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討論全內走線C夾車

有車友騎過全內走線的框煞車嗎?

好奇煞車手感如何🤣

外觀是好看但感覺維修不易??


目前看過的車款不多

  1. Trek Madone 討論全內走線C夾車
  2. Specialized Sworks Venge討論全內走線C夾車
  3. Look 795 Aerolight討論全內走線C夾車
  4. BMC Teammachine 討論全內走線C夾車
  5. SPeedX Leopard討論全內走線C夾車


沒列到的麻煩補充!!

2024-06-15 11:2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走線C夾車
手感的話 好點的內外線 跟技師的走線技術可克服
不過後續維護費用太高 內外線更新費用大概就差不多跟組車價差不多
碟煞就只要抽換油就好
jcchiou

我的登山車15年也沒換過油管, 99%的人騎車興趣都不會維持那麼久

2024-06-16 20:28
allenhuang1971

我的C夾車 2010年/完全外走線...Ultegra 機械10速末代/蟑螂鬚煞變把/完全正常..2年多前換11速 Ultegra 機械變速 R8000大全套..變速系統粉耐用...只是零件可能會停產

2024-06-17 16:33
全內線碟煞都已經這麼普及,就不要再去走回頭路,
鋼索走全內線就一定會彎折損耗犧牲煞車手感,
這是物理問題不是技術問題。
新莊哥
新莊哥 樓主

沒事 想說手上還有框煞輪組🥹

2024-06-15 19:17
eric62

框煞輪要不就留著騎到不要,或是早早賣掉吧,不然框煞的東西越來越難賣了

2024-06-16 11:07
我只能說 不要自找麻煩了
新莊哥
新莊哥 樓主

大大有試過哪一台嗎?

2024-06-16 12:38
不知道把手導管有沒有優化走線角度,
我以前想過這個問題,
其實外管對單車是多餘的部件,
有外管反而需要要求技師功力,
走線走的好手感會好很多沒錯,
但現在碳纖部件製作工法很純熟了,
其實只要把走線角度計算好,
內置在把手裡其實能做到每一台車手感一致,
減低技師能力要求,
可惜夾器被打進冷宮了。





之前我的想法,
頭碗處再設計個活動部件,
整台車都不用外管,
鋼線都直接內走導管也不會折到,
角度還能最大化我相信手感應該會不錯,
還省了外管的重量順便輕量化,
重點是可以做到很細,
頭碗不用做的太粗魯,
前叉一樣用圓管就可以了,
開發出來還可以讓舊車升級。
新莊哥
新莊哥 樓主

碟煞從把手下硬塞7120都能實現全內走,反倒一般C夾因為煞車位置,根本不可能⋯

2024-06-16 17:16
phae4jaz

車體和把手內建導管可能會出現反覆拉動磨損的壽命問題,也會有下雨積水的疑慮,要做到全防水成本太高,也有拆裝時遭受破壞或損耗的疑慮,反而用像是消耗品的外管在劣化時直接更換比較能確保長久使用(純屬個人觀點

2024-06-16 17:29
allenhuang1971

看過把手寬度能隨時微調的

2024-06-17 14:55
新莊哥
新莊哥 樓主

Canyon的吧 後來出現斷裂問題!

2024-06-17 20:01

框煞改成內線
除非是像一樓照片
全套設計一體

這是豐滿的目標照


這是骨幹的現況
四條鋼線欸 怎麼藏
不過還是能用force etap
先假設剩下兩條線



只有一招
1.吊煞
2.整流罩
前後輪都一樣

june-sue

這年頭,不是碟煞車就很稀奇了[^++^]

2024-06-17 14:43
allenhuang1971

感覺市場應該不大 碟煞+電變 解決了碳輪燒框與輪組的耐用度與隱藏內走線...做個蓋子藏起來...外觀看起來還是怪怪的

2024-06-17 14:58
參考看看 diy難度有多高
綠色框要罩起來才有意義











新莊哥
新莊哥 樓主

我想在視覺突兀+UCI不允許情況下,很難實現,只剩下晚期框煞時代那些整合在車架管型中的產品了

2024-06-16 19:56
瘦的狠

其實綠色那幾條線不是早就解決了,樓主貼的圖最後那台,前叉後面的夾器,後下叉的夾器,不是也流行過了。其他的車種就隨遇而安,不要強求吧。

2024-06-16 21:51
TONY1978

原來上市了 我那時候看還沒有出現

2024-06-17 0:03
gtparty wrote:
產品好像有販售,但貴...(恕刪)


整流罩就是這個呀
新莊哥
新莊哥 樓主

研究過了!只有特定幾款鐵車能裝,一般彎把車我看是很難⋯

2024-06-17 21:25
TONY1978

你可以用紙板折看看 模擬一下

2024-06-17 23:51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