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分享一個 vo2max 的研究

姆,不過話說回來,採用 negative splits 除了已知對身體上的刺激好處外,值得談還有在心理層面的助益:信心。

自信來自於自己身體的瞭解與控制:能估計強度,在每個 lap 間能達到要求,然後做完整組,比起一開始就操太猛到後來軟腳,還看表打擊自己是好的很多。對實際上路時分段的配速(心裡有底)是很幫助的建設。

=======
Micro Intervals (cycling weekly 2011/sep 1)
下列 pro 推薦的菜單,關於這類訓練對增加耐力肌力核心代謝的好處就先略過。其他的好處就是省時,還有就是容易專心姿勢(fresh legs every time)幫助腦對肌肉使力做聯結。

for cyclo-cross: 15-30 seated; same length of recovery
for the road: 40 sec hard then 20 sec easy; repeat a set of 10 four times
for power: 10 sec hard efforts then 20 sec easy; 2 batches of 15 min, 5 min easy in-between
for speed and endurance: 30 sec flat-out; 60 sec in between

micro 其實看起來都很像。抓到意思,操就是了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obinobi wrote:
姆,不過話說回來,採...(恕刪)


這幾天還在操(不管是上班或是練車),操完了再跟你分享催無氧的經驗。

那次只做 4 個 90秒的 lap,會只做四趟的原因是因為第四趟功率數字,就已經完全走樣,而且...胸痛。

一票人差點下不了車。

下周我會進行 2min 的無氧,到時候再一起整理貼上來(包含後續生理反應)。


不過你最近會開始研究起 VO2MAX,難道你們那邊賽季也要到了?


補充:上次做的無氧,是60秒內拉到 VO2MAX,過了60秒之後開始抽車,咬牙切齒抽三十秒。

身體感覺差不多 40 秒左右就很明顯氧氣上不來,最後30秒的感覺就像是快要被淹死了一樣(雖然我並沒有溺過水),嘴巴張得很大但是覺得氣完全不夠。

撐完30秒之後必然會發生的是....哀嚎....
www.cycliving.com
看完以上.真是受益良多
不然瞎練.練一堆成果也是有限
重踩練習.間歇練習..計時練習.飛輪練習.練對方法才會進步
那個road 40 sec on , 20 sec off 連續十次,真的會練到想吐。
去年很專心賽季有練過interval,非常有效但是讓我晚上失眠,所以只撐了 2 months就練不下去了
結論,我只適合當休閒騎士
recovery的時間是相當少
jobinobi wrote:
姆,不過話說回來,採...(恕刪)
裡面有好東西喔,快來看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107104083737 http://goods.ru

蛇皮 wrote:
看完以上.真是受益良...(恕刪)


其實這個討論還沒有甚麼結果,請靜待後文。

無氧訓練的間歇要很謹慎的作,在肌力跟耐力基礎不足的情況下其實做不起來(或者我該說做了也沒用,只是自爽而已)。

每次的緩和可以多不可以少,一有異狀就馬上停止。

我才練 4rep ,總共只騎了 6分鐘, 當天的 TSS 就破 80 ,由此可見這對身體的壓力有多大。

畢竟不跑公路賽的話根本就不需要練無氧,頂多是練 LT 105% 附近的強度就已經算很高,這區段對鐵人或是要參加挑戰賽的車友幫助才是最大的。

而公路賽選手如果要練無氧,也得先確定自己有氧的基礎已經到了"可以在集團內完賽"的等級,練無氧用來攻擊、防守、衝線才有意義。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其實這個討論還沒有甚...(恕刪)

所以我在集團內 遇到坡就掉,根本不需要間些
需要的是LT區間的訓練阿
裡面有好東西喔,快來看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107104083737 http://goods.ru
姆,抱歉。最近東奔西跑,看到回應,放著就忘了回。

Lanxlot5475 wrote:
不過你最近會開始研究起 VO2MAX,難道你們那邊賽季也要到了?

沒。我一向喜歡瞭解人體奧妙,這篇是剛巧看到,覺得有意思,就放上來。

我沒有在比賽,開車到遠地補給什麼其實是很麻煩的。頂多是參加離我不遠的 RTF (road bike **touristics**: 有簡單交管補給可是沒有什麼拼死拼活)。看著 35 歲之後 10 km 成績年年緩慢下滑(有篇 paper 就是在講這個 35 歲體能中年危機的統計 ),vo2max 變成就算想在意也沒法太在意的休閒數字。

我目前的年週期依我個人需要很單純,但也許會跟人家不一樣:
肌力 interval 等比較是在冬天(十一月以後),因為冬天長時間龜訓練台實在很無趣,不要太長時間(indoor tempo ride is ok),或 cross training,只要能維持狀態就好。大約到二三月,如果開始可以出車跑步,就減少 interval,然後慢慢增加里程。到四月底大概加到 800-900 km,獨行的 LSD 約拉到 110-140 km,1500+ m 總爬升(這裡丘多),鐵屁股不下車時間慢慢拉到 4-5 小時,全程均速約以 30 km/h 為準,大概建立一下今年的 baseline 在哪。再下來夏天秋天就是多騎,不管是團騎或開發路線,不過出同樣路線時,無論長短,都會注意要比前一次提高均速(0.1 km/h 也好!)。interval 仍會有穿插,但並沒有專門額外練衝刺速度或無氧耐力(所以我說我在 LT 附近,跑得比騎得多 :D)老實說,騎車當樂趣的成分多。

chumanshow wrote:
那個road 40 sec on , 20 sec off 連續十次,真的會練到想吐。

也許衝太大?
我的印象中 on 約在 115% 左右。20sec off 可以是自由迴轉而無須拘泥某一最低輸出。overall 平均也許可以設計選在 95-105%(平均衝休強度的加權可以用一般常見的 LT 漸進(asymptotic)曲線或以個人的曲線估計,用線性平均會爆到死),至少可以保證整餐吃得下去 (10 reps * 4 sets = 40min)。

實做上,這類 micro interval 我也會建議採用滾筒:因為幾乎非得以高踩踏頻率操作,用滾筒能幫助檢驗與訓練在高強度下的控車與平衡(核心)。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obinobi wrote:
姆,抱歉。最近東奔西...(恕刪)


作了兩周無氧,趁記憶新鮮把最近的經驗發表出來。

1.適應期的無氧訓練,初期會有頭暈或是悶痛的現象,最好有經驗的人帶比較安全。

這是在我第一次作 12344321 間歇無氧時的體驗,不過由於真正的無氧運動其實最大時間只有 2min,所以所為的 4min 無氧在理論上是不存在。

就Power的表現看也證實這點,實際上作 4min 的那兩趟,Power 其實介於 VO2MAX 與 LT 之間。

而第一次作完之後就發生頭有點暈、悶痛的現象,推估應該是大腦缺氧了。

但第二次在作就完全沒有這問題,看來這部份 Fit 的很快。



2.90秒的無氧 跟 120秒的無氧,在功率表現上沒有太大差異。

原先作 90 秒的無氧訓練,平均功率約 140%FTP 上下,但是後來改作120秒,功率也沒差多少。

不過一但超過 2min,Power 就會溜滑梯。


3.個人的無氧耐力很差

只要作4個 Rep ,不用到第二組,第五趟的 Power 就一定會掉到 VO2MAX ,而且 RPE 跟第一趟是一樣的(雞毛鴨血)。

我懷疑是不是每個人都跟我差不多,還是我真的不屬於無氧類型?


4.持續的作無氧耐力訓練並不會導致有氧能力衰退。

但,這是極短期(三周內)的結論,如果連續超過兩個月都只作無氧,那麼有氧能力是否會下降仍是個未知數。


5.轉速跟無氧Power之間沒有太大關係。

簡單說,無氧狀態下,轉的快也是那樣,轉的慢也是那樣,差在爆的是心肺還是大腿而已。功率非常的老實。

不過若是考慮應用在賽事中,那麼還是以高轉比較好,畢竟心肺的恢復可以保有較多的 Power(以競技體系來說),若是肌肉開始被乳酸占據,真不是一兩個小時內可以完全恢復的事。


6.Power 的保留跟強度爬昇率有很大關係。

假定想要能在賽事中持續的保住有氧的 FTP,那麼在無氧域的發動上就要有點技巧,要避免突然的超大功率(300% FT之類的發射),而是盡量以 150%FT 左右開始發動。

或是利用抽車發動 200% FT ,但是這個抽車的方式必須要有別於坐姿的踩踏,用一種有點奇怪的方式 Dancing ,驅動一些比較不常用的肌肉催進無氧域,然後利用轉速撐住,把無氧耐力耗盡。

(不過練習時可以考慮選用低轉速,同時讓肌肉也適應無氧域)




回到這個主題的回應:

無氧/VO2MAX的運動、訓練是否會受到大腦的抑制?

以我目前實驗的感覺: 會。

因為我在每趟無氧間都有測試過不同的休息時間,長到20min都有。

但是隨著Rep數的增加,2min Avg Power 的滑落曲線可以說是完全沒變。

固定是 150%FT -> 145%FT -> 135%FT > 120%FT ...120%FT...(然後就可以不用練了,因為已經剩下 VO2MAX 左右了)

若是真的只是因為某些物質的耗盡或堆積,而導致肌肉無法運動;那麼推論較長的休息時間應該會稍微抑制FT滑落的速度,不過卻是完全沒有。

不過,這算是我個人的自我實驗,大家看看就好。






www.cycliving.com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