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爬坡輪比較 Giant SLR0 30mm v.s. Mavic R-sys

非常感謝這位大大的不吝賜教
還特提供連結和附圖
雖說01雖然酸民不少
但您的苦口婆心真讓這裡溫暖許多
跟您深深致謝
您的資訊我都放在心上了

另外想請教
如果用跑0(一般版或競賽版都可)
爬坡跟r-sys的差距就是那2.300g的重量嗎?

mpz10whale wrote:
買坡碳輪最重要的不就...(恕刪)
了解~
想再請教slr1爬坡時的剛性表現如何?
uolin1029 wrote:
我的是Giant S...(恕刪)
可能這是種必經的過程吧 哈
carly7425 wrote:
我以前也是騎鋁框騎久...(恕刪)
其實我現在騎的是碟煞碳纖板輪空力車
不過騎一段時間後
發現碟煞對自己來說沒那麼適合
所以下一台爬坡車預計用c夾
您說的沒錯
C夾多少是比較適合鋁輪的
FOCUS-LIU wrote:
非碟煞選鋁框。。。反...(恕刪)

沒有靈魂的名字 wrote:
Onlyace大大不但2組都有
甚至體重都跟我類似
真的要好好筆記筆記

另外
也想請教大大配slr0下坡怎麼煞車的?
除了點煞外
會有其他像:左右手輪流煞...etc的撇步嗎?


一開頭還是先來一句"我個人覺得"

很多大大都會提到
碳框在長下坡有高溫燒框的危險性
鋁框相對安全
不可諱言的
碳框鋁框各有其本質上無法避免的優缺點
如何選擇端看個人平常的使用習慣
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
即使我只要出門騎車
幾乎就是找座山來爬
但目前為止
最長的下滑距離
頂多也就是20公里左右
武嶺我從沒爬過
最常騎車的路線
巴拉卡 風中劍 觀音山
上列這些路線
以我騎乘的經驗來說
都是碳框可以承受的距離範圍
騎個幾次觀察過碳框的溫度後
我就沒特別注意怎樣煞了
當然啦
如果有天我要去爬武嶺
我會挑組鋁框輪組去爬
甚至是碟煞(但我現在沒有碟煞公路車xd)
沒必要拿命開玩笑
騎車下坡的安全性
我覺得是種觀念
像我這種大體重騎士
騎車圖的是一個健康的運動習慣
(能順便減肥就太完美了)
高手拚戰的永遠都是上坡
下坡圖爽快衝極速
相對就必須承擔高風險
(爆胎燒框或是高速引起的失控)
點煞也好 前後輪交換煞也好
都是種方法
前提還是在於你自己在騎乘的過程中
對自己車況還有路況的敏感度
別去挑戰下坡的極限 真的不行就停下來降溫一下
才是快樂安全騎車的唯一的路


我第一台車是C挾的TCR
第二台是V挾的Propel
最近入手了碟煞的Defy

我反而是把Propel釘在訓練架上好一段時間.....=.=
使用碟煞後,也可以毫無懸念的把輪組升級啊XDDD

沒有靈魂的名字 wrote:
其實我現在騎的是碟...(恕刪)
爬坡輪 怎麼能少了Athena 30這款,他們還有提供免費試乘喔!可以裝在自己的車上騎出去跑看看~
剛好這兩組輪我都沒騎過…沒資訊可以提供!

rsys 是大家口中的爬坡神輪,但仔細找,和rsys差不多重量的輪也是有,但爬坡表現卻不如rsys,因此

重量在爬坡來說,明顯不是唯一的因素,側向、扭轉剛性等也不能忽略掉才對



沒有靈魂的名字 wrote:
如果用跑0(一般版或競賽版都可)
爬坡跟r-sys的差距就是那2.300g的重量嗎?
碳clincher 我也煞爆框過一組:

我也是特別注意煞車方式,不時會停下檢查溫度的人,最常騎的是屏東三德,5.7km 7%ave

當時騎這段坡,我甚至會分三次下滑,2km停一次,就是怕溫度過高,結果某次下滑的時候

突然整台車很明顯的抖動(前輪結構快瓦解了),還沒意識過來的時候就聽到爆一聲,

還好還能順利停下來,一看,前輪框已裂開,內胎從裂開處凸出一塊,我趕緊把氣放掉。

常爬山,還是用鋁框較安心,真要用碳框,要用管胎。

onlyace wrote:
最常騎車的路線
巴拉卡 風中劍 觀音山
上列這些路線
以我騎乘的經驗來說
都是碳框可以承受的距離範圍
騎個幾次觀察過碳框的溫度後
我就沒特別注意怎樣煞了
下坡正確的煞法是強而短的急煞,而非弱而久的含煞,重點在給框「更多的時間」冷卻。

前7後3的煞車力道比例,這些都是教科書說明的,事實上我也是如此來煞下坡。

前後輪流我覺得太誇張也危險,下坡一定是前後同時煞,重點在如何給框更多冷卻的時間。





沒有靈魂的名字 wrote:
Onlyace大大不...(恕刪)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