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ylros wrote:
太強了,小弟剛好是相關科系畢業
也在台中某自行車工廠待過半年
...(恕刪)
毛毛的爹 wrote:
其實 我有拜託過貿易商的車友
假冒他們公司的員工去看過別人怎麼做的
只能說... 的確跟我想的落差很大
或許為了產能跟良率 不得已的妥協吧
毛毛大挺厲害的~ 讚

其實複合材料說真的沒這麼難(困難的部分都會有廠商處理好),但一般人家裡還買台壓力釜這就很威了...一台不少錢的呢.(電費也不少錢).
周邊耗材也不便宜,密合膠,離型膜這東西,一般都是需要有一定基本量才能下單。相信毛大也是花不少在上面。
(之前去看得壓力釜,歐美廠商都做大型的,小型的反而少見,大陸產的美洲豹的好像挺有名的價格很有競爭力?)
另外Dylros大,其實工廠都這樣的,畢竟是工廠,無論是品牌商或是OEM,都是盡可能在生產過程中賺取最大利潤。能用低階物料那決不用高階的,除非重量特別要求,不然能不用盡量不用。製程能簡化,就簡化到極限~~
另一點整間廠裡面不同的料用太多,反而容易造成庫存,且還需要另外安排時間裁切,浪費工時,...結構方面也是按照生產重複性最高的紗片去編排,畢竟刀子下去可沒辦法黏回去...硬接起來容易造成應力的集中。最好是lay-up都差不多~ 連測試都不用測~

工廠最強大就在於能壓低成本,量產出符合要求的產品。(不需要標準超高或是怎樣,反正能達到要求就可以。)
DIY則是不惜一切代價,完成自己純手工製作~ 標準能多高就多高~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