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也是有這種產品可以用
不然比個 half iron 甚至 iron man, 沒有地方放gel or cliff bar 之類的也不行. 當然黏在手把, 龍頭, 或者是上管上也可以啦, 沒那麼好看就是了.
另外爬坡的時候其實可以抓 elbow pads, 這樣可以坐後面一點用屁股和大腿後的肌肉 (hamstrings)來出力, 換檔就手往前伸抓一下就好了, 也不需要電子變速. 這跟公路沒什麼兩樣啊, 如果抓著上把位在爬坡, 需要換檔的時候不也要往前伸去撥一下變把? 以前變速桿裝在下管的時候還更難拉咧. 我覺得這只是經驗值的問題.
My photography blog: http://sunnyeasy.wordpress.com/
My doggie blog: http://i
C.HPC wrote:
好文一篇,長了不少關...(恕刪)
基本上這兩種車非常類似。
計時車理論上要符合UCI的規定(這樣才能參加環法賽等比賽),所以一般可以拿計時車來當三鐵車,反過來三鐵車不見得都能符合UCI的要求。
另外計時賽的時間通常不會超過三小時,追求的是短時間的爆發力,幾乎是短時間壓榨出所有的體力,而三鐵車還要考量長時間騎乘的持久性(雖然玩三鐵分明是自孽)。所以理論上設計還是有些差異。
就我所知,大概就是這樣。
台灣經濟奇蹟的幕後無名小卒
C.HPC wrote:
好文一篇,長了不少關...(恕刪)
嚴格來說,Giant Trinity Advanced SL 是計時車(TT Bike),只是透過設定上的調整,拿來做為三鐵車使用。
小弟在這方面的資歷尚淺,不敢妄下定論,但之前做功課發現,國內相關資訊其實不多,我姑且將收集而來的資訊整理後,以個人的角度來評斷,望各位先進多指點,求個相互討論一起進步。
依大部份的資訊顯示,三鐵車和一般公路車,最大差異在於座管於BB之間的夾角,也就是座管的傾斜度,一般公路車為73度,而三鐵車/TT車為76~80度,也就是說,三鐵車較一般公路車,在座墊上的位置更為接近BB,公路車踩踏時若以畫圓來形容,那三鐵車/TT車就是上拉下踩,不較公路車般畫圓。
而為什麼要這樣設計,一方面的說法是上拉下踩的肌肉群較接近跑步,使得使用三鐵車的人在單車轉換到跑步項目時,可以順利轉換而不會有適應期;另一方面的說法是座墊靠近BB,在追求短期爆發時較一般公路車來得更好施力(這部份有待求證,但TT車也都是這樣設計,我想其來有自)
而計時車和三鐵車有何不同,除了符合UCI規範之外,小弟爬文和探訪周邊好友所得到的訊息是如下:
1.計時車追求低風阻,不考慮人員騎乘的舒適度,相較於三鐵車,龍頭/把手更低,BB離地面的距離也較近
2.三鐵車追求的是效率,除了風阻的考量,如何有效運用體力,讓騎乘者保留足夠體力進行下一項目的跑步也是主要考量,因此在設定上會把人員騎乘的舒適度考量進去。
因二者在座管的角度上是一致的,因此三鐵車和TT車常有混用的情形,但一般來說,TT車透過適當的設定,通常可以轉做三鐵車使用,但三鐵車就不一定能透過設定而成為純種的TT車,以Giant Trinity Advanced SL來說,原廠設定若裝上最低的龍頭,休息把下方墊片降到最低,就是完全的TT車設定
可以看到背部和上管幾乎是呈平行的狀態(這樣的姿勢是人在騎的嗎?真懷疑可以撐多久.....)
而改換最高龍頭,休息把下方墊片加高,或者再加裝個J bend,那就是十足的三鐵車設定
可看到背部較弓,座艙空間較大,呼吸較順暢,踩踏空間也較大
反過來說,一些較出名的三鐵車如 Argon 18等,能不能有計時車設定?當然是可以,只是在程度上可以趴到什麼地步的分別而已。
至於HPC兄台所問的Giant Trinity Advanced SL與計時車在騎乘上的差異,因小弟目前是三鐵車的設定,也走極端休息的導向,尚未體驗過TT車設定,所以我無法回答您這方面的問題,但小弟自認無法像選手那樣纖細的身材和強大的體力爆發力,所以TT車設定我能不能騎得來尚在未定之天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