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visbar wrote:
有上坡就有下坡......(恕刪)
我想請問,有沒有提到測試車手的體重?
因為下面這兩點如果成立:
1. 這12組輪組中輕量化對於爬坡的優勢十分輕微
2. 輪組的剛性(Stiffness)才是爬坡時最該重視的因素 (特別對業餘車手動輒70KG以上的體重)
依照這個說法,挑組大花鼓耳,寬耳距,鋼絲數前後皆為32的輪組,
這樣的設計豈不最適合爬坡?
givemelightbike wrote:
只能說這篇文章的作者...(恕刪)
givemelightbike wrote:
這篇文章寫的洋洋灑灑,但只能說是一個業餘騎士的主觀意見,除了輪組重量和價格,並沒有提供任何可量化的客觀數據。
從前言就可看出作者很強調輪組的剛性(又失之偏頗的認為業餘騎士多半有160~190磅重、90%以上不想用管胎...等等),但光靠個人的感覺來評價輪組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要測試輪組的側向剛性至少要像以下的例子: Roues Artisanales或Damon Rinard。
側向剛性好的輪組是否對爬坡有幫助? 這一點也未有定論,客觀的驗證方式,應該要比較固定踩踏功率下的爬坡速度是否會有差異。
舒適度或吸震性的好壞,要用加速規來判讀才有可信度,人體感官的誤差太大了。
至於空力性能,作者充其量也只能說"it feels aerodynamic" or "it feels fast"...嘆氣
作者的苦心和熱情令人敬佩,但做為一篇評測文章,最基本的測試條件都沒提到(騎乘者體重、胎壓、內外胎廠牌型號及尺寸、測試路線的長度及坡度...等等),所以我會當成娛樂性文章來看
雷探長 wrote:
DURA-ACE C35-TU 管胎 全碳纖板輪83,000
DURA-ACE C35-CL 開放胎 碳纖維-鋁邊板輪55,000
WH-RS81 C35-CL 開放胎 碳纖維-鋁邊 中框11速板輪22,000
WH-RS81 C35-CL 無內胎 碳纖維-鋁邊 中框11速板輪2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