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keismylife wrote:我吃飯看可利乎舊片。...(恕刪) 光走個把手把受內線都可以很搞剛了跟你說以前大家流行ZIPP AERO 70 空力把的時候 我也做過 配6800走握把內線可以是可以 結果呢 因為把手給的洞太小導致變速線擠壓到 那個手感奇差無比 要花平常兩倍的力氣去變速你再想想 全內線的C夾 再假使用DI2啦 剎車線蜿蜒曲折 手感會好到哪裡去? 前C夾呢 還是要外線阿
謝謝各位大大有關c夾的討論。我也沒有要執着於c夾全隱藏線,就是想理解清楚而已。而且後面要換車也是買空力車架,大廠都沒有出c夾空力車架。空力車架一定要配高框輪組。為了下坡爽爽地剎,不換碟剎也不行了。看一下李4新片那如果有c夾電變全套,買個Juin Tech就完事了嗎?(大家討論這個可以了)好像大家都有很多小朋友的樣子(還是Juin Tech也不便宜?)
C夾沒辦法走全內線吧除非那種三鐵夾器G牌的TRINITY 高階版的不過也是用個裝飾蓋擋住走內線 外管繞車架彎彎曲曲手感油壓>半油壓>機械不過以價格來說 你買個油壓煞變把跟買煞變把在加買半油壓卡鉗網路查一下 以TIAGRA 油壓煞變把含卡鉗大概10000-12000間然後TIAGTA機械變把4500 Juin Tech 半油壓大概5000價格其實也差不了多少除非你是有機械C夾整套 要換碟煞車架拿舊有的C夾零件買個碟煞輪組跟一個碟煞卡鉗 只能算比較省的做法
如可利夫一樣 我也是要求煞變手感的人我有一台giant fastroad它後輪的煞車線是走內線 原廠搭配油壓系統沒問題但我就是硬把它改成機械煞結果就是慘兮兮 煞車手感真的很差然後本人不信邪 買了da線組來改 哼哼….一樣不行問題是出在五通到後下叉出口角度太刁鑽最後放棄煞車外管從五通就出車架 剩餘都走外線了需要用到束帶跟電火布固定外觀有點醜 但問題都解決了一個五通角度就夠受了 連龍頭也要隱藏 那一定完蛋
鋼索內線用久會產生拉長形變,有鍍膜的也會慢慢磨損,走線時的轉折點角度變大時一定會卡住!外線的鋼絲層久了也會生鏽變形,與內線互相干涉。所以注重手感的人,應該會定期的更換內、外線,算是一筆註定的開銷。只是若全走外線的話,自己更換也很容易。若是走內線,也許到時就只能送車店了。就算換成油壓碟煞電變全走內線,我也一直有個疑問?算算從公路車開始使用油壓碟煞到現在,好像也沒多久!而擠在頭管內的管線,在經過長時間的轉彎磨損後,不論油管還是電線,會不會到時問題一堆!維修更複雜?最後只能整組換掉?(這會不會是車商的陰謀!?)雖然外表看不到線,車子會很帥?但是若有得選的話,剎車的部分,不論是油壓碟煞或框煞,我希望不要穿進頭管仍走外線,避開轉彎磨損的路徑。而變速的部分,則希望 SHIMANO 也採用像 SRAM 一樣的 全無線電變 ,不要像現在,號稱無線,卻只是做半套!這樣我就心滿意足了。
沒有吧........C夾也有走內線.....現在還是以C夾為主流....別被一些熱愛"碟煞"人士之媒體新聞給騙了~~.............光是碟煞重量就差很多我曾經比較過相同等級幾何車款跟配件~~~有碟煞的全碳纖維車價 既然比 鋁合金C夾還種.....然後車架 全炭...6-7萬 鋁合金2-3萬 知道差異了吧........花了6萬結果重量不如2萬的車.......不過有特例 如果你體重 超過80-90以上還是建議用碟煞,因為下坡會煞不住 還有公路車的剎車本來就是 "減速" 用 ~~不是拿來完全煞住或鎖死,這觀念要有不然會有無限迴圈重量超過80用碟煞也不非不得已,真的有在騎車....一段時間體重還在80以上那也很厲害...我猜他根本沒在運動吧~~~~那就要自己檢討檢討
a778875799 wrote:沒有吧..........(恕刪) C夾因該沒辦法像碟煞一樣做到全隱藏從變把走線到剎車入線孔處都藏起來頂多只能從車架或車把那邊走藏線不過外觀上還是很明顯地有兩條線除非就像TREK或是某些三鐵車用裝飾蓋遮住這樣而已 而且還要用特規夾器有騎過長下坡的 通常換碟煞車時 都會有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這種就跟以前登山車剛推出碟煞時 也是不普及高階成車跟零件上還是有登山車V夾的選擇現在基本上V夾只有在一萬內車款還看的到一萬以上的幾乎都可買到碟煞然後改裝市場上 輪組幾乎很難找到高階的V夾輪組我想公路車碟煞也在慢慢走登山車剎車系統轉變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