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最適合上坡+下坡的鋁邊輪組...轉貼自In The Know Cycling


elvisbar wrote:
有上坡就有下坡......(恕刪)


我想請問,有沒有提到測試車手的體重?

因為下面這兩點如果成立:

1. 這12組輪組中輕量化對於爬坡的優勢十分輕微
2. 輪組的剛性(Stiffness)才是爬坡時最該重視的因素 (特別對業餘車手動輒70KG以上的體重)

依照這個說法,挑組大花鼓耳,寬耳距,鋼絲數前後皆為32的輪組,

這樣的設計豈不最適合爬坡?





這篇文章寫的洋洋灑灑,但只能說是一個業餘騎士的主觀意見,除了輪組重量和價格,並沒有提供任何可量化的客觀數據。

從前言就可看出作者很強調輪組的剛性(又失之偏頗的認為業餘騎士多半有160~190磅重、90%以上不想用管胎...等等),但光靠個人的感覺來評價輪組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要測試輪組的側向剛性至少要像以下的例子: Roues ArtisanalesDamon Rinard

側向剛性好的輪組是否對爬坡有幫助? 這一點也未有定論,客觀的驗證方式,應該要比較固定踩踏功率下的爬坡速度是否會有差異。

舒適度或吸震性的好壞,要用加速規來判讀才有可信度,人體感官的誤差太大了。

至於空力性能,作者充其量也只能說"it feels aerodynamic" or "it feels fast"...

作者的苦心和熱情令人敬佩,但做為一篇評測文章,最基本的測試條件都沒提到(騎乘者體重、胎壓、內外胎廠牌型號及尺寸、測試路線的長度及坡度...等等),所以我會當成娛樂性文章來看(其實我只看到best value的Flo30,就沒興趣再看下去了...)。

speedihi wrote:
依照這個說法,挑組大花鼓耳,寬耳距,鋼絲數前後皆為32的輪組,
這樣的設計豈不最適合爬坡?


只能說這篇文章的作者偏好耐操的輪組,連輪圈重量將近600g的Flo30都被選為最超值的爬坡輪。
givemelightbike wrote:
只能說這篇文章的作者...(恕刪)


提到FLO
以美金四百多的售價
在當地能拿Best Value似乎也算合理 (至少比差不多重量的ZIPP 30來得划算多了!)
但是對於處於自行車王國的我們看來
這重量,這價格....自然覺得OOXX
只能說:台灣自行車環境有得天獨厚的地方
更便宜的價格,更好性能的輪組
在台灣也可輕易買得到

至於網路上的評測這東西
本來就是信者恆信
背後是否有行銷策略也不得而知
但是個人也不至於完全否定該文章的價值
至少各輪組的重量、框高、材質特色等資料是騙不了人的
而框高與空氣力學方面的關係
框重與爬坡間的關係
相信也是大家都有的共識
只是該作者整理出來,讓讀者能從多方位來思考
個人認為也還算是美事一樁啦!

而個人以83KG的體重試乘過RS81的C35爬山上下坡
在“主觀的感覺上”
C35的傳動的直接性與舒適性的表現方面確實明顯勝過Ksyrium SL與Fulcrum跑系列
這方面也與該作者“主觀的感覺”不謀而合!
(前提是:Dura-Ace 9000不會比次一級的RS81要差)
更何況,在網路上,車友之間
大部分所發表的評論,不也是每一個人的“感覺”嗎?
givemelightbike wrote:
這篇文章寫的洋洋灑灑,但只能說是一個業餘騎士的主觀意見,除了輪組重量和價格,並沒有提供任何可量化的客觀數據。

從前言就可看出作者很強調輪組的剛性(又失之偏頗的認為業餘騎士多半有160~190磅重、90%以上不想用管胎...等等),但光靠個人的感覺來評價輪組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要測試輪組的側向剛性至少要像以下的例子: Roues Artisanales或Damon Rinard。

側向剛性好的輪組是否對爬坡有幫助? 這一點也未有定論,客觀的驗證方式,應該要比較固定踩踏功率下的爬坡速度是否會有差異。

舒適度或吸震性的好壞,要用加速規來判讀才有可信度,人體感官的誤差太大了。

至於空力性能,作者充其量也只能說"it feels aerodynamic" or "it feels fast"...嘆氣

作者的苦心和熱情令人敬佩,但做為一篇評測文章,最基本的測試條件都沒提到(騎乘者體重、胎壓、內外胎廠牌型號及尺寸、測試路線的長度及坡度...等等),所以我會當成娛樂性文章來看


同感。

那篇文圖並茂講這麼多,
卻連自己用不同輪組的成績差異都沒有實驗數據。


重量和風組的影響很直接,用理論公式就能估的準,
但輪組剛性對成績的影響是很微妙的,
這牽扯到體重、出力、騎乘方式、車架形變的配合、坡度...
不見得越硬越好。

很可能換一個人來試就得出完全不同的心得。
除了07年那篇德國雜誌做出來的測試報告外

之後就沒什麼看過輪組的測試報告了

很大部分都是雜誌或是個人測試心得而已

也沒有太多款式的比較


不過輪組這種東西就是這樣

每個人身體素質不同

喜歡騎乘的路線/車架都不同

根本也沒有所謂的基準點

如果真的要說就是設計+重量這兩點而已

有誰能夠說同一個騎士在同樣的路線同樣的車架下面做出來的測試數據會相同呢?

身體當天的狀況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到整體的成績表現


裡面提到的DA9000的C35

我自己騎的感覺跟他差不多

起步非常的輕快

7%內的坡可以重踩上去

鋼性不輸我之前09年騎的粗鋼絲跑一

下坡穩定度很高

只是以35mm的框高

平路慣性還是不太足夠


要說這種文章是廣告文也好

要說數據不公正也好

但至少是可以給大部分想選購的人參考用

除非哪天有更公正的單位出來做測試



elvisbar wrote:
Mavic與跑0那黑溜溜的鋁框賣像真的不賴
Shamal也即將推出黑溜溜的Mille版本
雖然不知道那黑色的塗層壽命可以撐多久?
但是至少新品階段的外觀真的是殺多了!


之前看跑零訂價36000,跑零暗黑版定價52000,差16000實在差太多。
想說瞎貓的訂價策略應該也差不多,所以前兩天買了一般版的瞎貓,
隔天上網查,黑瞎貓水貨只貴一般版5千左右?! 早知道再等等了...
看完只覺得什麼輪組都沒差,好想在那樣壯闊的公路上好好騎一趟
(完全被照片吸引了,根本沒心看內文)
雷探長 wrote:
DURA-ACE C35-TU 管胎 全碳纖板輪83,000
DURA-ACE C35-CL 開放胎 碳纖維-鋁邊板輪55,000
WH-RS81 C35-CL 開放胎 碳纖維-鋁邊 中框11速板輪22,000
WH-RS81 C35-CL 無內胎 碳纖維-鋁邊 中框11速板輪23,500


如果對鈦棘輪沒有強烈的愛的話,買 WH-RS81 系列就可以了。

國外高階單車店沒台灣這麼密集,騎車都是往人煙稀少的地方走,
愛用 open 胎,不愛用管胎,很正常。
像我們騎長程的也大多時候是荒郊野外、幾十公里內沒有車店,
半夜出問題更不可能有店開著(尤其在國外)、也不能 call 親朋來救
(違規判失格)。除了剛入門騎200的以外,沒有人在用管胎。

輪組不是輕就是好。
看過某廠,三組輪組 A、B、C 幾乎料件都一樣(框、花鼓都一樣)。
除了,A、B 都用 DT SuperComp 鋼絲但 B 的鋼絲數較少,
C 用 DT Revolution 鋼絲、數量跟 B 一樣多。
輪組重量 A>B>C。限重是 A>B> C。 然後售價是 C>B>A。

輪組要考慮剛性(踩踏效率)、強度(安全性)、舒適度、配重...
就算兩組總重相同,配重不同就會有高下之分。
花鼓重一點沒關係,夠紮實夠剛性,才不會吃掉力量,
才能將推進力平均分攤到兩側鋼絲。
鋼絲數量粗細多寡要適當,多一點、粗一點有時更好,
張力可以不用拉那麼高,不會硬梆梆把你先震累、彈跳降低效率。
輪框當然是輕又剛性強度高為上,否則重一點多些剛性強度
大多時候比輕一點剛性強度偏低來得好。
另外,如果踩踏出力不平均(畫圓做得不好),
輕框慣性低比較沒辦法幫你過死點、難免覺得較難踩。
輕框的好處是走走停停較省力,加速減速較快。
幾十甚至百多公克的框質量差,相較於體重+車重,
爬坡位能差實在微不足道。

twoolin wrote:
如果對鈦棘輪沒有強烈...(恕刪)


個人騎過WH-RS81 C35
感覺確實不賴~
傳動直接,抽車不軟,平路好帶,下坡也穩
雖然總重量數據不漂亮 (1,6XXg)
但是據說是重在花鼓
框體本身還是很輕
與WH9000最大差別
應該就是框上"RS81"這幾個字遠不如"Dura Ace"來得殺~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