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請教各車廠間碳纖維車架等級是否相同?

lwl7698 wrote:
小妹想請教各位達人們...(恕刪)


簡單回答GIANT的部分,1級車架1K=T800,2級車架3k=T700,今年才出來的TCR COMPOSITE系列屬於T600,T800以下硬度都相同 可是承受拉力不同(K只是參考,實際要看T)

秋水 wrote:
轉述業內「阿風兄」的高見,

在地球上製碳纖布的原料廠只有4家:日本3家+台朔=4家

抱歉一下,你的轉述是錯的。TORAY、TOHO、MITSUBISHI這是前三大製造商都是日本公司,第四大就是台塑的子公司台麗朗,第五大是美國HEXCEL,當然還有6~10。另外台灣也還有在高雄楠梓的華宏新技也都是製作碳纖維預浸布的公司,再者是有機械商在賣編織到預浸一貫的機器,簡單說就是很多車架生產的公司就是自己買機器在做碳纖維預浸布。向五大生產公司購買一些再配合自製的下去混搭,就是使用比例的問題了,日本碳紗比例用的多,相對的價格就可以開價高。

亞森羅門 wrote:
簡言之,所謂1k、3k、12k跟車架強度無關、跟外觀順眼與否有關

幾K幾K的表面布紋是有這麼一點強度的,而不是完全沒有。你看到的幾K就能看到它是網狀的編織,1K為最密,12K就比較稀疏,所以密與稀疏在強度上是有些微差異的,但現在製作技術已能克服這樣些微的差異,所以很多車的表面已經看不到K數的紋路,直接就是讓你看到黑漆漆的UD碳紗。

至於產品的好壞我等一下再分析,我先忙一下!

lwl7698 wrote:
所以各位達人們在選擇...(恕刪)

大家都想要賺
誰知道 誰賺的多誰賺的少
這種問題 我想 沒人可以回答你吧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I heard you said.
相同材料
也有製程上的差別
如五通~採編織方式形成
或貼合成形
價格..也應該有差

既使同K碳纖布
也會有特性上的差
東麗好像有1k標榜
斷裂是比較不會尖刺的技術
我的相簿http://album.blog.yam.com/igor
p2919 wrote:
抱歉一下,你的轉述是錯的。...(恕刪)

如果p2919兄是業內人士的話,那你的意見應該很有參考價值。
小弟我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清風兄的部落格提到原料4大:TORAY、TOHO、MITSUBISHI+台塑,
自產自銷自用者不歸類於內。
大陸當然的也有其他小廠,純研發性質也不歸類於內。

我很認真的複查一下01檔案,

01某網友 NYCC 曾明白發言如下(此人為碳纖業界)

全世界生產碳纖維紗的四強分別是Toho、Toray、Mitsubishi、台塑(台麗朗事業部)...
而台灣能生產碳纖維紗的工廠剛好就只有一家!!
...........................NYCC兄沒有提到HEXCEL

--------------------------------------------------------
目前出現在01上的碳纖界業內人士大約有:
1.清風兄
2.ggyyhope
3.NYCC
4.jasoncheng5246
5.比爾蓋飯
...................等幾位
也都只提Toho、Toray、Mitsubishi、台塑而未提HEXCEL。

p2919兄如果知道詳情,拜託你多透露一下吧。
也讓我為你建個檔案吧 ^^"。


Lazy1015 wrote:
大家都想要賺

誰知道 誰賺的多誰賺的少

這種問題 我想 沒人可以回答你吧

確實你說的沒錯,大家都想在材料上節省成本,也如同我說的在進口碳紗的用料比例大家就會有所不同。
碳纖維車架廠每一間都是閉門造車,也不可能會互相交流,每一間都有秘密與不可告人的技術,有錢你都可以買到很好的乾紗原料,也能買到機器來做編織,但環氧樹脂的秘方就都不太一樣了,疊層設計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此行業的重點人才就是在樹脂配方與疊層設計,次要的就是掌握製程的技術人員。
型號以TORAY來看有T300~T400~T600~T700~T800~T1000,M30~M35~M40~M46~M50~M55~M60,這麼多的型號規格就是要靠疊層設計人員去善加利用,用最節省開支的費用去做出最佳的條件車架。給大家一個簡單的觀念,碳纖維紗就好比鋼筋,環氧樹脂就好比水泥,往往業界只公佈出幾T或幾K的碳纖維型號,而環氧樹脂就沒公佈了,但也因環氧樹脂的配方就是秘密,疊層設計也是秘密,避免同業抄襲,所以就不可能公佈了。
至於要問誰做的比較好,這無法用單一項去看,牽扯的是製作經費、技術、設計、配方與良心,低價無法用好的材料下去做,但開出高價也不一定用料就實在,這問題不在品牌大小間,也不是大間永遠都是做出好貨,小間永遠都是做出爛貨的邏輯去看待,但大品牌比較有保障卻是真的。我只能說你真要去找出一分錢一分貨的商品,你就必須先能找出真的是業界的人給你做評估與建議,反觀有多少店家懂碳纖維?很多網友不也是這裡找資料那裡找資料拼湊來的,但很多內容是錯誤的,很多消費者是因買東西而買,店家是賣東西而賣,很多根本談不上對碳纖維有專業。
我現在的興趣就是在探討在研究各家的用料與疊層到製程,像BMC的最新技術已經不是一張一張貼上去了,他是用機器在編織的同時就將剛性與強度一併完成,好利害的設計能力、好利害的機器喔!機器的價格就已經是天文數字了。
講到這應該就明朗許多了吧?

車架的好壞不是看材料,也沒有誰可以光看外觀就知道這台車好不好。

車手的騎乘經驗分享、各種出狀況的紀錄等等,才能看出車架本身的優缺點。

有時候光是一些小地方(像是坐管束)就可以讓你覺得很煩,有些則是調性合不合你胃口,也有的是五通做不好...


大廠愛惜好不容易長出羽毛,所以在生產管理上,會比較花成本去監控品質,這對消費者就是個保障,然而這份保障也要你多花點錢,若是騎到喜歡的車架,想要長期使用,多花這點錢還蠻划算的啦。

一級車架跟入門車架,不談塗裝成本的話,事實上原料成本可能相差無幾,但在設計、測試、生產、品質管理上花的成本差很多,畢竟自行車架是很費工的產品呀....
www.cycliving.com

p2919 wrote:
抱歉一下,你的轉述是...(恕刪)

可是我有問台塑的員工,他說:他們公司主要生產玻璃纖維,碳纖維?沒有喔!

我愛單車 wrote:
可是我有問台塑的員工...(恕刪)


光大陸作碳纖紗的就N家了
只是看敢不敢用而已
前幾年碳砂買不到貨
也是有人混著用
D90-A16, fuji頭又大-6700SL dorcus-XT

秋水 wrote:
全世界生產碳纖維紗的四強分別是Toho、Toray、Mitsubishi、台塑(台麗朗事業部)...

而台灣能生產碳纖維紗的工廠剛好就只有一家!!

...........................NYCC兄沒有提到HEXCEL

大家都只說四大品牌,也許是前四大都在亞洲地區,車架廠也都在亞洲地區,有前四大讓車架廠可供選擇並運送方便,已很足夠讓車架廠考慮買哪一個來用了。而第五大HEXCEL是美國品牌,可以上網去查一下就知道。我會知道是因為我當初學碳纖維是工研院指導的,不是他們過來教就是我們過去學,當然手上就會有很多工研院給予的資料,至於第六到第十我就不方便透露了。
有請工研院教導碳纖維製作技術的公司很少很少,所以我這樣說可能有人已經知道我當時服務的公司了,雖然離開了但我還是不斷在鑽研,當初我是外場的固化成型與後加工,碳紗原料、環氧樹脂、發泡材料到成型與加工模具都是我在負責管理,但大主管要我也學疊層設計,目的就是要派我去大陸廠,所以碳纖維的SOP也是我寫的........。
講出太多了,但我不是在炫燿,只是告訴大家連我已經離開了,但為何我還是在鑽研此項目,就是因為學習了這些在身上,一但丟了就可惜了,也因為現在離開了反而讓我更有機會能去到別的公司看他們是如何做?吸取到很多家好的那一面,當初的閉門造車才知道別人有別的方法在做事。
國內的碳纖維廠包括海外大陸也沒有幾家,也就是那幾家在做,更不用去提人才的問題,就像工研院複合材料的研究人員就是業界大家最想挖角的人選,再者就是我們這種有受過正統教育與實戰經驗的人。畢竟能各項各關都能去接觸與摸索的人沒幾個,絕大部分的人頂多接觸1~2項的工作內容而已。
版上業界的人有可能是在賣碳紗或化工原料的人,所以基本的他也懂,但疊層設計就不可能了。另一種就是負責生產某區塊的人,但他也不可能懂全部。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