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Carbon 車架

聽說有一種鈦合金的車子 聽說比碳纖維輕
鋼性比鋁合金好 後來去朋友工廠看到 成車一台好像18W...
可以參考 ....路上還沒看過
gn26751380 wrote:
之前看過幾篇相關文章...(恕刪)


這篇文把aster拿掉不也是可以問嗎?

要問P大要走他的規則啦

gn26751380 wrote:
也就是管中多了一個隔版做為支撐,形狀就像一個「工」字。



如果一個管子要加強,我想大家想法不是加厚管壁,再不然就是在管子裡增加支撐;而後者是大家很容易就想得到

、且有效率的方法之一;只是我的疑問點就在這,撇開專利不談,為什麼很少看到廠商這麼做呢?還是說其中有什麼問難之處嗎?

你說的這件事包括我在內,相信同業當中也一定有人與我一樣〝恨〞呀!我們公司當時是民國94年開始正式接觸碳纖維,但更早之前就開始與工研院合作了。94年當時就與同事在探討製程,有提到若像竹子一節一節的把它做在管子裡面,但測試起來效果不好,因力量傳導會因為一節一節而出問題,所以就想說做工字型看看,但因為我們太笨,想不出工字型要如何成型製作,最後被此公司做出來並請專利。唉!技不如人呀!專利被請走了,誰還能去做類似的工法呢?請前輩指點,小弟我想不透如何閃避或破解?
此方法的確會讓強度加分,雖然我知道它是怎麼做的,但一切都太晚了!別問我怎麼做的,畢竟這是人家的機密。

roger4817504 wrote:
聽說有一種鈦合金的車子 聽說比碳纖維輕

鋼性比鋁合金好 後來去朋友工廠看到 成車一台好像18W...

特殊的合金的確是有可能、有機會做的比碳纖維輕,管子若有技術可抽薄當然就會輕。
你們也聽過鈧合金吧!當初我們公司也想摸鈦合金,但一些的因素很難掌控,失敗率極高,所以我們只碰鈧合金。
這些特殊元素價格非常高,熔煉的技術也很不好做,到了抽管也是一樣,要做到三抽,現在又流行液壓管,搞的我們快招架不住,現在是比較穩定了,也出了不少的訂單.........。
價格在賣價方面見仁見智吧!畢竟它確實不好做。
Scandium 之前最大的問題是要克服太顛的路感,不過現在有電腦輔助設計,加上碳纖版輪加持,這問題應該已經不難解決了。

的確可以做出很輕很強的車,車友手上一隻2002年做的Scandium車架,54上管淨重 1000克,還沒什麼壓縮。(不過這支車架快壞了就是)

但是最近是比較少見啦,如果有出。價錢又漂亮的話倒是想試試。
www.cycliving.com

roger4817504 wrote:
聽說有一種鈦合金的車...(恕刪)


鈦合金的車滿街都是啊....這個金屬的特性是路感可以介於鋼管跟鋁管之間,有趣的是他的吸震效果感覺跟碳纖維不一樣。

材質很穩定,但很難黏合,需要好的焊接技術,但台灣巧手師傅多,已經做出很多鈦車了。
www.cycliving.com
早說嘛~這樣問OK啦....幹麼遮遮掩掩

你先講你一年里程...或是半年,不然三個月也行

體重?

這樣大家也比較好幫你預測...



代工廠open model拿來烤漆的車

OK啦...只要不是瑕疵品5年不會有事的

如果是瑕疵品,一年就會看出端倪



但你...敗家的心撐得了5年??

jtms3535 wrote:
西班牙 RTS TT...(恕刪)

p2919 wrote:


你說的這件事包括...(恕刪)


感謝P大的回覆, 小生受教了!
--
(已將品牌名稱去掉)
p2919 wrote:
你說的這件事包括我在.......最後被此公司做出來並請專利。唉!技不如人呀!專利被請走了,.(恕刪)

請問果凍兄,
這家請走專利的公司有做車架嗎?
或則碳纖管材的工字內樑用在哪一方面(行業)?

p2919 wrote:
你說的這件事包括我在...(恕刪)

對方作工字補強,那不能另外搞Y或H加勁補強嗎^^

另外關於Double Chamber技術,以消費者的眼光:個人是相當欣賞,除了製程技術要克服外,其在結構上也有整體設計的巧思,不採圓管,而類似於人類肺葉型狀的雙管共構(剖面),結構力學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單只有中間多了一片,重量還能維持輕量水準又不損效率...讓JAY想起早年KOGA的雙下管鋁合金車架,從業界的角度,不知這樣的看法是否切合實際?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