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實驗 CADEX 50 Ultra hookless搭配 GP5000 STR 25C 輪胎
打75psi 沒問題
打80psi 沒問題
打90psi 有機會脫框,騎著平路不轉彎壓車還可以,壓車很危險
打100psi + 直接打氣打到脫框
另外我來回實驗後發現,其實打 80psi 最剛好,速度最快彈跳少。
還有隔夜就漏氣許多的現象,其實是店家沒裝好,你可以多灌些補胎液,然後打到90psi 讓它從邊邊滲出補胎液,然後再洩氣到40psi,讓補胎液凝固之後來回打氣幾次,對了記得360度轉動,坐上去給點壓力讓他露汁,之後補胎液補滿邊框小空隙之後就不會漏氣了,至少漏氣速度只比有內胎的稍快一些些而已,已經不必每天打氣了。
GP5000 STR 我也發生過在BA六刀輪上 轉彎壓車脫框,後來店家幫我換了舊版GP5000TL騎半年沒問題,通常打85psi ,但是六刀輪是有hook的,所以我現在換Corsa Speed G+ 2.0 可打到95ps但我覺得85~90 psi 就夠了
龍貝爾 wrote:
我認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恕刪)
比起HOOKLESS+內胎缺點太大了...
我覺得也是有機會返古..像鎖牙BB一樣
HOOKLESS成本真的能省下不少...
有勾必須用到一次模...無勾模可以N次重複利用..
生產效率跟良率差更多...有勾難度高平整度也會比較差
這就是為何廠商要大推無勾.把鍋甩給輪胎廠
無勾無內胎有要求胎唇的變形率要很低.所以無法避免會比較重.而且為了讓重量不要太難.跟降低滾阻,
而閹割了防刺層.就算小破可以補..大破的機率也會比一般OPEN胎還要差
所以如果使用HOOKLESS+TPU內胎基本上出門會破的不要不要的
因為防刺層被閹割掉了.連小破都不能自捕的話...畫面太悽慘...
而用一般OPEN+TPU上HOOKLESS框的話.胎唇變形量太大..翻胎 畫面更淒慘
以科技技術來說...其實我認為有勾框是能做到比無勾框還要輕的.
原因在於有勾的結構能做到比無勾更好的支撐......
就像是輕鋼架支架.....輕鋼架只是用很薄的鋼捲壓製成的..支架的部分的邊鉤設計能提高不少側向剛性..
但是罩門是局部抗衝擊(輕鋼架很薄撞一下就歪了 但是能支撐的重量卻不小一樣道理)..如果要打到很薄,框內必須要有填充物來分散衝擊力..可能要用到CORIMA那種填充技術去搭配高T碳(分散衝擊就不怕裂).重量就能更輕.而不是像現況基本上被T7.800綁架...
而即使是相同框.內胎系統承受衝擊能力也比無內胎優秀.這點ROVAL的實驗就有很清楚的顯示....
也就是說以現在的技術來製造有鉤OPEN框能做到更輕(只是廠商為了要提高相容而不這樣做)
以BA來看就知道.如果用頂級的作法鉤的重量有跟沒有一樣..可以參考一下 BA管胎框 跟BA有勾框的重量才差多少...就是等哪家大廠願意像閃電一樣帶頭返古...然後市場的反應又不錯才能帶動潮流了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