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w land wrote:蠻多人認為框越高就越難爬主要還是取決於框重...(恕刪) 重量對爬坡的影響不是排第一位鋼性對爬坡才是影響最大的所以才有板輪比一般輪組好爬坡的現象發生個人用 FFWD F6R vs 瞎貓 測試結果亦得到驗證
認同。一般碳框板輪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外圈」夠輕,所以慣性差,所以起步快,中高速加速或是爬坡加速都快。「慣性」可以俗稱重力加速度,汽車輪框也一直強調輕量化,汽車界認為「框減重一公斤等同於車身減重10公斤」,板輪為什麼高速維持性好,主要是因為最外圈的風阻可以做到很低,所以板輪高速維持性好是因為風阻低來補足他重量輕的劣勢。經實驗:洗馬路品牌的框,維持32-40KM/h行駛,出力方面C50<C35<C24 ,也就是框高比較省力。另一個更好的優勢就是可以用管胎,通常管胎的胎壓可以打到比一般內胎還高,高胎壓雖然會使震度增高,但動力流失會大幅度減少,所以管胎+碳框成為當今各大經典賽的主流。爬坡輪?環法賽為什麼在高山上為什麼選擇高碳筐還是很多,一般來說只要側風不大,選擇高筐輪不但重量比鋁匡輕有利於爬坡及加速外。上坡後總會下坡吧?高速上只要側風不大,高框反而穩定且省力。一堆熱愛某些國外品牌的車友,一再批評碳框,令人不解,騎乘感當然是最直接的感受,騎乘受影響的因素很多,不只是框而已,花鼓及胎壓影響也很大,國內碳筐的用料與技術都已經不輸國外大廠,為何不選擇便宜又大碗且服務態度更好的國產好框勒?講那麼多沒用,等一下又會惹來一堆評毀。一折 wrote:同樣條件下高框結構上...(恕刪)
詢問一下...像武嶺.阿里山這種用38mm的全碳板輪到後階段會不會比用22mm鋁框(兩框重量差不到50克)還吃力不討好?當然...我認為小山對我來說兩框差異不大題外話:如果想要丘陵和爬小山(約20多km左右)兼具 50mm和38mm哪個比較適合?還是視覺爽就好?因為我目前卡在要實用的38(比50輕約100克)還是視覺的50好...還有我是愛用國產手編板輪的人...這應該也算是另類的品牌迷思吧 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