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板輪(50mm)跟一般30mm輪組在爬坡上的差異?


李峻傑 wrote:
沒有騎過30MM高的...(恕刪)


請服用 Swissstop YK or Zipp/Madfiber 軟木塞煞車皮

陡坡對碳纖板輪不恐怖,下雨才是考驗

EK9 wrote:
請服用 Swisss...(恕刪)


下雨還好吧。卡到小石頭才恐怖。

Yellow king下雨用起來跟鋁圈很接近。
有關自行車與重量訓練或慢跑可PM交流互換意見,其他一律忽略之。
認同前述~爬坡關鍵重量比框高重要
dww land wrote:
蠻多人認為框越高就越難爬
主要還是取決於框重...(恕刪)


重量對爬坡的影響不是排第一位
鋼性對爬坡才是影響最大的
所以才有板輪比一般輪組好爬坡的現象發生
個人用 FFWD F6R vs 瞎貓 測試結果亦得到驗證

danny07 wrote:
重量對爬坡的影響不是...(恕刪)


重量影響很大。

框高則是本身高框的剛性就好,只是鋼絲數少結構剛性比較一般而已。

光是把水壺跟工具罐丟給別人,車騎起來就輕鬆些了。
有關自行車與重量訓練或慢跑可PM交流互換意見,其他一律忽略之。
danny07 wrote:
鋼性對爬坡才是影響最大的
...(恕刪)

~沒錯...贊成...自己騎C24 與 S牌ROVAL SL45 版輪~重量差很多....但我確覺得版輪紮實很多...
同樣條件下
高框結構上剛性比低框好
相對的鋼絲數比較少就可以達到一樣的強度
還有另一個優勢就是高框的鋼絲長度比較短
認同。

一般碳框板輪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外圈」夠輕,所以慣性差,所以起步快,中高速加速或是爬坡加速都快。

「慣性」可以俗稱重力加速度,汽車輪框也一直強調輕量化,汽車界認為「框減重一公斤等同於車身減重10公斤」,板輪為什麼高速維持性好,主要是因為最外圈的風阻可以做到很低,所以板輪高速維持性好是因為風阻低來補足他重量輕的劣勢。
經實驗:洗馬路品牌的框,維持32-40KM/h行駛,出力方面C50<C35<C24 ,也就是框高比較省力。

另一個更好的優勢就是可以用管胎,通常管胎的胎壓可以打到比一般內胎還高,高胎壓雖然會使震度增高,但動力流失會大幅度減少,所以管胎+碳框成為當今各大經典賽的主流。

爬坡輪?環法賽為什麼在高山上為什麼選擇高碳筐還是很多,一般來說只要側風不大,選擇高筐輪不但重量比鋁匡輕有利於爬坡及加速外。上坡後總會下坡吧?高速上只要側風不大,高框反而穩定且省力。

一堆熱愛某些國外品牌的車友,一再批評碳框,令人不解,騎乘感當然是最直接的感受,騎乘受影響的因素很多,不只是框而已,花鼓及胎壓影響也很大,國內碳筐的用料與技術都已經不輸國外大廠,為何不選擇便宜又大碗且服務態度更好的國產好框勒?

講那麼多沒用,等一下又會惹來一堆評毀。

一折 wrote:
同樣條件下高框結構上...(恕刪)
詢問一下...像武嶺.阿里山這種用38mm的全碳板輪到後階段會不會比用22mm鋁框(兩框重量差不到50克)還吃力不討好?
當然...我認為小山對我來說兩框差異不大

題外話:如果想要丘陵和爬小山(約20多km左右)兼具 50mm和38mm哪個比較適合?還是視覺爽就好?因為我目前卡在要實用的38(比50輕約100克)還是視覺的50好...

還有我是愛用國產手編板輪的人...這應該也算是另類的品牌迷思吧 XDD...

lwk2428 wrote:
詢問一下...像武嶺...(恕刪)


你找得到重量這麼廢柴的全碳38mm板輪真的很神奇。
有關自行車與重量訓練或慢跑可PM交流互換意見,其他一律忽略之。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