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請教Giant壓縮車架的優點

batjames wrote:
我想知道為什麼從比賽...(恕刪)


這個人如果是智陽話,那麼他對車架角度應該是下過很多功夫的
很早在阿綸那就聽他提 過捷安特角度和後下叉的事
至於騎過的車之中應該有可樂果MXL PELTON
不知道我的理解有沒有問題----
我覺得他在談的不見得只是壓縮車架的問題
它的重點應該是放在車架整體設計的問題
好的車架設計,尢其是那些量身訂做的廠商都很清楚
車架設計應該是非常注意平衡的
----動態平衡更應該不會是疏忽的點
我也來發表我的大車......
只是這樣好像沒壓縮到多少了~~~~~
大家參考一下~~~小弟是新手~~~

這篇文章裡,有多的東西。不過似乎太過於鬆散了。

面對這種東西,我不太想去整理。

我只能說,當要「Giant壓縮車架的缺點」時,請明確地說為何(當然外觀也是如此)?

此時我想起秋水那次整理的版輪特性的文章,那是我心目中最值得參考的寫作方式。

其他的,就成歸類為「自我感覺良好」與「特殊目的」(我心中以經沒有大師這個詞,有的是前輩)。
モーニング娘。最高!
M Schumi wrote:
至於製造成本而言...壓縮車架並不會省到多少
製造材質和製程才是影響成本最大的關鍵
其實Giant的一級車架拿來與世界各大廠的一級車架比較之下仍然有非常強的競爭力
只是像環法這種等級的比賽比到最後
剛性和均衡性表現較佳的車種最終仍會勝出

對於"壓縮"車架and""水平"車架,二者的"製造成本",小弟聽過一些資訊。
事實上,若是用"焊接"的工法,二種車架的製作成本"相差比較少"。
目前賽場是"碳纖維"時代,碳纖維車,水平and壓縮,成本就差很大.....
-----
首先要知道,碳纖維車,是用摸具下去做的。

舉個例來說。
水平車架尺寸,1cm跳一個Size。
50cm,51cm,52cm,53cm,54cm,55cm,56cm,57cm,58cm。
上管長50cm~58cm,會有9個size,表示就有9個模具。
壓縮車架尺寸,2cm跳一個size。
50cm,52cm,54cm,56cm,58cm。
上管長50cm~58cm,共5個size,5個模具就搞定。

模具成本,水平:壓縮 = 9:5,這樣的成本差別不大嗎?
要是再算上一些賣不多的size,有些size的模具開出來,都不知道會不會賠錢。
-----
簡化尺寸,相對的也減輕庫存上的壓力。
生產線也可以簡化製作流程,專心生產5個size,而不是9個size。
小弟之前表示過,
壓縮車架,是"商業"and"性能"二者綜合考量的結果。
在商業考量上,壓縮車架是絕對勝利的一方。
-----
順帶一提,開發一個size的模具,據我知道的小道消息.....
一個size是40萬元~50萬元,要開發一個系列全尺寸車架,2百多萬元是跑不掉的。
(小道消息,不保證可靠性,若是不正確,請大家勿責怪)
-----
車友f2344773,與我是舊識。
被某貓車友號稱前F1的TCR,10年前的風評.....呵呵~
只要是騎過老鋼管 or 水平車架的車友,對當年TCR的穩定性都是一致的.....
但就像我說的,每個人比較基準不一樣,而時代也會進步。
碳纖維做壓縮車架,我相信是沒啥問題的。
缺點,總是要克服。
-----
至於,壓縮車架是否真的比較容易發生事故??
我只知道10年前的TCR,車友一致的看法是"操控神經質"and"下坡有夠飄"。
(抱歉,當年我沒騎過TCR)
沒幾個人敢用TCR衝下坡還加速的。(我承認,我認識幾個這樣的瘋子)
當年看比賽,下坡接彎道.....遠遠的看煞車,車會飄會抖的,都是TCR.......XD
-----
時代不同了,不過歷史與經驗,還是要瞭解一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當年車友的恐懼,部分人還印象深刻)
捷安特的車,乃至於公司,因為生在台灣,可以獲得的資訊還真不少。
礙於小道消息,不能負責,還是少說點好。
不過捷安特的車,大家放心騎。
個人看法:關於TCR車系早期有人說會飄,所知有兩部分

其一是碳纖前叉的結構:繼承至CFR車系那萬年不變的優美半月弧薄型構造,直到ONCE建議改為直前叉,結構斷面仍維持不變~可惜,始終還是下坡及過彎穩定性不足的主因之一
其二是,上管壓縮所造成的後三角縮小,路面回饋更直接集中,是主因之二,以三角結構所承受之力,三角型的大小對力量的吸收分散與反饋差異是很大的

若要說,鍊支叉的長短是TCR後三角不穩的主因又有些牽強,TCR車系一直到現在鍊支叉長度都是標準的405mm,這也是個人選車的首要條件一定要405mm以內,比這短的車架廠牌很多,水平.壓縮車架都有,就看所欲賦予車架的屬性是甚麼,再決定鍊支叉長度

早期TCR車架的穩定性確實備受質疑,就算到ISP時代仍有"職業選手"有不同意見,車是人在騎,只要安全性強度沒問題,在職業競賽的領域,商業考量定是優先於器材性能,而選手要能克服年年更換適應不同的器材,又依然能發揮實力,這才是PRO,記得GIANT贊助的第一支一級職業隊ONCE,隊中貴為UCI積分排名第一的Jalbert,也還是得騎GIANT的TCR,只是後來表現就不見出色,是否與器材有關?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現在自己床下,還躺著TCR第一代CU92鋁合金車架,以及ONCE車隊同款車架,現在客廳放的是09年的TCR ADV,唯一沒留在身邊的還有一台霧面陽極TCR,有次在馬來西亞的比賽,國外選手都希望我們的TCR可以直接賣給他們...就有同隊隊友是空手回台灣的!

中間也騎過一段時間的bianchi(pantani車隊同款)鋁合金車架,單就滾筒訓練台上的練習,傳統水平的bianchi穩定性明顯比tcr好上一截,但個人認為是bianchi獨門的變形下管幫助很大!

能對自己腳下踩的車架多一分了解不是壞事,是硬是軟是好是壞,對每個人都不一樣,先有整體的了解才能找出適合自己踩踏屬性與用途需求的幾何與設計!

ps:智陽你要放寬心,01與ptt不同,01是這兩年車壇大師及網路專家的主要發源地...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ddar白馬 wrote:

對於"壓縮"車架a...(恕刪)

jay18 wrote:
個人看法:關於TCR...(恕刪)


感謝白馬大和jay18大精媲的解說,你們的不吝嗇PO的文讓我受益良多.

讓逐漸我同意F大他對Giant車架的質疑是有所本.

但也不是絕對的正確.

因為輪組及輪胎的設定也有相對的關係.

輪組搭配的好應該也可以降低它的不穩定性及下坡有夠飄的問題吧!

必竟操控在人,有人適應快有人適應慢有人不能適應.

我想這些都是原因之一吧!

我的說法不知是否正確?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教.
環義都可以拿冠軍了

說不好騎是自已的問題吧

騎07鋁合金TCR
現在只更換AD2碳纖維車架 其他組件 延用原車配件
原來的 高速下坡後輪飄移 前輪煞車抖動
在AD2上以改善了 下坡穩定 不像以往神經質
已可放心加速下坡
過彎也已較之前好操控 增加了穩定性 之前像匹野馬
外胎一直配 馬牌 GP4000 20C
或TUFO PRO 33

壓縮車架的重點就是cost down

烤漆情形亦同

其他的優點都是捷安特自己說的

jay18 wrote:
個人看法:關於TCR...(恕刪)


我怎麼記得TCR初代機後下叉是395mm

老莫如果行的話...幫個忙, 把你床下的CU92版拖出來量一下
歡迎來Aq's Bike http://aqbike.blogspot.com/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