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

碳纖結構分離經驗分享


MishaShih wrote:
因為粉塵的問題碳纖...(恕刪)


啥??!!
碳纖維車架以中國產的為主??!!
真是傷害民族情感!!
怎麼跟G牌玩一樣的把戲呢!!

還好哥都騎鋼管公路車,
鋼管公路車架一點點量而已,
應該是台灣車架廠燒的......
(美國燒的買不起)

Top-Secret wrote:
又熱鬧了路過留紀錄...(恕刪)


好奇問一下
那驗的出柱子裡原本的骨材嗎?
謝謝
挖洗"山姆叔叔"啦...

Jacklishen wrote:
有些幫忙代工的碳纖維製品大廠賺到還在台灣上市上櫃了呢~
你們知道嗎?笑笑

改天來說說這些故事好了,不然大家還真的以為一級品牌都自己開碳纖車架廠自己生產車架阿~~
外發比例頗高~~
(恕刪)


幫CANYON代工的台商就是了吧?

就是因為在大陸很多外發的工作(管控再嚴也是沒有辦法),也因為這點,

熱門品牌的車架模具才會有人有門路可以復製

仿車架也就陸陸續續在市場上看的到了
山姆叔叔3746 wrote:
好奇問一下那驗的出柱...(恕刪)

驗得出骨材,
驗強度也可以:鑽心取樣放入抗壓機測。

雪山隧道段的四稜砂岩超硬,
卡住TBM那一段,
硬度比普通的鋼還要高;
小弟公司鑽到彭山隧道就投降,
雪山隧道不敢碰。

言歸正傳,
山姆叔叔的話讓我想起,
如果將號稱T800、T1000作抗彎抗剪抗壓,
已成形車架做極限破壞試驗,
數據是否能進行佐證?
(是試驗不是實驗)

突發奇想(先打預防針)。

補充:
(http://blog.xuite.net/dnalvqrq/wretch/101221092)
T800 材質(大多數車廠1級車架材料)
Tensile Strength理論值約: 560 kgf/mm2 =每平方公分承受56頓
2009-10 GIANT ADVANCED SL 1K 系列 T-800

T1000 材質(少數車廠1級車架會混用一些)
Tensile Strength理論值約: 700 kgf/mm2 =每平方公分承受70頓
2006-08 GIANT ADVANCED ISP1K 系列 T-800+T1000

ASK:
是否能切斷車架取定點部位測每平方公分承受??頓....?

jlhwu wrote:
幫CANYON代工...(恕刪)


Canyon量大小啦!怎麼養得起一家上市上櫃公司。他們可是都幫P啦,G啦這些代工的。後來徒子徒孫自己又出來開,然後也是幫其他車架很美的大廠代工。

秋水 wrote:
如果將號稱T800、T1000作抗彎抗剪抗壓,
已成形車架做極限破壞試驗,
數據是否能進行佐證?...(恕刪)



如果測試手法與數據有被國際或台灣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列入國家標準就能當做佐證資料
捷安特,美利達這類規模的廠商應該有他們公司自己訂的標準數據,只是不會公開而已
秋水 wrote:
驗得出骨材,驗強度...(恕刪)


那要先請HASA把他們的R1先去做這些test
看是否有哪一項達到40噸/cm^2的應力

另外,那篇文章其實是有問題,每平方公分承受56噸跟70噸是錯的。
carbon fiber基本上就是一條線,軟軟的線。
為什麼東麗的datasheet要分fiber properties跟composite properties。
fiber就是纖維,就是一根線的意思。
composite就是跟樹脂複合硬化。

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機械性質。

線或鋼索這類平常不受張力就是軟的,
所以只能受到一種外力...拉力,
完全無法受到壓力、橫向力量、力偶

碳纖維跟樹脂複合硬化之後才有辦法另外承受壓力跟橫向力
但是此時,抗拉也是降低很多,
想像一下,斷面是兩種材質,碳纖維跟樹脂。

http://www.toraycfa.com/pdfs/T1000GDataSheet.pdf
http://www.toraycfa.com/pdfs/T800GDataSheet.pdf
http://www.toraycfa.com/pdfs/T700GDataSheet.pdf
http://www.toraycfa.com/pdfs/M40JDataSheet.pdf

根樹酯複合硬化後的Tenisle Strength分別為
(MPa = Mega Pascal = 10^6 * 10^-5 Kg/cm2 = 10^6 * 10^-5 * 10^-3 ton/cm2 = 10^-2 ton/cm2,
所以MPa要換算成ton/cm2就把位數減少兩位就好)

T1000G 3040 MPa = 30 ton/cm2
T800G 2650 MPa = 26.5 ton/cm2
T700G 2350 MPa = 23.5 ton/cm2
M40J 2450 Mpa = 24.5 ton/cm2

更別說其他機械性質還更低
所以我一直強調HASA陳毅宣稱40噸碳布類T1000根本就是胡扯
(官網標示40T Carbon)
你們要去做GUSTO的test沒關係
但是你們要刮別人鬍子之前 順便刮一下自己的
今天也不用叫你們去驗你們的車架有哪種材料

你們只要做很簡單的抗拉就好 其他都不用做了 因為其他更低
看哪一部位是可以達到40噸的應力

如果做得出來 我只能說...

讚嘆HASA 感恩HASA...

HASA堪稱碳纖維界之神了

如果沒有的話,你們還不是跟GUSTO一樣,標示不實!!!!

另外,山姆在另一棟說焦點就是GUSTO有沒有用T1000
請問一下你是誰啊? 你說焦點是焦點? 還是你有特定立場?

HASA宣稱40噸類T1000碳布一樣很扯
你不懂就是你知識背景不足而已啦,專業??
更別說你的描述充滿土炮非科學

通常知識越多的人,會覺得自己越渺小,越不會恣意評論

雖然我看起來描述很GY,很屁,但事實上我只有評論在自己認知的範圍
不像你,一片一片插進電子顯微鏡,
講得跟真的一樣,根本就是一種誤導以訛傳訛
自己沒遇過不知道的東西,就不要講好嗎
所以繼續認證本篇本文為廢文 恣意評論
你山姆一篇廢文沒甚麼啦 有空去唸唸碩士啦
教授都馬一天到晚garbage in garbage out
好啦 我承認沒有一天到晚 但被講了好幾次
跟人家討論就不要扯到自尊心這種東西啦 別人挑戰你就惱羞了

我也不想講你跟小索的恩怨是怎樣,但事實上小索在描述的方式,真的客觀很多。
而不會像你說"個人的經驗認為別人不客觀"
你要不要先看看你這句話的邏輯本身就是主觀XDDD

剛性測30分鐘是甚麼阿? 輪組的側向剛性 不就是力矩/位移嗎?
這不是馬上測就馬上有嗎?

跟你講啦要是30分鐘內會變化 代表有些材料點已經塑性化,非彈性了
我就遇過一個做彈簧的,他的彈簧就是要壓10萬次,給床墊用的
為什麼要10萬次,就是疲勞度試驗啦,看有沒有彈性疲乏啦

科學就是這樣,做每一步都有所依據,而不是想當然而,土炮
科學也是試誤而來,每一份有價值的產出,絕對比你做的付出還多
北漂彰化人 wrote:
如果測試手法與數據有...(恕刪)



還是先看戲好了
水準不到
先騎車

utt669 wrote:
先說我對碳纖是外行...(恕刪)


我也是外行,我想用光學方式檢測可以從紗線經緯密度(平方吋經緯線數) 紗線斷面形狀(單紗橫切面) 紗線丹尼(單紗粗細) 紗線股數(加撚後單紗數量) 做基本的檢測
我先承認我只是做電池模組的 上面的檢驗方法是專笑粗淺的觀念
其他部份我就不多作回應
剛性實驗部分
如果你有認識任何有輪組剛性檢驗治具的人
請你去測測
同一顆輪子
就測最簡單的側向剛性(我是兩面都測你要怎麼測隨你)
架上治具後 測三次看數據是否會一模一樣
從治具上拿下來再裝回去
再測三次再看是否會和上三次一模一樣
還有不同天也請同樣品同步驟照上面測測看
數據是否都一樣
如果你都一樣
我相信你說的馬上測就馬上有
但是請你拍影片回應我上面建議你的測試
才能證明你能做到馬上測馬上有(記得錄影上要有時間)


我實驗的部分你就不用特別討論
因為我有我實驗手法及儀器也已經在臉書公告過
不能隨意改變
已建立的資料庫
除了我自己的輪組
已採樣市售其它常見品牌輪組超過60個樣品
數字是有再現性的
我實驗是有我的研究目的
這部分就不用和你多做討論
挖洗"山姆叔叔"啦...
  • 5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