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iron wrote:登山車用爛的技術,偏...(恕刪) 沒辦法公路車胎就沒登山車來的寬.卻自以為能有登山車的穩定跟剎車力登山車 大多是PM規格.卡鉗鎖在 金屬內埋螺牙..CNC 沒啥問題很平整公路車偏想讓車架重量數字好看一點 使用FM...是少了內埋鋁件重量沒錯...只是接合面有平整嗎?加上M6螺絲變成M5螺絲.以及鎖距離降低.都使得大部分的2線以下廠.精度跟品質跟不上只好用通病來解釋..其實根本不是什麼通病.就是自找的連被用爛的技術也抄不好.就像抄同學的答案還寫錯字一樣可笑......應該也蠻多家車架都很爛..削一下卡鉗座就知道了...連平整都做不到也敢自稱高科技???傳統製造業看到都搖頭而已最後讓變速廠商出來增加卡鉗間隙簡直好笑...人家登山車用更大的碟盤 ,甚至到20MM以上都不用那麼寬的間隙的 .14 .16卻歪到不行?真的不知道公路車廠到底有什麼毛病..BB30的公差要求辦不到....改用BSAFM平整辦不到.削下去一堆碳粉....我有預感最後卡鉗會回歸PM就跟當初BB30回歸螺牙BSA(車架內埋螺牙)一樣....用內埋金屬件交給CNC廠平整最沒問題
碟煞車最大的優點就是把煞車拉線變成油壓管線不會受到折彎角度的限制可以實現真正的內線化全內線看起來就是帥就是霸氣是網紅拍照打卡貼FB的好選擇就算騎不快看起來也要帥有些車款都已經做成碟煞了還有幾條蟑螂鬚露在外面是在搞笑嗎?還要自己DIY改裝變成全內線改完真的好看多了
團圓嚕 wrote:碟煞車最大的優點就是...(恕刪) 買一台新單車一定很開心對吧回想十五年前單車熱 tcr slr 搭 race zero 搭105 5600就是一台高性能蟑螂鬚跑車了那時候開心的代價約五萬台幣 騎出去面子滿滿因為沒什麼可買 有錢沒地方花的人會每年買tcr收集 不然就去買鳥車後單車熱時期 碳纖維崛起 trigon gusto dizo把重量降到一個新境界又不用花什麼錢油壓碟剎主流後帶給社會很大的階級焦慮車價三級跳 重量也三級跳掏12-15萬才買的到輕一點的車搭全內線的車 還要綁頂規一體把全內油壓碰到維護只能靠車行我會組車的人來看待全內線 :根本是整人遊戲近幾年入坑的人應該不知道框煞那種簡單的美好直白的說 :碟剎是有錢人的玩具便宜的碟剎 重量難看到不行
目前在役的是C夾鋼管車,輪組耗損問題,我覺得自己撞爛的機率比騎到框壞到機率高多了,碟煞確實是主流,但我覺得如果是普通玩家,買C夾車真的是實惠很多,有幾次去日本騎後發現因為路況相當好,坡幾乎都平平的,氣候乾燥,一般路上看到的車子除了爬山的人根本就沒人用碟煞,在當地租了一台giant Defy碟煞款還貴了不少,少吃好幾個車站豪華便當。台灣的氣候山路確實是比較適合碟煞的車,但如果沒有要比賽,純粹簡單看風景騎也是蠻合適的,如果喜歡到不同的地方騎又沒有開車,長距離移動可以搭交通工具,自己拆車組車維修也蠻方便移動,碟煞車因為價格提高配油壓應該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的,拆組車移動後可能壓到煞車,有次油壓把來令片推出來,結果輪組裝不上去硬裝也一直卡碟片,剛好又是過年,路面店家都不收,後來只好把整個油放掉,整趟只留一邊煞車騎,結束後才去修。衡量一下使用情況,C夾車輕方便移動才是自己想要的。幾年下來開始知道自己要用車來做什麼,現在只是喜歡到處走走看看,體力也沒這麼好還可以從早操到晚,追求最新的配備怎麼追也追不完,寧可弄個好維修的常使用的車才有價值。不然供在牆上當裝飾生灰塵也覺得浪費,
EX500 wrote:目前在役的是C夾鋼管...(恕刪) 碟剎車主多少有活塞跑位恐懼症以前4+2二人二車 拆個輪輕鬆扔進車廂三車三人也能進去現在多少碟剎車主 進車廂也絕不拆輪導致一台轎車只能放一台單車上次我碟剎車拆前輪4+2是用便利商店的塑膠叉子尾端塞進來令中間
無聊逛了一些國外的文章發現碟煞車性能上有的些微優勢一樣的輪組(例如 SLR1 跟 SLR1 DISC) 碟煞輪圈上有0.6W的優勢.主要原因出現在框形碟煞輪組因為不需要剎車邊.框邊可以做弧形收尾.使框邊跟輪胎呈一直線.降低風阻..而框煞因為需要剎車.煞車邊只能設計平整然而有趣的是.碟盤卻又會帶來劣勢... 以SHIMANO 碟盤為例使用160MM整體相對於框煞會倒虧0.3W而140MM則小優0.3W所以如果是前160後140那框碟風阻剛好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