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叉採用EASTON同色處理的產品

為何稱為T2我就不知道,前輩說應該是T1給了旗艦ARCHON,所以ICON是T2。

五通與後下叉部分依舊有Bridge。

ICON並不像ARCHON上管為八角管,但我感到有趣的是其前三角,上管與頭管相接處為菱形然後漸變為橢圓與立管相接;而下管的管型剛好相反,由頭管的橢圓形變異到連接五通的菱形;這樣設計力學上是否較佳更有效率我不敢背書,可確定的是手工相對繁瑣。

漸變為橢圓與立管相接

上管後端與後上叉接法,光看圖大概會有車友覺得塗裝只上半色,管型少變化拙拙的。住北投玩鋼管的車壇大老說這種脫光光的方式比上色更誘人。

精緻的後勾爪;鈦合金產品加工難且上色難。所以大多數鈦合金車架上色的比較少,僅上半色或者雷射雕花。她的顏色灰灰暗暗但很耐看,有人形容為璦璦內含光。

鈦車架有什麼過人之能?享受鋼車架的路感,卻不喜歡它的笨重;沉溺鋁車架的輕快,卻不喜歡它的死硬,除了最新材質雷諾953,鈦車架幾乎是金屬車架的終極選擇。

Eurus G3的輪組爬坡,下坡跟殺彎表現都很優秀;前輪直拉輻射式的幅條,後輪一側是直拉式,驅動側則是兩兩交錯的設計。後輪的特色從側面看就是三個幅條一組放射狀的花色,而不是像一般的佔滿空間,辨識度極高;加上棘輪的響聲就是殺。
不對稱後下叉設計,和輪組的距離很近,感覺可以代替煞車夾住輪組。


Eurus G3的輪組。後輪的特色從側面看就是三個幅條一組放射狀的花色,辨識度極高。

先熟悉一下這部車,就在湖光山色的小徑跑跑。現在很多一級戰駒如Cannondale、Specialzed都在頭管強度上下工夫,ICON也往這個方向走。由圖可見上下管包覆頭管後才與頭管焊接;可能較難看,有人形容為必要之惡。

上網查了一下ICON外籍車主對她的看法,大致是吸收衝擊、舒適(那是自然的,鈦車架就是比較 Q )、良好的幾何及工法,適合爬山、衝刺、做高強度的訓練(那樣的話車架強度要夠)、標準的公路車73角度巡航舒適;對週末騎士可以幫你拉近與主集團的距離…………。


在石碇大茶壺照相時,看著五通及大盤依附著霧氣凝聚的小水滴,這種鈦金屬光澤與黑金卡夢或車架上漆的感覺完全不同,心中充滿感動。

本篇同步發表「稍微不同」之圖文於小弟部落格:
970825(一)LITESPEED ICON………偶像現身
970827新發表:
LITESPEED ICON 與 四崁水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