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70mm的曲柄,公路車座墊高就往上拉5mm騎起來才舒服,參考一下
跨高 x 109% - 曲柄長 = 座墊高
曲柄可用跨高x0.216~0.22或是約身高的1/10
以上供參考
http://colaboy-talk.blogspot.com/
椅子高係數嗎??
建議頂多當一開始設定參考
因為
你能知道所有影響的變數嗎
比方說
0.893
你要配合的是
這係數的一開始決定的相關所有變數
跨高 頂的力量?? 光這變數也很多 很多說法
椅子本身提升高
立管角度
鞋子+卡鞋厚度
椅子前後位移量 >> 大腿長+小腿長相關問題
區柄長度
騎乘姿勢
椅子乘坐點位置
騎乘所需跟姿勢
車子其他相關設定
說真的
0.893+1 0.893 0.885 0.875 0.865
都能用
重點是你的變數有沒收集齊全
作足資料
係數嗎?
我的車子都有紀錄調整過程跟數據 在跟線上設定跟一堆設定比對 也有收集幾何圖研究
光是基本變數就要弄清楚
我的登山車跟公路車光鞋底+卡踏就相去4mm高度
我的兩部車 登山車改裝前叉後 光單看改變後立管角度相比 想要一樣踩踏設定
如用沿著立管算高度就影響相差將近6mm高度
椅子水平前後鎖點也影響一點高度
如果是登山車 一定要注意預潛影響幾何的變數 這影響有一定程度
不同肌肉使用方式也會影響一點高度
還有很多
個人最後心得是
騎到最後感覺係數不重要
用最原始的那幾套調整方式
帶工具 直接上車
邊騎邊調
騎個幾趟後跟這些係數也相去不遠了
最後跟一般設定作交叉比較
基本上不差幾mm
在慢慢邊騎邊體會
最後
當騎乘經驗越多 實力越強 自我認知越多
還是會一直調整的
對我個人而言
不斷調整 不斷研究摸索 不斷自我精進
不斷透徹別人設定
這也是一種玩車樂趣
回歸主題
係數嗎
看完上面簡單說明
就是當一開始調整就好
因為
沒有人能算的車100%絕對正確所有變數
就是一般專業fitt也一樣
一切都是起始點
帶著工具 上車 騎的越遠越好
騎的越多次越好
不要邊騎邊聽音樂
邊騎邊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邊騎邊常式各種姿勢
調整也要作紀錄一下
當日子久了
整理一下 將發現 ""原來就是這樣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