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零拉力”结构公路车轮 ——来自内地的车轮专利技术

這個技術還真的是令人耳目一新

LZ有提到中國方面的專利技術,想請問是哪種專利

發明專利,還是實用新型專利?

專利技術號是否方便提供,畢竟這都是公開資訊

謝謝答覆
coopers0201 wrote:
大概懂意思銅頭或鋁頭(恕刪)
前轮放射编法,是我有意回避,甚至废了好大周折才到台湾找到旺轮,定了这款花鼓,这个是出于避免车轮颠簸的考虑。

因为我这轮的核心,相对于常见的车轮最大的区别就是辐条支撑力,那么支撑力+放射编法,参照LW等碳纤维辐条的一体轮,前轮也采用交叉编织方法,所以对这个结构最先方案,我选择也是用交叉编织辐条的花鼓,或者可以说,我认为交叉编法是最佳方案的可能性要更高一点。

至于前轮用放射编法,也有实现方案,最近正准备测试一下,对应的花鼓也很容易找到。

另外就是测试过这结构的前轮用碳纤维辐条,骑手反馈也没有颠簸问题,但是那款测试的碳纤维辐条,就很接近真实的“零拉力”,辐条拉力估计只有30-40kgf,但这结果对于钢辐条略高拉力的情况,可能参照意义不大。
TONY1978 wrote:
有新東西當然棒看起來(恕刪)
见笑了,花鼓端目前这样的连接方式,是受限于非专门定制花鼓,如果定制花鼓,可以直接设计花鼓法兰上的辐条孔为螺纹,当然法兰上使用螺纹辐条孔,其角度是个绝对值。
或者还有其他方式,来使用常见的钢丝辐条。
现在的方式,结合普通的花鼓,把普通钢丝辐条头截掉并改造螺纹,然后用定制或者DIY的螺母来连接固定。

测试验证阶段,您可以理解为,我验证的只是最低的目标,就是 辐条 上支撑力的作用和意义。
前几年在百度贴吧我爱发明节目与中国一些造车论坛看了几年, 中国的专利制度存在目的是在豢养一批官僚与民间专利事务所,迎合并可消化愚民发明梦,许多专利是拿国外骨董技术直接译为中文也能申请中国专利,上行下效; 官方老早教导其国民"不要让外国垄断技术"
烏都禾黑 wrote:
先前在百度贴吧我爱发(恕刪)
我网络发言不护短,对于这种事你所说是一部分事实,甚至内地有些专利比你所说的还离谱的,但是你这里仅仅说这一现象,针对我这个帖子,想说的是什么呢?这才是重要的对吧?
我讨论问题很重视逻辑,所以现象不能代表所有,内地专利的价值含量低,但不代表全都没有。再回到我这个设计上,很简单对吧,类似结构在其他领域几乎随处可见,这也没错,但是自行车领域上,请问你见过吗?

单纯说辐条的拉力和支撑力,对人类创造自行车之初的木轮也可以提供支撑力,还有现在的一体的碳纤维辐条轮也都可以,但是他们都是一体连接结构的,什么缺点就不展开说了。

辐条可拆卸可调的,并提供支撑力和拉力的自行车轮,以1886年为现代自行车的诞生,到现在130多年了,我这个还是第一个。

所以这件事只能先从基本原理上分析,原理上我认为这结构可以使车轮具有驱动效率方面更好的性能,那么现在就是验证阶段,甚至已经有初步验证了,那么我这个专利,你认为我是为了扯淡的创造梦,还是混学术论文?如果说内地专利代理机构不够专业,导致这个专利权利保护不够,倒是会让我很遗憾。

对于轮组技术方面的研究,我这里有个小展示: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8&t=6320355
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在内地搜索《公路车轮组技术汇编》电子书,本人作品


樓主大大,您確定下方鋼絲有支撐力!?
你要不要把正上方的鋼絲拆了只剩下左右及下方法鋼絲在坐上去看有無形變...

沒不敬的意思,
只是總要有數據吧!
個人覺得輪子還是靠鋼絲的拉力在支撐,
鋼絲那麼細,
能提供的支撐力不覺得有用.....
hwr wrote:
樓主大大,您確定鋼絲(恕刪)

=========================================
確定鋼絲有支撐力!?
你要不要把正上方的鋼絲拆了只剩下左右及下方法鋼絲在座上去...
=========================================
即便没有支撑力,辐条数较多的车轮,一跟辐条断掉也不影响车轮基本的稳定,所以这样的测试并不能说明问题。

我这设计就是为车轮提供支撑力(目标),两端的锁固方式就很明显是能够提供支撑力的结构(原理),然后我开发过程中,确实也做过几乎没有拉力的碳辐条的轮,因设计问题一根辐条彻底松开了,还继续稳定运转(实际验证)。

附一张图片,来源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23159755.html,辐条可以有支撑力这没有怀疑的必要吧?
xuqs wrote:
第一次来台湾地区宣传(恕刪)

台灣就是台灣,不是什麼『地區』,請尊重並保持禮貌
frontline wrote:
台灣就是台灣,不是什...(恕刪)



你一定沒看過本國憲法...
很有趣的理論。用幅調提供支撐力,有點像是古早年代馬車木頭幅條的概念。不過以前實測單車行進中只有輪框正下方的幾根幅條會有張力降低的情形,我好奇您有測試過那兩、三根幅條能提共多少支撐力嗎? 再來,一般輪子上的幅條設計大約100kg左右的張力(拉力),要把這張力完全抵消(零拉力)才會有支撐力出現,你的意思是您的輪框是設計給200kg以上胖子使用? 還是要降低張力? 張力降低全靠支撐力,不就變回馬車了嗎?

如果能提供數據證明您的方法可行,我相信會更有說服力。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