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身高171 cm 騎上管53 cm的小壓縮車架會太大嗎

我個人一直覺得 這種尺寸問題真的不用在網路上問別人 因為參考的價值很低
除了你親自 親身去店裡面量測以外沒有其他更正確的方法了

同樣的身高可能有不同的胯高
同樣的胯高可能手長不同
同樣的胯高跟手長有可能柔軟度不同
所以這些車友的數字 說真的對你選車 沒有太大意義.....

想買合適的車 有些麻煩的事情不能偷懶 就是去FITTING一次要花錢就花 不然就是找認識的幫你
歡迎到我的網站看看!!https://www.flickr.com/photos/gemini_wu/
geminirie wrote:
我個人一直覺得 這...(恕刪)
跨高和身高的比例的確人人不同
但破解卻也不難,只要上下半身分開來看就可以了
從跨高可以推出曲柄長、座墊高、後退量、座管角
從軀幹長和手長可以推出等效上管長 + 龍頭長
各取所需 (數據) 嚕
據說,上管長 + 龍頭長 = 軀幹長*0.56 + 手長*0.5 (在座管角合理的條件下)
我把自己的數據代入,準
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如需精確定義,我再補述
《單車俱樂部》曾經出現一張對照表,描述不同身材的人所建議的各部位數據
這張表中,身材是以跨高作為分類的依據
但是有些部位的數據是根據軀幹長而來的,所以需要作一點轉換

早川說,標準的跨高為身高 / 2.2
我的身高是 172.4,跨高 77.6,也就是說胯下以上的長度是 172.4 - 77.6 = 94.8
若以此為基準,那麼我的理想跨高應該是 94.8 / (2.2-1) = 79
所以,一些跟軀幹長有關的數據,我應該改看 79 那一行,而不是 78 的

給大家做參考
其實以單車雜誌上一些人建議數值
這些都有但書
跟騎乘條件
但很可惜的是
都沒說清楚 真不知是不是留一手
也不是適合所有人
光腳長經驗公式 身高/2.2
個人身高174 腳長82 跟公式差異極大
有時會懷疑日本人真的腳比較短說.............或日本人身體比較長................
比較日本單車雜誌上衣些大師騎乘方式 跟西方感覺就有差異
用西方表格找 反而有時適用
之前有人po老師父經驗車架中表格資料
跟西方線上fitting 都最後跟我車子設定相當不謀而合 反而非常適合我
比用日方建議fitting有出入 但好騎多了
還是得親自用心量測 否則差異很大
更會容易買錯車架

光椅子高的公式來說
一堆人說法不一 有0.875 0.885 0.893 0.893+-1 還有zinn公式等等
書上沒說到 騎乘需求 曲柄 踏板厚度 轉髖大小 落差 座椅傾斜角度 總overreach 柔軟度 踩踏技巧
等等對應問題
這一大堆條件都跟椅子高低都有關聯性
絕不是根據所謂供是去調就能好騎
很多都要配套好 條件達到 才會好騎
看一大堆書
也上網查一堆資料
都只能建議
只有自己不斷騎乘 不斷調整
才知道哪些是能符合現況調整
哪些不適用
不斷修正
才能增加騎乘實力

個人覺得 聽自己腳跟升體的聲音最準
尤其一天騎上100-200公里 累積疲勞度之後身體都會跟你說清楚哪邊該調整的

但是
也不是說公式不是不準 只是要清楚需哪些條件 這就得自己去想去實驗了

說真的
體力到達某一階段再增加 很難
尤其對中年的上班族
只有增加調整經驗跟騎乘技巧 再能再提升實力

車架大小也是
每個人說法不一
很多車店更是鬼扯
尤其是對新手跟休閒騎乘用途的人 建議買小一號公路車車架的車店
如果遇到這種店 建議不要在這家買


TOPLIN wrote:
其實以單車雜誌上一些...(恕刪)


恩 認同


TOPLIN wrote:
其實以單車雜誌上一些...(恕刪)
所言甚是
各個部位我都還滿相信書上的建議,唯獨座墊高
一堆人提出一大堆係數,都不敵我在路上邊騎邊微調 (有訓練台的在室內就可以了 XD)
這位大哥!
小弟的身高、跨下跟您的身材一樣。
但是我的車架做管角度是75度。
可否建議一下~~這樣的角度~~小弟該怎麼設定呢?
非常謝謝您!


Stallings wrote:
對對
以我的跨高 7...(恕刪)
TOPLIN wrote:
車架大小也是
每個人說法不一
很多車店更是鬼扯
尤其是對新手跟休閒騎乘用途的人 建議買小一號公路車車架的車店
如果遇到這種店 建議不要在這家買

小弟就是信奉"小一號"車架好的人,
也不是越小越好。
但有下面幾個但書.....
1.該車架的立管角不能過大
2.可以小一號,小2個SIZE太誇張
3.介於二個SIZE時,對騎車技巧有自信可以選小一號
4.兼顧高低落差
-----
我完全不認為"新手跟休閒騎乘",不能使用略小的車架。
有很多考慮的因素。
1.高低落差
小車架,容易調出大的落差,但不表示不行減少高低差。
車架頭管長,每個車型都不太一樣。
若是選大車架,頭管也比較長,
當騎士體力進步,也無法增加落差.....可惜。

2.長龍頭
小弟這邊有好幾個車友,都是喜歡用長龍頭。
目前成車常見的龍頭為9cm~10cm,
但周遭很多朋友都用到11cm~13cm。
而這微妙的2cm差距,剛好就是小一個SIZE的車架

3.座艙
很多人提到小車架,立管角會太大,造成座艙不足。
通常立管角在74度以上,就要特別注意一下。
座艙可以調整的方法很多。
而資深車友提醒過我,大家往往最常被忽略的一件事情.....
"立管角大的車,是可以造就不同的騎車技巧"
不是每種車,都調的一模一樣,騎起來就一樣。
-----
套句前輩說的話,
適合的車架大小,表示可以獲得最大的調整空間。

CASE BY CASE,懂車只基本。
以人為本,配合單車才有好效果。
比起數據,請更相信自己的身體的感覺。
大順6517 wrote:
小弟最近在爬文的時候,看到了您回覆的一篇文章,其中有提到您的身材數據,居然跟小弟一樣。
文中也演算出做管角度73.5最適合您的身材。
當然,小弟也知道73度的座管設計有它的彈性在,去年環法賽翻紅的CERVELO他們的座管也都設計在73度。
但~~重買一台車架傷荷包啊!而我的車架座管角度是75度,可否建議一下~~這樣的角度~~小弟該怎麼設定呢?
非常謝謝您!
您好
差 1.5° 太多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救
您可以換一支超大 offset 的座管來補救,(註:不要問我這種東西要去哪買,因為我也不知道)
但是這樣也只是盡可能接近理想而已,因為座管校正的能力是有限的
校正完以後還是比 73.5° 大
角度大則座墊會偏前,適合短時間的衝刺,而較不適合長時間、長途的耐力運動,也比較不適合爬坡
所以你的騎乘方式可能會被迫改變
如果你能接受這樣的騎乘形態就 OK,否則還是建議換車 XD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