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

碳纖結構分離經驗分享

山姆叔叔3746 wrote:
車架跟輪組都是看整體...(恕刪)


Mr.山姆 別這麼說,謝謝回覆
z23157 wrote:




連結的文中提...(恕刪)

所以我在另一棟樓才說,超過三萬元的自行車賣的是品牌價值

山姆叔叔3746 wrote:
車架跟輪組都是看整...(恕刪)


...

這些東西你都不熟悉

你的輪子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結構怎麼設計 零件怎麼設計?

又為什麼要剛性測試30~40分鐘?

為什麼不是10分鐘、為什麼不是6小時? 為什麼不是一個月?

山姆叔叔3746 wrote:
剛性實驗我一組輪組測試耗時至少30~40分鐘(光側向)...(恕刪)



我們公司不同零件的耐久測試(或稱信賴性測試)時間都不相同
我想請問你的輪組測試時間30~40分鐘的依據為何?
http://blog.xuite.net/dnalvqrq/wretch/101221092

文章都還在阿.......

cch_hans wrote:
http://blog...(恕刪)


很有用的內容

或許我以下說的話不是對的 如有解說錯誤或冒犯到任何人就請多海涵

或許某些人在這碳纖方面是專家 但誰能夠保證這些所謂的專家所說的一定是正確的嗎? 我相信即使獲得諾貝爾獎的專家學者也不敢保證在他專業領域上所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 因為世界上本就無絕對的事情只是我們還沒有更新的發現來推翻之前的資料而已

今天此樓討論的是材料的分離跟分析 分離樓主做到了 分析樓主也說明了自有專家在作 何來某人說的鬼打牆之說 如果有誰可以證明現階段的儀器設備無法分析出分離後的碳纖是T1000 T800 T700的如果有辦法證明請提出證據 這樣就可以來打臉樓主了 如果沒辦法提出任何證明那也請別再用所謂專家的口氣來質疑樓主

再來樓主所說的碳纖世界沒有祕密 指的也應該是框體成型用的角度紗 要幾層 甚麼角度 甚麼料 一片一片分離與觀察就可以發掘(複製樓主一樓的其中一段內容) 這跟成品的研發 測試 分析一點關係也沒有 就好像今天開賣的iphone x只要經過拆解就可以知道它內部的構造也沒有任何秘密可言

我不認識樓主 沒有出自它手上的輪組 也不是他的粉絲人員之一 對碳纖更是一無所知 我只是一個加入公路車快一年的肉腳假日新手 發表我個人淺薄的見解

wei ting lin wrote:
或許我以下說的話不...(恕刪)



看到你的回文山姆很開心
表示我的文章有清楚說明我想表達的意思

謝林兄

挖洗"山姆叔叔"啦...
很難測

http://www.toraycfa.com/pdfs/T1000GDataSheet.pdf
http://www.toraycfa.com/pdfs/T700SDataSheet.pdf

可以考慮用功能性特性來測量

但是取樣位置需要明確

不然QC死給你看
mogwai403 wrote:
很難測http:/...(恕刪)


問題是沒有test method XDDDD

不好意思 我真的不是要故意打你臉的
  • 5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