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還是把討論重點,聚焦在我們車友最關心的部分:便宜跟貴的公路車,是否區別很大? 值得買貴的嗎?
例如著名的Giant TCR,在車架幾何大同小異的前提下,該車系依車架等級、配備不同,主要可分成3個層級 (其它品牌車款應該也是如此安排):
TCR advanced 系列
TCR advanced pro 系列
TCR advanced SL 系列
基本上,TCR車系的車架幾何都相同,但基於一、二級車架,輪組、變速不同,彼此價格差異最大能達到20萬$以上,但彼此重量差異最多也就在3kg上下,更遑論TCR advanced花個小錢買個次品牌輪組、進行小改裝,最貴和最便宜車系的重量差異可能只有幾百克。所以,在相同車架幾何、同一個人騎起來下,多花20萬買一級車架、一級輪組、一級電變....真的值得嗎??? 真的騎起來會比較快嗎???
cyperbone wrote:
所以,在相同車架幾何、同一個人騎起來下,多花20萬買一級車架、一級輪組、一級電變....真的值得嗎??? 真的騎起來會比較快嗎???
我沒騎過高檔車也沒騎過TCR,
但說說我的想法,
如果是同一個人拿來訓練騎乘的話,
我認為不會有速度差異,
因為練車騎的是齒比,
主打一個穩定,
其實車騎久了會發現自己的能力值,
就只是在那幾個齒比遊走而已,
如果齒比一樣騎不出速度差異,
但是器材帶來的省W在功率上看的出來。
其實頂車是拿來競技的,
當一個集團開槍了,
你就是要加W跟上,
才能有集團效益,
只要跟不上就只剩被海放的份,
這時些微的優勢就很有用。
在01其實可以看出端倪,
獨騎的車友往往都不太在乎車子,
但有在團練團騎的車友就很在乎,
不管是面子問題還是功能性,
在團體中確實需要性能好的車,
畢竟如果可以團進團出,
真的可以省蠻多力的,
騎起來也比較有樂趣。
最後再回歸到第一段,
為何我會說一個人速度沒差,
有用功率的車友應該可以出來談談,
當你跨齒比時要多花多少功率,
短時間好車可以開高W數,
確實當下速度上可以表現出快,
但人的體能是固定的,
並非你騎好車身體素質就變好,
開高了之後還是要還回來,
在均速之下瞬間的快真的不是快,
搞不好一趟下來比不爆衝來的慢多了。
PS:但也不排除好車省下來的W數剛好夠跨到下一個齒比,
這時真的可以騎得淋漓盡致又快又爽,
但這種情形在新手中比較容易出現,
老手騎久了迴轉跟齒比都蠻固定的,
要跨到下個齒比需要花蠻大量的訓練才做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上面的留言我補充一下,
我所理解的速度的原理好了,
速度取決於迴轉、齒比跟輪徑,
而一台公路車好與不好差異在空力、重量跟機械阻力,
而這些只能表現在省力,
並無法創造速度,
除非節省下來的阻力足以跨足下個齒比,
那速度就會有差異,
所以等級不同的車很難表現出同一個W數,
如果出現同一個W數那就一定差異了一個齒比,
又或者迴轉差異,
速度一定比較快,
但真有可以省到一個齒比的車嗎?
那還不賣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上發現之前有發文一篇文,
人憑哪一點能測出車架輪組的性能?
沉到我都忘記它的存在了,
早上來貼文看到才發現之前也討論過一回,
車的價值來自於使用者的想法,
你可以把自行車當作是一個貴族運動,
也可以當作是平民運動,
其實出力的都是人,
騎得開心就好。
像我的鋼管車騎了10年多,
改了一輪零件其實也花不多,
車也好看又好騎,
改車樂趣也滿滿的,
如果只是騎車很容易放棄,
騎久了還蠻無聊的,
人生中比騎車有趣的事多了,
但如果多了diy改車,
比較可以維持對單車的熱情,
懶得騎可以改車偷懶也不錯。
瘦的狠 wrote:
我沒騎過高檔車也沒騎...(恕刪)
很好的觀點
我在想,同車架幾何下,多花20萬買一級車架、更好的輪組、變速等所得到的邊際效益到底有多少?? 為什麼沒有任何人或youtuber針對這個議題做一個比較客觀的實驗呢??
如針對同一車系TCR advance 系列和TCR advance SL系列等價差20萬的車,在盡量控制條件下:
1. 同一條路上,在控制固定齒比、固定心率下,兩車的踩踏迴轉數是否有差異?
2. 同一條路上,在控制固定齒比、固定瓦數下,兩車的車速表現是否有差異?
3. 同一條路上,在控制固定齒比、固定時間下,兩車接使出全力騎的車輛極速、騎行距離的差異??
4. 在上述規範前提下,一、二級車架互換彼此的輪組,則騎行表現差異??
5....
6....
若有心,總是可以想到很多的idea來實驗看看。看是否有公路車youtuber來做這個實驗、拍影片看看,觀看次數應該很可觀喔
cyperbone wrote:很好的觀點我在想,同...(恕刪)
國內的人比較沒那麼閒著無聊會來拍片寫文,
但國外的便宜輪組vs昂貴輪組影片實測卻很多,
我先說結論; 就是沒差。
國內大部分說有差的都不太誠實,花了錢他們當然選擇性地去看想要看到的東西。甚至照本宣料充當廠商的說明書,空力快10%這種狗屁都說得出來。說沒差又會被一堆人評擊說實驗哪裡不客觀。
另外國外許多youtuber也都說裝大導輪改陶瓷培林跟升級到durace變速器都是最沒用的,
但國內那些頂流的審美觀好像不容許這樣的言論?105沒人權??!! 顆顆

但好像是愛團騎的人比較愛促進消費,獨騎的人都沒差。不過團騎就算你衝出去早到了還不是一樣必須等那些慢幾秒幾分鐘的收隊,團騎中用力抽插意義到底在哪裡。
我不喜歡等人,我都獨騎。單車跟游泳一樣本來就是個人運動。
別人約我騎車我會非常苦惱,看來這次又只能走在前面當攝影手了,明天我一定要自己出來練。
像tcr advanced 2現在就差不多四萬。

車是不是越貴越空力我不確定,但空不空力真的有差,
因為自行車和溜冰的世界紀錄在有車幫忙擋風的情況下,
真的可以騎或溜的非常快。
當車速30以上時,空氣阻力會大於機械阻力很多,
或是在逆風時,空氣阻力也會大於機械阻力很多,所以才會很難騎,
像我每天騎環小台北,順時針方向,從社子島到南港幾乎都是逆風,
明明是騎平地,但感覺都像是在爬山。
由此可見,平路想騎快,
有沒有電變、碟煞、飛輪12速、上卡、BB和輪組陶瓷培林、大導輪、大雞腿都是其次,
重點是有沒有板輪、內走線、後輪靠近立管(後叉短),
還有騎士身體有沒有趴低、穿緊身車衣比較重要。
畢竟功率器普及了,
即便均速騎不出差異,
在功率面前就是會有差異,
便不能稱作無區別。
而以前功率不普及時,
其實體感差異會差蠻多的,
所以根深蒂固的觀念會深植人心,
好車就是快。
而每個人的騎乘喜好都不同,
身體素質跟能力也不同,
騎乘路線不同,
路程狀況也不同,
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偏差值,
即便同一個人騎同一台車,
也會因時空背景不同有不同看法,
所以好不好值不值端看使用者自己評價。
而我會一直在論壇靠北裝備,
並非我否認裝備,
而是我覺得裝備被誇大了,
使得騎乘運動變得不太正常,
我一直在想單車市場是靠賣高價裝備才能生存嗎?
如果只賣高端市場如何增加單車運動人口,
如何發展單車運動?
簡單舉例:
現在國高中生也有單車校隊,
如果放任器材使用,
會不會等於變相成為貴族運動,
反而使得真正有實力的人無法參與,
而且大家都年輕過,
剛好國高中生又是最愛比較的年紀,
會不會因此養成價值偏差,
我是覺得學校應該要有訓練用車,
等到要比賽時在提供比賽用車,
不要讓小朋友在裝備上有比較心理,
這樣應該比較容易培養出人才。
我個人是覺得如果真的想讓單車發展,
就要從單車普及化開始,
人人都能輕鬆入門,
正確的觀念才是正軌,
裝備歸類為個人愛好,
這樣單車人口才能增長,
單車市場才能更廣大,
另外DIY也是一種市場阿,
城市化社會人們可以使用的空間有限,
又不會同時擁有數台車,
與其賣車不如教大家改車,
賣零件不是更好賺嗎?
而且邪惡一點講,
車要騎壞很難,
但要修壞改壞保養壞超簡單的,
這樣才能讓消費者一直花錢阿。
Maocrab wrote:
那我騎Dio隨便也騎贏一個跨上紅牌重機的三歲小孩啊。
前面的大大提到DIO,
就讓我想到以前不也有人改到百萬,
試想一台紅牌賣百萬能賺多少錢,
能有多少人獲利,
但一台DIO改到百萬能賺多少錢,
能有多少人獲利,
這不就是DIY的淺力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