕承受不了但不管怎樣,每一種參數每一個動作都會有影響阿,不然賽車怎麼需要這麼多背後的support?單車也是類似阿而且消費者也很重視好嗎? 新舊版的輪組或車架,他們第一個就是看重量阿 XDDD因為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數據...競爭很激烈的好嗎?就算跑0、瞎貓不是一級輪組,重量也常被人拿出來比較好嗎?
幾個月前德國車廠canyon發表使用日本國防部特許出口的軍用複合材質做成全世界最輕的車架 不管你信不信 我信了不過我不會買 有捷安特便宜大碗的碳纖車 誰需要昂貴的最輕車架? 我個人也不排斥高是特 就像我買手機韓國LG定價打4折再來說
高屏鐵騎 wrote:幾個月前德國車廠canyon...(恕刪) 我是覺得不要以台灣的角度去看全世界 XDD你講的沒錯,台灣有捷安特跟美利達,某種程度算幸福但是台灣的豐田跟國產車讓我很火大,比別國還貴,比別國還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