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x wrote:
那裡失敗?? 願聞其詳
剛剛把東西從床底拖出,我真是自找麻煩...

其實我覺得TINICH卡鞋雖然材料未達全頂,主要是鞋扣金屬部分會生鏽
但鞋子很好穿,以及可更換鞋底還有保護片等的設計非常不錯
唯一失敗的地方就只有扣片
----------
正題
由於TINICH對應的是LOOK的ARC系統,我就用ARC的器材來作比較 (目前用105+R132)
ARC的扣片我有黑色0度跟紅色6度,紅色的色差比較明顯就用這個來拍


從上面兩張圖可以得知
ARC系統的扣片尾端有個弧形缺口,是用來對扣固定於卡踏尾端的弧形勾片
所有硬式扣片系統的卡踏都是這種設計,這樣才能固定住卡鞋
接著來看TINICH的扣片

由左至右分別是一般扣片、練習用好脫卡扣片、越野扣片(內有一般用、練習用好脫卡各一組)
材質是軟性塑化原料,可能是橡膠之類,受力會彎曲如下圖


先來看一般用的


從上圖可以得知這個扣片只有固定前後端,沒有固定兩側
也就是這種扣片無法真的固定住卡鞋,你的腳可以輕易的左右滑動,滑多點就解卡了
練習用扣片


這個更糟,連後面都沒固定住
越野扣片包裝我就不拆來拍了,只差在沒有蝶翼而已,其他設計跟跑車用的一模一樣
---
以上,所以這種扣片會有什麼問題?
1.有因故解卡問題
車子重心偏移時如轉彎,外側腳掌會有往外側施力的動作
這種卡踏在轉彎時若你不注意把腳夾好,會解卡
但腳掌在轉彎時往外側施力本就是為了穩定車身的反應動作
代表你若使用這種扣片騎車,不僅轉彎時有危險、還會喪失以腳掌施力穩定車子的功能
像抽車這種腳掌會傾斜施力的動作就更不用想了,用這種扣片抽車你人一定會噴出去
(不過若只站立騎而不抽的話,雖不保證絕對安全,但注意力集中一點在卡踏上還是可以穩得住)
2.扣片後端的固定處太寬超過解卡所需角度,會導致解卡不完全
就是這個東西

得改變身體角度、或硬轉腳跟、或腳掌往斜上扳才能順利脫卡,而廠商似乎並不知道這個問題
估計越野用的一般扣片也有此問題,因為兩個扣片的固定處設計成一樣寬
3.由於是軟性材質,所以上提若用力些扣片就會變形導致解卡
我上面圖中用一隻手掌就可以折到變形,腳上提的力量絕不小於我的手掌
所以這種扣片無法拿來全力使用上提功能,甚至玩迴轉都得小心點
4.這種軟性塑料材質遇水會滑
卡踏入卡那面都是光滑面,沒有廠商會去設計止滑釘,因為沒意義
這種扣片平時就有因故解卡問題,遇到下雨時這問題更嚴重,你的腳會像抹油一樣
怨念聚合體 wrote:
剛剛把東西從床底拖出...(恕刪)
看到您沒有用入脫卡安全便利...
可協助正確提拉動作的好系統...
而發表對此設計的看法內容...
不知是否因不了解所致或有其他...
就以扣片是軟的止滑差說明...
早期扣片都是硬質止滑性差...
因而SHIMANO做跑車系統SPD-SL...
扣片上就有別於一般硬質扣片...
在前及後兩側都加了軟性材質...
為了是增加走路的舒適止滑性...
在以後方有勾的來說...
一般傳統的扣片有頂出角是因為要脫卡時...
需轉動腳踝靠頂出角脫卡...
而TINICH複合式卡鞋扣片...
並不需要頂出角脫卡...
只要以前勾點為支點轉動腳掌往外45度角...
讓後勾彈性變形而脫卡...
正確的劃圓提拉動作...
就算使用沒有後勾的也不會脫卡...
只有做脫卡的動作才會...
我早期20年前也是使用傳統卡鞋扣片...
其實一般使用傳統卡鞋扣片...
有脫卡來不及摔過的...
就會了解到需要脫卡時無法脫卡...
要等摔車時才會脫卡...
無論何種系統都是需要了解正確使用...
騎乘生涯前後約略累積了八萬公里的里程...
登山車跑車都是裝卡踏穿TINICH複合式卡鞋...
林道中騎乘公路環島參加瘋系列長途騎乘...
也完成瘋200/300/400/600km的認證...
騎過三日環台...
有數次是在風雨中完成...
騎上無數公路山巔路過無數沙灘平原...
也驗證了這卡鞋扣片是非常好用的...

我使用無後勾的扣片...
用於登山車上下於林道間或上下大斜坡...
穿脫自如...
上坡踩踏提拉順暢好用...
CaseyChao wrote:
看到您沒有用入脫卡安全便利...
可協助正確提拉動作的好系統...
而發表對此設計的看法內容...
不知是否因不了解所致或有其他...
就以扣片是軟的止滑差說明...
早期扣片都是硬質止滑性差...
因而SHIMANO做跑車系統SPD-SL...
扣片上就有別於一般硬質扣片...
在前及後兩側都加了軟性材質...
為了是增加走路的舒適止滑性...
在以後方有勾的來說...
一般傳統的扣片有頂出角是因為要脫卡時...
需轉動腳踝靠頂出角脫卡...
而TINICH複合式卡鞋扣片...
並不需要頂出角脫卡...
只要以前勾點為支點轉動腳掌往外45度角...
讓後勾彈性變形而脫卡...
正確的劃圓提拉動作...
就算使用沒有後勾的也不會脫卡...
只有做脫卡的動作才會...
我早期20年前也是使用傳統卡鞋扣片...
其實一般使用傳統卡鞋扣片...
有脫卡來不及摔過的...
就會了解到需要脫卡時無法脫卡...
要等摔車時才會脫卡...
無論何種系統都是需要了解正確使用...
騎乘生涯前後約略累積了八萬公里的里程...
登山車跑車都是裝卡踏穿TINICH複合式卡鞋...
林道中騎乘公路環島參加瘋系列長途騎乘...
也完成瘋200/300/400/600km的認證...
騎過三日環台...
有數次是在風雨中完成...
騎上無數公路山巔路過無數沙灘平原...
也驗證了這卡鞋扣片是非常好用的...
按這裡檢視圖片
我使用無後勾的扣片...
用於登山車上下於林道間或上下大斜坡...
穿脫自如...
上坡踩踏提拉順暢好用...
1.我都從床底下把東西拖出來拍圖了,還叫沒有用?不了解?
那是不要是我穿上去拍圖才算過關?
卡鞋要穿上拍給你看是可以啦,如果你真的堅持
不過我那個維格的LOOK ARC卡踏已經沒在用,要我重新裝上去騎給你看是不可能
2.我現在就在用SPD-SL
SPD-SL扣片的止滑材質是軟的沒錯阿,但人家只設計在扣片底下三個點
分別是前面3mm厚度後面5mm厚度,扣片本體依然是硬質塑鋼
就是因為怕施力變形導致解卡,所以檯面上所有國際大廠沒一個敢做軟質本體的扣片
3.硬質扣片後面的弧形機構雖然我不知道那怎麼稱呼
扣片轉動時會有頂開勾片的動作發生是因為該弧形機構與勾片剛好對稱擋著,轉動時當然會連動
那個弧形是用來固定扣片防止左右過度移動導致解卡,你所謂的脫卡用途只是他的連帶功能
最後,你的TINICH扣片使用歷程不用跟我講解了
MOBILE01自行車板這裡會不知道你使用詭異器材事蹟的人大概也沒幾個
你適用的詭異器材,這裡幾乎所有人都用不起
別說我冤枉你喔,你那個無鼻座墊就是一例
你操作某些器材的方式也是,如那個你自認為的休息把抽車動作,真的是詭異至極
就由...
您說扣片有彈性是軟的就可看出...
如過您了解...
就知道鎖在車鞋上是硬的...
您知道為何這麼神奇嗎?您不清楚...
您所提到各品牌的卡踏扣片最軟的地方是什麼嗎?
您知道嗎?您應該不知道...
一般我用無後勾扣片...
把卡踏的彈簧鎖到最緊...
因為卡踏上的彈簧是軟的...
軟硬不是表面觸感的感覺...
應用卡踏主要在於定位腳掌位置...
再來就是能提供完整的踩踏提拉...
穿卡鞋除定位踩踏外...
就是可以應用到提(抬)大腿...
拉動腳掌沿圓周切線施力...
這需要透過練習才有辦法達到...
一般我建議車友在騎迴轉數時...
以提拉帶踩踏的動作...
甚至不要用到踩踏的動作...
來訓練正確的提拉施力方式...
前勾後頂可以提供完整的踩踏提拉動作...
更可修正錯誤的施力方式...
不用擔心脫卡不及問題...
只要不做出脫卡動作...
不會有自動脫卡問題...
CaseyChao wrote:
...(恕刪)
我家床底下的卡踏也有好多組...
有登山車用也有跑車用...
它們也蠻好用的只不過以前用現不用...

因我現無論是公路車、越野公路車、登山車、斜躺車...
都穿TINICH複合式卡鞋使用無後勾扣片...
一雙卡鞋同一型式卡踏...
不須轉換習慣輕鬆騎乘各車種及路況...
拉強度休閒騎都適合...
越野公路車下樓梯林道越野...


登山車下萬里長城台階...

登山車上下堤岸超級陡護坡...

登山車練習小跳台階...

斜躺車騎乘...


一般來說斜躺車中管角度接近零度...
有的臀部比腳的位置低...
平路拉回轉速蠻好騎的...
上坡的騎乘就比登山車或跑車吃力...
多數只能靠大腿的四頭肌施力...
無法應用身體的重量騎乘...
此時大腿後側的提拉肌肉可以多些助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