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hertsai wrote:
這理論從何而來???...(恕刪)
能4小時左右的車友.39大盤配28飛輪攻武嶺夠用了.
或許已經到極限了還是很疲勞.
但成績本來就是在腿力極限去撐出來的不是嗎?
那這個成績的人換了34大盤配28飛輪.
疲勞度當然會降低.
但面對許多武嶺陡坡轉速的維持不見的會比39-28還高多少.
尤其類似一些瞬間超陡髮夾彎.
39-28或許還能起身抽車維持轉速上去.(能4小時的人不會沒這種能力的)
34-28要用同樣的速度過這種超陡髮夾彎.
或許不用抽車就可以過.
但是轉速要維持更高.
那心跳會更爆.不見的對這種路況有利.
4-5小時的車友對CT或標準來說是比較不上不下的.
因此要依據自己是心肺強或腿耐力強來做選擇.
5小時以上的用標準盤39-28那後段陡坡可能回轉速會非常低.
那種情況下很容易瞬間陡坡定桿.
多定幾次之後可能就開始抽筋了.
那就只剩下健行上山了.
那不如用CT盤讓自己轉速能維持.
可以多避免定桿狀況.
至少次數可以少一點.
畢竟用CT能騎完不牽車總是比用標準盤結果後面得半牽車半騎車還快阿.
這樣應該有比較清楚了吧

個人埔里武嶺不用4小時
但是就用50/35大盤
飛輪11-28
說真的
還是希望飛輪多一盤32更好
以武嶺這種坡
用標準盤會更快??
別傻了
有多少人能在這地方用到53後面13T以內齒比
環法賽都有人用三盤 ct盤了
有時候別太高估自己
說要換東西
如果已經有了標準盤
就別換了 你武嶺又不是天天爬
只是一場活動何必花這錢
應該不是去比賽吧
當然
前多要增產報國
那就花吧
pluto17 wrote:
能4小時左右的車友.39大盤配28飛輪攻武嶺夠用了.
或許已經到極限了還是很疲勞.
但成績本來就是在腿力極限去撐出來的不是嗎?
那這個成績的人換了34大盤配28飛輪.
疲勞度當然會降低.
但面對許多武嶺陡坡轉速的維持不見的會比39-28還高多少.
尤其類似一些瞬間超陡髮夾彎.
39-28或許還能起身抽車維持轉速上去.(能4小時的人不會沒這種能力的)
34-28要用同樣的速度過這種超陡髮夾彎.
或許不用抽車就可以過.
但是轉速要維持更高.
那心跳會更爆.不見的對這種路況有利.
恕刪)
您的想法是侷限在"單速車"上的討論,也就是只有39/28 與 34/28的差別。
但我認為您應該想一想齒比的問題,尤其是不同尺比間差異,飛輪有10片呢。
對我來說CT盤並非單純只是提供輕齒比,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更細膩的齒差<如果您是那種39+11-23可輕鬆上去的就當我沒說>。此外,28T這顆飛輪(sram,shimano都一樣)後段是21,24,28,3T與4T的齒差,個人覺得太大了。
至於您提到的"成績本來就是在腿力極限去撐出來"的想法,我部分認同;但是甚麼是腿力的極限?有多少人知道並可以掌握自己的極限?
況且,極限通常就是在一種逼近臨界值的狀態,一不注意就會超過極限,甚至爆了;怎麼不爆?對我來說,較細密的齒比差至少提供了一種"控制"與"找到"自我極限的方式之一。此外,它也提供了較大的彈性給予騎乘者。
淺見供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jordanaj23/
我只用39/28 與 34/28做解釋是因為在武嶺後段大多數時間大多數人都只能用最輕齒比維持轉速去騎.偶而遇到緩坡當然是有可能進個1-3檔稍微拉高一點速度.但並不是常態了可不是嗎.這樣就讓我侷限在單速車的範疇.那難道要我分10個齒比一一做討論嗎?
但我認為您應該想一想齒比的問題,尤其是不同尺比間差異,飛輪有10片呢。對我來說CT盤並非單純只是提供輕齒比,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更細膩的齒差<如果您是那種39+11-23可輕鬆上去的就當我沒說>。此外,28T這顆飛輪(sram,shimano都一樣)後段是21,24,28,3T與4T的齒差,個人覺得太大了。
齒比的綿密我也認同.不是沒想到.但我上文的說明是針對您對我9樓發言提出的解釋.所以是只針對標準盤和CT盤做比較但飛輪28沒換的前提之下.自然沒有在換飛輪的變因多做說明很正常吧.所以如果以樓主目前的成績換CT盤或許也要換23或25的飛輪增加齒比的綿密度也是一種選擇.但是這樣前後都換樓主又都是RED的要花多少錢.彈性和空間是增加了.疲勞度會降低騎乘順暢度會提高.但成績會因此更快嗎也不見的吧.
或許樓主下次換CT和23飛輪再戰武嶺發現成績進步了.但我想上一次的經驗值讓他對路況的熟悉度提高才是主因吧.
至於您提到的"成績本來就是在腿力極限去撐出來"的想法,我部分認同;但是甚麼是腿力的極限?有多少人知道並可以掌握自己的極限?
況且,極限通常就是在一種逼近臨界值的狀態,一不注意就會超過極限,甚至爆了;怎麼不爆?對我來說,較細密的齒比差至少提供了一種"控制"與"找到"自我極限的方式之一。此外,它也提供了較大的彈性給予騎乘者。
我相信樓主有4小時14分的成績.是很清楚自己腿力並掌握自己極限的人.相信您自己也是的.
pluto17 wrote:
我只用39/28 與 34/28做解釋是因為在武嶺後段大多數時間大多數人都只能用最輕齒比維持轉速去騎.偶而遇到緩坡當然是有可能進個1-3檔稍微拉高一點速度.但並不是常態了可不是嗎.這樣就讓我侷限在單速車的範疇.那難道要我分10個齒比一一做討論嗎?...(恕刪)
您好,誠心給您建議參考,與其在這裡跟我這種嘴砲人打嘴砲,大大您還是把時間拿去練車,然後騎進4hr實在來證明您自己的論點了,有些事情還是得自身試了最準。
我自己微薄的經驗告訴我,至少對我這種肉腳而言,CT盤是相對進可攻退可守,而標準盤呢?對我這種嘴砲無能之輩是不太夠用的(我試過所以如此之說)。對大大來說也許是沒差的,因為您應該是處於更高境界層次的人了....加油!
恩,此篇我就回覆到此。
http://tw.myblog.yahoo.com/jordanaj23/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