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框高及重量之於爬坡的疑問

Brucyo wrote:
理論上應該頗有差距,實際測試5公里山路,爬升340公尺。低框鋁合金輪組最好成績是18:40,而38mm碳纖維板輪只用過一次,時間是16:58,確實存著明顯差距。


快了1:42,是9%的差距,相當可觀啊!

不過新輪組對心理的激勵效果也不容忽視吧!
小弟會把價格考慮在內,好的carbon wheel實在貴呀~
維修上手編鋁框輪還是方便和便宜很多。
板輪自己編的,相當低調,缺乏騎名牌論組的FU,應該沒有什麼心裡激勵,倒是騎板輪那天腿酸尚未恢復。這組板輪編起來,甚至比一些車友請人編的RR415鋁框輪組還便宜,戰力卻不可同日而語。碳纖板輪的主要優勢應在平路競速,由於很輕,爬坡也頗強。如果我願意,輪組可以編得很輕,不過我只計較後輪重量,前輪就用省錢方案編得重一些(前後輪重量只差80克,裝上管胎之後前後輪一樣重)。给大不考慮給您的輪組裝Vittoria Crono Evo管胎? 每條比您目前用的Challenge管胎輕輕了50克以上,前後輪胎可減一百多克。

speedihi wrote:
請問各位,以前的觀念...(恕刪)


剛絲太長,會有一種力量很久才傳到輪框上的感覺
太低也不一定是好事
BLOG http://mpsevo.blogspot.tw/
Brucyo wrote:
给大不考慮給您的輪組裝Vittoria Crono Evo管胎? 每條比您目前用的Challenge管胎輕輕了50克以上,前後輪胎可減一百多克。


Crono Evo CS 啊,我有一條在庫,22mm寬的實測185.8g(號稱165g)...

但在網路看到這條胎的風評不好,不耐磨且容易破,即使只用在前輪我還是對它不太有信心,暫且就囤著了。

我近期會編一個20mm低框前輪,管胎選了Tufo Elite Jet<160,實測156.0g。Tufo在耐用度方面有比較好的評價,胎面捏起來的感覺確實比較硬,但胎體也比較沒彈性,觸感像是60、120TPI的clincher胎,難怪常有人說Tufo的路感較死硬。不過我只是想試試看重量更輕的前輪,在輕量的前提下對路感就不要求了。
小弟也想趁機問問
目前平路爬坡都是24mm 低框輪組
重量大約15xx

若是換50mm板高輪組
重量大約1330

平路高速會更好維持
那爬坡時速度低於 15 甚至10的時候
會比目前框輪組重拖嗎?
還是說差不了多少?

謝謝
nayurimoon wrote:
平路高速會更好維持
那爬坡時速度低於 15 甚至10的時候
會比目前框輪組重拖嗎?
還是說差不了多少?


只要比較輪圈重量,你心裡就會有個底了,以你舉的例子來看,如果花鼓重量差不多,50mm板輪卻輕了200g,那肯定是50mm的輪圈較輕,不可能會比低框輪重拖的。50mm板輪在1.2kg以下已算輕量,未嘗不能說是"爬坡輪",就看你比較的對象為何。用這種級數的板輪爬坡如果還嫌難騎,那也只有加強鍛練一途,不是輪組的問題了。

這篇討論看到這裡,應該就能明白框高和輪組總重都不是關鍵,對加速及爬坡有影響的是外圍的輪圈和車胎重量。

givemelightbike wrote:
只要比較輪圈重量,你...(恕刪)

謝謝給大 我大概有個底拉
broody wrote:
重點還是在驅動輪組的人啊


大大領悟力太差~
像我至少懂給大這一句~~~>重點還是在驅動輪組的人啊~
我用MAVIC SL一級鋁框爬坡輪與航翊45Pro+SL全碳板輪交替騎,重量都在1450,閉著眼睛都可分辨出爬坡輪順暢許多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