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haShih wrote:2. 原則上改材料真的不是小事,在很多產業,改材料要重新跑設計分析流程。真的不是叫工廠把材料替換,真的是瞎到爆了,HASA是這樣造車架的? 路過看熱鬧的我只對這位討厭酸民這點有點意見....改變結構排疊設計應該是要經過RD重新跑一次驗證流程,甚至還要pilot run,不太可能3天完成,這應該是各行業的SOP才對啊...如果HASA的碳纖維車架真的可以三天完成更換材料,那我只能說我會勸我朋友不要買這個品牌我看起來這位仁兄也是提油救火啊......
simonyou wrote:路過看熱鬧的我...(恕刪) 三天改設計,人家原先有沒有先設計預備版本還要向社會大眾報備?自己沒有碳纖維工廠,也不是這個行業的,就不要用你們那簡單論斷去評斷專業生產碳纖維工廠的研發人員、軟硬設備 好嗎?🙄不懂人家流程就能任意批評,厲害厲害還有你怎麼知道H牌真的是把一個車架臨時三天修改配方?據我所知,一台車架他們一共有三四種配方生產,如果T1000是第一種,M40是第二種,請問一下,這幾種車架如果他們早已設定完成,為什麼不能臨時決定要選擇1/2/3/4其中任何一個車架馬上生產?你們對於這些都不知道,只會諷刺恣意評論,真的很佩服你們。「類」T1000,本來我是不想回應,但是我不懂為什麼不能說「類」這個字,T1000與M40都屬於某些數據很接近的原料,那類單眼呢?你們怎麼不去批評類單眼?40噸這個名詞,麻煩沒有知識也至少去這個行業問問看,自行車業怎麼將纖維型號,用24噸30噸40噸60噸70噸來解釋的,要酸別人之前先去這個行業多問一下吧。人家都跟高士特都沒有再表示什麼了,實在不懂你們關心的點是?講得自己對碳纖維非常懂🙄這麼厲害這麼閒的話,真希望你們去開間碳纖維工廠造福人群,再來討論這個話題,相信只要拿出吃嘴的一半功力就能生產出無人能敵的車架了
討厭酸民 wrote:三天改設計,人家原...(恕刪) 討厭酸民終於出現,看來某位大大打到痛點。另外,你在30樓是這樣描述,現在又有其他備案了?前後對不起來耶,三天改變疊層是你自己說的呢討厭酸民 wrote:3:如果廠內擁有很多東麗高模數的碳布,他們要改變疊層需要多久時間?依照你這麼聰明的人應該回答得出來吧,三天就夠了吧??不是嗎?專業的你? 1. https://www.ptt.cc/bbs/bicycle/M.1510402727.A.94B.htmlPTT這位大大裡面說到t1000是纖維不是布東麗不賣布,只賣纖維和預浸材,至少我一直沒聽業務說過預浸材不是布,是布+樹脂,而且這個"布"如果是UD,學界還不稱他叫"布"我不知道這個大大專不專業(個人覺得非常專業俐落),他也講了可以辨識材料的方法,碳化的程度。你們應該可以照他的方法去看看GUSTO到底有沒有用T1000,不過我覺得可能是天價。不過他至少說了,UD沒人叫布。我是不知道行內怎麼稱呼碳纖維,但某一種噸數的材料,可能不只一家出。如果三菱也出了一個接近30噸的碳纖維,那不就跟東麗的混淆了?三菱有出M40J這種材料嗎?我看沒有吧就網路上的資料,三菱也是單車的碳纖維供應商。所以你們採購的時候,可以直接說買幾噸的碳布,而不用註明廠商型號嗎?的確我是外行拉,但我覺得滿蝦的。我是認為拉,在大部分的行業,不會用材料的主要特性去稱呼,我遇過的幾乎都是用"型號",而且很多型號的材料,底下還有分好幾種type,會有些微物性化性的差異。就算是ASTM、JIS規範的材料,就有可能不是一間廠商會賣,但還是必須註明型號。難不成鋼材或鋁材也可以這樣處理? 絕對不可能像你講得這樣。T1000就T1000,M40J就M40J,什麼叫"類似"的材料?請問一下,東麗的Datasheet怎麼寫的? 東麗有講 M40J is similar to T1000?照你的說法,你要不要說T系列跟M系列都是類似的。甚麼材料都是類似的。我來寫信問東麗看看好了...你要不要乾脆說類鑽石車架算了...堅硬無比鑽石也是碳做的 zzz2. 至於"類"的問題,單車跟攝影是有甚麼關係?講類單眼,大家都知道SONY NEX\Panasonic Olympus M43\Fujifilm,Canon近年加入戰局,Nikon則戰死沙灘。但不管怎樣,類單眼、微反、Evil,都是台灣通用的說法,這是有甚麼問題?有哪一家車架廠是用類T1000這樣稱呼車架的材料的?還是哪個碳纖維相關產業也這樣稱呼的? 麻煩舉個例好嗎?重點是單車就單車,攝影就攝影,牽拖攝影是3小朋友?這根本就是錯誤類比。3. 照你這篇的說法,類來類去的,HASA跟陳林照是有甚麼資格婊GUSTO? 誠信 zzz對了,很多01鄉民都在等你們驗出GSUTO有沒有用T1000,我是沒在等啦,我只是好奇民國幾年你們才弄得出來,我看弄不出來的機率99.9999999%。4. 別人要不要開碳纖維廠是個人的事,請問一下關你甚麼事?你自己愛自爆被別人K到爆是你們自己的問題耶,難不成要怪我囉?先搞清楚公開論壇,跟個人做甚麼行業是兩回是好嗎?加油,好嗎?
討厭酸民 wrote:「類」T1000,本來我是不想回應,但是我不懂為什麼不能說「類」這個字,T1000與M40都屬於某些數據很接近的原料,那類單眼呢?你們怎麼不去批評類單眼?...(恕刪) MishaShih wrote:我是認為拉,在大部分的行業,不會用材料的主要特性去稱呼,...(恕刪) 以塑膠原料來說,奇美,台達等化工廠同樣的塑膠原料因特性及少數成分不同都有自己的編號採購的時候都是用該公司的材料編號.例如奇美ABS就有好幾十種編號,相對的碳纖也是一樣各家有自己的編號沒有人會用「類」XX來稱呼自己公司的材料
姑且不論是不是真的台廠都叫不叫的到~有這麼多備案,包含了T1000,M40但是知道T1000叫不到,設計T1000當主要版本幹嘛???所以是後來才知道叫不到???HASA也不是什麼新興品牌,"專業生產碳纖維工廠的研發人員"卻連自家工廠叫不叫的到料都不知道???另外麻煩高人指點一下做一台要標榜用T1000的車架所需要的各種尺寸各種強度測試也需要很多支測試車架吧?既然可以懷疑別人只用一點點甚至沒有T1000才能壓這麼低的價格那叫不到的T1000要怎麼樣拿去打樣/製造測試用車架?那怕只是一點點,總要有個管道弄到材料吧?類單眼舉例我給0分,類單眼有完整定義且普遍大眾甚至廠商對於這個名詞是有共識的。如果硬要說類T1000這種大家無法達成共識的話,我也可以說HASA的OO車是類XX車,呵
北漂彰化人 wrote:以塑膠原料來說,奇...(恕刪) 對嘛對嘛,同鄉說得好!我相信就算不同產業,普世的標準就是精確表達T-series應該就是代表Tensile 張力材質M-series則是代表Modulus 模數材質東麗就已經這樣明確分類了,怎麼這位討厭酸名還可以說類似?我是覺得要別人尊重,先尊重自己的專業。當然不排除的確已經有好幾種方案以備不時之需更甚者,可能某一批車架用這種材料,下一批又用另一種?所以還不一定是M40J囉?我覺得拉,你這樣的意思就是材料明細不需要跟消費者表達。甚至不用跟經銷商說明囉? 各行業有個行業的做法,你們要這樣做我當然也管不著。但不就說明了一件事標示是標示,實際用甚麼材料就是另一回事!那GSUTO有沒有用T1000又有甚麼關係? HASA不也這樣幹?陳林照又在那邊....? 賠本出清,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