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請問框高多少mm以上可算是板輪?


meridian wrote:
高框且輕量化為什麼也會覺得慣性變好? 因為高框的空氣動力學比較好一點, 空氣阻力較小


那可否請教一下 是否可以這樣說呢

現在外面市售板輪 口碑不一 在重量 與板高 差不多相同的情況話

框的空氣動力學 就決定了這板輪的優劣嚕




aspdotnet wrote:
如果遇到側邊的逆風向...高板輪的阻力不就更大......(恕刪)


我裝這一組50mm的使用1422鋼絲,是感覺不太出來側風的影響(小弟住海邊),

但是30mm的使用1432鋼絲會比較不穩,龍頭較神經質,

不知是輪組設計的關係還是3.2mm扁鋼絲的影響

印象中..

三鐵賽、場車比賽.很多選手會用50mm以上框輪組,甚至後輪用到全框輪組(平均速度可能在45km以上)

環法、環義賽事中..平路段的賽事..很多車手會換上30-50mm的輪組..(平均速度可能在35km以上)

到了山道爬坡路段賽事..選手則會使用25mm左右低框輪組比賽...(平均速度可能在15km以上)

我想..以同樣重量為基準...

慣性與框高應該有關聯...

否則大家為什麼會這樣使用輪組去應付比賽..

如果有錯請指正...
aspdotnet wrote:
印象中..三鐵賽、場...(恕刪)

再次強調, 慣性只跟重量 & 重量分布有關係, 框高並不是造成慣性差異的主因
選手會在高速場合選高框輪是有原因的
參考一下吧, 場地/計時賽中, 這麼多輪組你會選哪一個?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15505311.html

為什麼要選高框真的是因為"慣性"嗎?
有沒有看到高過50mm的框, aerodynamic普遍都很好?
aspdotnet wrote:
到了山道爬坡路段賽事..選手則會使用25mm左右低框輪組比賽...(平均速度可能在15km以上)(恕刪)


但是我看環法賽,大多數人都是使用40~58來爬坡歐~~~
樓上提供的the great wheel test中,"慣性"是以加速度方式測試,慣性越大的輪加速度越慢,這應該算是缺點。"高速維持"是測試50km/h下的空氣動力。
如果交叉比對的話,會發現慣性大跟高速表現無關係,框高才有絕對的正關係。然後仔細看,框高又慣性小的通常就很貴。
我個人結論就是
"老版!你家輪組怎麼比他牌的重100克?"
"因為他是慣性輪阿!"
感謝樓上的大大們說明非常詳細..

依據樓上專家們的解釋,

框越高:空氣力學越好,阻力越低,駕駛效能越高對嗎???

我想以前誤解了空氣力學跟慣性的定義跟差別......XD

那麼所謂低框的爬坡輪組只是為了輕量化???

否則相同重量之下,低框貫性較好是餵了爬坡維持慣性嗎????
aspdotnet wrote:
感謝樓上的大大們說明...(恕刪)


最好的劇本是框高又輕強度又好
但是輕量又會與框高跟強度相矛盾
所以這三角關係的拿捏,端看使用者荷包跟騎行需求了
如果空氣阻力是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不確定公式為何,大概吧)
ZIPP808跟MAVIC SYS在50km/h相差不到20W,那在一半的速度25km/h,相差就約4W,遑論爬山的速度下,空氣阻力的影響了。影響比較大的還是重量與強度吧。以上數學部分是瞎推勿鞭。
所謂爬山輪低框的原因,只是追輕而已。我可不想有任何慣性把我往山下拖。
談到選手選輪的話,那就不只是重量、框高、空氣阻力這麼簡單而已。

還牽涉到賽段的彎道、估計集團的時速、自己的特性、體重等等,豈是用"爬山都用40-58"能一言以敝之 ?


登山賽,有分體重輕的選手跟重量級選手,前者是靠體重優勢爬坡快,後者是利用自身的 POWER 加速爬坡,這看壯哥跟康哥可以發現,兩人體型明顯不同,但是爬坡實力有差很多嗎?

所以體重輕爬坡不一定就快。

而重量級選手要爬坡快,框的剛性是首要,重量其次,框高更其次。

輕量級的選手想要利用爬坡段賺一點時間回來,會參照今天的坡度,如果很陡,可能會用到 ZIPP 303、202 這種較低框輪,如果不陡,而且路線中有機會殺一點平路,那46mm 以上的輪就可以考慮了。


樓上對輪組的論述都是正確的,慣性根框高沒有直接關係,輪組首重框,花鼓跟鋼絲加乘用。

01上對框體本身的分享都不多,多辦是在分享花鼓跟鋼絲...或是品牌。


www.cycliving.com
A框高 重 幅條短 平 平地易維持高速

B框高 輕 幅條短 貴 山路好爬?

C框低 重 幅條長 廉 平地易維持高速?

D框低 輕 幅條長 貴 山路好爬?

哪種好啊?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