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公路車賽的長頭窄把的盛行?

2023 公路車賽的長頭窄把的盛行

公路車賽的長頭窄把的盛行?

使用更窄的把、更長的龍頭要的當然是更好的空力效果。
大多選手使用38cm的把寬,40已經不多見,40以上幾乎絕跡,36cm有增多的趨勢。
而龍頭130mm長算正常,您看到150也不會太意外,車友常用的110長卻開始變得十分罕見(但至少卡拉帕茲與MVDP還在用110)。
照這趨勢下去,長龍頭的時代會一起流行起來嗎?
公路車賽的長頭窄把的盛行?

公路車賽的長頭窄把的盛行?
潛水500年浮起來還是綠蛆一樣綠,白鳥一樣白,藍狗一樣藍!沒辦法改變甚麼只好繼續潛水去!
2023-11-09 9:53 發佈
超長龍頭的前提是沒有鮪魚肚才趴的下去啊
金銀俊 wrote:
2023 公路車賽的...(恕刪)


我的肩寬介於380~400mm之間

原本成車上的是配400鋁把,最近升級380碳把,騎起來感覺沒什麼問題

騎車只是騎健康的,換稍窄一點的把,感覺起來比較省力,發力也比較輕鬆

不過為了滿足我喜歡各種嘗試的習慣,我最後還是決定買分體把,改裝會比較有彈性

淘寶買碳把很便宜,每台車都應該標配碳把才對 (找時間來發一篇分享)


碳把的兩端有做凹進去,手掌的肉墊可以很舒服的窩在裡面騎,挺爽的



最近看可利夫分享組裝SEKA EXCEED車架

也是把上管Reach做短一點,龍頭就可以長一點、低一點,騎姿變化不大,但車體外觀看起來就很好看



我是覺得這種淺淺的車架,也比較適合亞洲人身形

就跟卡鞋一樣,歐美的不會比較好

因為歐美廠商是服務歐美人,不會把亞洲人體格考慮進產品內
Freshness wrote:
我的肩寬介於380~400mm...(恕刪)


若190cm身高騎一台這樣M號! 就是這樣的感覺




潛水500年浮起來還是綠蛆一樣綠,白鳥一樣白,藍狗一樣藍!沒辦法改變甚麼只好繼續潛水去!
攝影愛好者

選手錢難賺,我們平民老百姓,書是比較重要。

2023-11-09 11:43
最近BMC不是出款號稱地表最速的空力車,全尺寸都用36CM車把,就算你肩膀再寬也是36cm
車廠很誠實已經告訴你此車最速的空力秘密了


我是用44/13,舒服就好
astonisher

令我困惑的是這款空力車的定位, BMC將他歸類為Racing而不是Aero, 和Teammachine SLR一起,名為Teammachine R01。 而不是Timemachine XX

2023-11-09 15:45
子晨

astonisher 它是Aero車沒錯哦,有人問BMC官方了,他們說它就是空力車,用Teammachine來取名是因為,它會是接下來他們家車隊的主力車款,所以他們就是要叫它Teammachine

2023-11-21 21:54
金銀俊 wrote:
2023 公路車賽的...(恕刪)


因為選手都會選小車架

所以就要用長龍頭(而且可以更趴)

這樣會比較輕....

而且會更空力...

車架 同樣的硬度,力距越短,變形會更小。

不用去學選手....
沒在看職業賽?很早就這樣玩,甚至故意騎小一號車架,不過小一號車架有舒適度問題,
不是每個人都能駕馭,所以又退流行,
這一、二年比較流行的是煞把外翻。
Freshness

最近有看到一支車把,下把不是彎的,是直的...看來還持續在進步中呢

2023-11-09 13:53
JW75

職業選手為求降低風阻都用超窄的彎把,搭配煞把外翻可以把頭、手、上半身全擠一起,最大化降低風阻。但對一般車友來說這種騎姿其實很不友善。

2023-11-14 22:36
金銀俊 wrote:
2023 公路車賽的...(恕刪)

說真的一般人沒有職業選手的訓練量及核心肌力,
就不要參考職業選手的車架設定方式,
那是在虐待自己的身體。
那是大賽欸
跟我們這些happy騎士有半毛錢關係嗎
現在瓜車都在撐寬把手 踏板q值也變大
反其道縮窄在我們休閒騎士來說是反智吧

瘋狂拉長龍頭
比賽的人不是要用什麼山女魚騎法
而是座艙前移變的更戰鬥
還有座艙前移不符合亞洲人
畢竟我們很難用0offset座管
龍貝爾

可是我覺得騎長距離的時候 變換山女魚騎姿的坐法跟一般騎車的坐法還蠻有幫助的 可以再多撐一下 我先承認其實就是沒練好鐵屁股

2023-11-10 8:29
選手怎麼快怎麼騎,舒適不重要,穿金戴銀就算有運動傷害也值得。

一般人搞到受傷又沒拿贊助,有必要嗎?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