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爬坡的話首選EXTREME-C 壓縮車架, 爬坡表現會比EXTREME-P/C50來的好!
新車入手記得來註冊一下, 歡迎加入可樂果家族~
可樂果車庫
w278499 wrote:
對不起,想請教您一個...(恕刪)
我騎extreme C seat tube 53, top tube 53.5 , 提供一些意件供你參考。
extreme c 的定位(見Colnago之catalog介紹)是climbing,也曾得環法KOM (king of mountain)。 extreme power是給衝刺爆發用的(強化管徑和五通)。C50是通用型,但它的後下叉有中空,有人說會稍偏軟(相對於E/C E/P之葉片式)。
sloping就是compact (壓縮)車架,相對於水平conventional 車架。
我個人偏好conventional,因為比較傳統或古典。
RST和新竹的幻象的recommendation應都沒錯。
53cm c-t seat tube的 conventioanl effective tt 為 53.5 cm。
50s (sloping) 的 effective tt 為54。 (52s 的為55,如樓上所建議,52S應更適合,頂多stem改11或10)
以effective top tube 的值來看都適合你。
RST會建議53是因為你的胯下為81 (我是80或80.5,比你矮,故我用9cm之stem),要留餘地才不會卡蛋。
你原先BMC車的座管有點低,建議你穿車鞋後坐上車,後腳跟踏上踏板到最低點時,腿剛好可以打直,來設定你的座墊高。 我剛騎RB也不敢坐太高,但現在已正常設定(比原先高出3~4cm),美觀多了,對膝蓋也比較好。
同樣以此方式設定座墊高,50S的車架的seat post應會拉比53的車架高,但也可能會比較扒(和頭管/stem之落差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