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

碳纖結構分離經驗分享

hunter2009 wrote:
若官方的測試為全新...(恕刪)


"加上預壓設定的差異"
蠻有概念的
所以實驗側向剛性數據如果有跳動
至少要檢查兩個地方
第一要檢查的地方就是預壓
第二是花鼓夾持狀態是否會滑動(因花鼓耳造型多)

至於資料庫是否無價值
採樣數據加上實際使用及車主跟我的討論
對我的研究是很有幫助
另外同型號的輪組
有機會我不會只測一組

你提出的論點
很開心和你討論

但不論如何 我發現討論已經完全離題了
這篇文章是在討論碳纖

其它不相關的話題
我就不在回應

謝謝你~
挖洗"山姆叔叔"啦...
大家好,我是白馬,我又來了,我最愛山姆的科學文了。
因為本人才疏學淺,只能拾人牙慧,把最近聽來的這些碳纖維知識,做小小的分享。

碳纖維是複合材質,一般俗稱碳纖維。
碳纖維,只是其中的一項原料,並非複合材料的全部。
山姆分解複合材質的輪子,看到的碳纖維,就只是原料的一種。
做了燒解後,複合材料中很重要的環氧樹脂......就沒了!!!

做個比喻.....
大概就是拿個xx名店火鍋,把高湯燒乾後,只剩下食材。

把火鍋分離完成,若要更深,拿出要比對的樣品,一起進電子顯微鏡,就差不多有答案。
問白馬懂不懂火鍋?
吃了一輩子鍋類,不會陌生就是.....XD
(對不起,我只會這種粗俗淺白的比喻)

=====本人唸書最後兩年,都在實驗室做化學分析=====

其實我化學分析的底子很爛,先不講分離出來的碳纖維。
其他不見的環氧樹脂,要用其他化學儀器去分析,基本上也是有困難的。
不管是氣體還是液體層析儀,光學分析,最後都要和其他樣品比對。

所以分解殘留下來的環氧樹脂,就算給你分析出東西,是要找什麼樣品來比對呀?
環氧樹脂,每一家的配方都不同,也都是機密。
要對比出來的可能性真的太低太低了。

不過山姆分解後,用觀察,用電子顯微鏡,
確實可以觀察碳纖維的1K、3K的碳纖維編織。
但要知道用的是多少T的布料......我個人是很懷疑啦。

只有碳纖維絲,沒有環氧樹脂,拼湊不出原來的複合材質的。

=====強者我朋友是工廠上游的,他說他分析不出來=====

冬天到了,煮個火鍋再燒乾,大家一起來破解火鍋名店的湯頭作法如何??
這是一篇火鍋分析分享文,只要給我燒乾任何一家名店火鍋,
我就可以知道火鍋怎麼煮出來的......XD(誤)

ddar白馬 wrote:
大家好,我是白馬,...(恕刪)



山姆還以為你消失了呢
不過至少你說的是碳纖

山姆碳纖分離的部分你認為沒問題就好
分析的部分 等結果吧

謝謝
挖洗"山姆叔叔"啦...

山姆叔叔3746 wrote:
曲柄是CHC回信所提出的說明 並非是山姆所說)

山姆叔叔,CHC的曲柄文不是你貼出來幫忙站台的,怎麼語氣聽來不太認同?

山姆叔叔3746 wrote:
從昨天開始進行剛性數據採樣討論
我發現網路上忽然有許多對我莫名的攻擊
都有提到你
希望與你無關

山姆叔叔若是有被人莫名攻擊,小索拜托拜托趕快把所有內容公開
小索超想知道,到底是誰讓山姆叔叔誤會我了


山姆叔叔3746 wrote:
還有 我臉書早就封鎖所有跟你相關的資訊
所以我不會看到你的東西
既然你不喜歡也不認同我的研究
希望你也別一直來關注我
從你的用字當中 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
你一直在關注我的動態


山姆叔叔,有關輪子的任何文章小索都會想看看,不管是對的或是錯的
對的是一種知識,錯的也是一種經驗

若能看懂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從中找出問題,這也代表是一種進自身的進步

這文是你前幾天貼的,小索也只是當下看到才回覆你的



車圈是很小的,小索也不想follow
但車友看了你的文又得不到解答,來咨詢我的意見
小索還是得仔細閱讀

其實小索也想知道以山姆編輪10年、碳纖6年經驗的師傅,問題的癥結點在哪

山姆叔叔3746 wrote:
1."5%這件事,如果從CHC講出來,我覺得會有點扯"
這5%我們討論的確實是在實驗時會出現的偏差
就如你說的"同一個實驗室內,也是多少會出現偏離很大的數值,這種數值會先被剃除"
我想問如果你測的次數不夠多
你如何知道哪個數值是偏差?

還是只要測到的值和公告的數值不同就一直測,直到數值出現你要的才用
或是就算只測一次但和公告數值相近就用
這樣就叫作剔除偏離很大的數值?
還有你之前提到說側向剛性壓一壓就知道不是?怎麼現在又說"多少會有偏離很大的數值"?

檢測儀器量測單位越小越貴
要能動態測量更貴
為什麼?相信你比我更懂
剛性實驗 我用的壓力源單位是0.1Kg 檢測位移單位是0.01mm
並且是動態測量 所以我測量很耗時 需要很多動作去確認我的量測值

以外觀判定能仍有一定的可信度,CHC是這麼回你的
數據該若在哪個範圍,經驗夠的話是能判定的,怎麼會不知哪個數值是偏差,還需一直測




今天中午剛好有車友帶EASTON EA90來做保養,小索也測了一下
測的時間並不長呀,過程也是跟車友互相交流討論
同一點的四次數值是:72 71.6 72.3 72.2(需除以2才是側向剛性值 N/mm);誤差範圍大概是1%吧
車友問說為何會每次都不同?因為手不是機械,不過1%我想是可接受的誤差

所以小索的確不解山姆叔叔34%是怎麼來的?公開有什麼難的?
或許對你而言真的有許多難言之隱

山姆叔叔3746 wrote:
實驗的方法跟標準應該要有所一致,消費者才真的有比較的基準。"
我認為同一個實驗室出來的數據就是一致 (我只用自己數據比較)
檢驗標準如果有公告或有標準儀器我一定會去遵循
不過目前沒有(但看起來你早就認定小索就是標準)
你要看誰的數據我沒意見
但請不要要求我把小索的標準當標準
或者請你或小索先把他的檢驗方法與CHC討論研究
再由CHC公告為側向剛性檢驗標準
那我就會遵守


再貼了一次,MAVIC寫的:如何量測側向剛性
山姆叔叔似乎不知,MAVIC最後還公布了數據

方法怎麼測,說的很清楚楚,我(MAVIC)的輪子剛性如何不怕你去驗証
一點誤差是可以接受,但若是30%以上的誤差…………

試問若有號稱1000g的輪子,實測1300g;這有消費者能接受嗎?

既然打上品牌型號,數據也貼了出來,就應該更謹慎、負責的態度來看待
大廠不會跟你計較,但是小廠就………

我們彼此應該更open mind,有批評代表有改進的空間,也才能更進步

上述是小索的一點心得與建議~~~~若有得罪請見諒~~~~~
dean720721 wrote:
有沒有抹黑你自己最...(恕刪)


唉!想想上個月台中周時在攤位表明了身份,山姆叔叔就說:坐,請坐~~~

當下雖以回絕,但山姆叔叔的熱情與親切讓小索都忘了以往的不愉快

小索原本想跟山姆叔叔聊聊製輪理念,但一想到花錢參展,有爭論對山姆叔叔的展場形象並不好,所以選擇當個普通的車友聽其大道理

也發自內心稱讚:山姆叔叔的全碳輪"不論好壞",畢竟做出實品,一切走來著實不易
山姆叔叔還說:碳纖都做五、六年了這是當然的

離開前被要求合照,小索想想.......................好吧~~~~

可是回去後........連車友都在詢問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good886 wrote:
山姆叔叔,CHC的...(恕刪)



個人提供一點看法

這個30%的差值應該是某個山姆相關網頁的資訊

1. 舊輪子、但準確:

剛性掉30%是非同小可的事情,簡單來講,材料性質已經脆化或彈性疲乏。

這個數據沒有公布的必要,輪子可以拿去丟了


2. 舊輪子、但不準:

不准本來就沒有參考數據的價值,舊輪子有沒有問題不知道。

拿來量舊輪子其實應該只有耐用度的意義,應該也不需要特別公布。


3. 數據公布的問題:

就像小索說的...可能會衍伸一些問題,應該要分外小心,尤其有相當的差值時。



另外

小索...1%

某單位...5%

所以我才會說某單位自己不覺得羞羞臉嗎?XDD 沒啦 開玩笑

他們用的萬能試驗機,是用在10Kg~20Kg這種出力的範圍嗎? 應該不是吧

就像很多地磅都是至少100Kg起跳,拿來量體重根本就是搞笑的XD

手+推力計的精準可能會比萬能試驗機高很多。
分離的碳纖,若碳纖絲未被破壞,顯微鏡也許可以做個粗略的分類。從資料表看,T300,T700是用7 micron的絲,T800,T1000為5 micron的絲,山姆可以試著用顯微鏡看看能不能看出差異。
其餘的物理特性,導電係數只有些微差異,熱傳導率差異較大,不做應力實驗的話,大概就只有這幾項可測了!
沒想到幾天沒追,已經從國產碳纖大戰,變成國產輪組大戰喇

台灣產業不會進步的原因,根本不用講
這陣子版上一切現象,就是台灣產業現狀的縮影

是好是壞,本來就是反應社會民情
我甚至認為這個現象不該加入個人主觀評價
因為好和壞,只是正負質的結論,並不能夠呈現事物的原貌

兩家互咬的單車製造業
行專家之名盛氣凌人的網友
對人不對事的酸民
本土輪組工作室的大戰

有趣,太有趣,呵呵
ghostinshell wrote:
沒想到幾天沒追,已經...(恕刪)

一群人公親變事主,實在有趣
板凳繼續坐
我的意思是說
類似光學SNSOR
用光學驗臭氧一樣
找剛好是臭氧很敏感的紫外光
打紫外光看紫外光被臭氧吸收量
可以分析臭氧的繷度

所以覺得是不是有某種光線或光波長對碳纖材質敏感
依照吸收光的量讀出的光譜分析出材質的種類


  • 5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