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點個人的想法及心得~
印象中前幾期bicycle club的介紹中提及
"爬坡時往後坐,可以用較輕的力量爬山"
"往前坐一些有利於迴轉速"
但小弟騎乘一年公路車下來的經驗法則卻是相反,
"爬山時往前坐,提高迴轉速時往後坐"
甫接觸公路車時的設定也如一般建議以膝蓋前緣切齊踏板中心
隨著里程數的累積,
座墊的設定愈來愈往前
目前座墊坐約8~9分滿時是以約膝蓋前緣後方15~20mm處切齊踏板中心
感覺在爬坡時可依靠大腿力量透過垂直力距進行較具力量的踩踏
在平路巡般時,則往後坐滿座,此時膝蓋前緣處應該落在踏板中心到踏板後方之間
迴轉速可輕鬆維持在100rpm左右
此時大腿跟小腿的運作方式
嗯...很像火車輪子往前推動時的運作狀態
逐夢「踏」實
尤其大家都買成車,身體尺寸和車架尺寸不一定完完全全meet。
而且,每個人騎乘的目的不同,方式不同,設定上一定會有差異。
小弟的跨高以身高而言還不算特別短,但是大腿似乎是比較短一點。
74.5度的座管,用25mm offset的座管除非把座墊推到最前面,
否則膝蓋前緣沒辦法和踏板軸心切齊。
換了0mm offset的座管,設定到膝蓋前緣和踏板軸心切齊,
發現會不自主的拉高轉速(90~110rpm),出力大部分來自於股四頭肌,
有利於短程爬坡。
用25mm offset 的座管,膝蓋前緣落在踏板軸心後約20mm,
低轉速比較有力,80rpm時出力還蠻不錯的。
此時,出力偏向臀大肌,長途爬坡較為有利。
平路沒啥心得,台北可以練車的地方好像沒有平路~~~~~~
也許,我該去換個165mm的曲柄來試試看。(目前是170m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