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理解到迴轉的重要性 以及拉提的效果
騎ZWIFT 可以感受到不用太多力氣卻可以維持基本瓦數的感覺
今天第一次騎風櫃嘴 很少騎這麼長又陡的坡度 (還是這不算長又陡 XD)
11-28是我的車的齒比
看碼表15%的坡度基本上 就是 勉強40的踏頻
而且我下意識會往前座墊一點 很明顯就是用股四頭肌再用力 拉提甚麼的我覺得根本就沒有?
是不是用力方式有錯誤?還是應該要再換大一點的齒比 才能把迴轉 拉提的效果體現到爬山上?
PS:我看到一些人用Z字形在爬坡 這是省力方式嗎?
另外我看garmin碼表 第一名時速38???真的有人可以時速38的騎上去?
————————————————
補充疑問:功率踏板的有效扭力可以當做畫圓的好壞嗎?
發現有即時資訊可以看 但在訓練台試了各種方式 我自己覺得最順 最能維持指定功率的方式有效扭力只有66% -76%
偶爾會出現85%的數值 反而是我挺著身體休息踩容易出現、why?
ALLEN HO 0302 wrote:
PS:我看到一些人用Z字形在爬坡 這是省力方式嗎?(恕刪)
這是為了降低坡度,要說省力也對
比如北宜九彎十八拐
宜蘭北宜入口-石牌距離3000公尺,石牌海拔573公尺
道路若是做一直線上去,神仙都沒辦法爬
但採取髮夾彎設計之後平均坡度僅剩4%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一個坡道無論他有多陡峭,橫向都是平路
所以縱向與橫向之間的變化,就會導致坡度的變化
碰到太陡的坡,可以採取Z字騎法削減坡度上去
你跑的方式越 "橫",坡道的消減就越明顯
比如這樣,坡度的減緩就很有限

若是這樣,坡度的減緩就會變得很明顯

缺點是這種跑法里程會增加
另外要小心前後來車
環法選手也是會跑S的
ALLEN HO 0302 wrote:
前些日子理解到迴轉的(恕刪)
拉提真的沒啥用..早就已經被證實了
你邊採邊拉當然會覺得功率上升了..實際上拉提會讓你疲勞更快
主要是拉提的效率太差...對功率而言不夠"經濟"..
卡踏的使用也並非為了拉提..
主要的功能是穩定踩踏(有的人左右腳不協調甚至會有踩空現象)..減少打滑跟空踩浪費的功率...
基本上自行車運動..效率是很重要的...不是號召越多肌肉你就能騎越快.撐越久..經濟性很重要..打個比方
要是手搖車結合腳踏4隻並用的情況下1HR計時賽能贏過雙腳騎公路車?.....首先心臟就先說受不了
因為雙手驅動轉換效率太差
一般來說沒卡踏的人騎車 為了穩定"踩"這個動作..
一隻腳踩的同時另一隻.另一隻腳也在很賤的做負功(踩)...
兩隻腳會出現對抗的情況導致功率浪費.
而用另卡踏的情況下另一隻腳可以"抬"起來
注意是"抬"而不是"拉"
而Z字形並不是為了省力...嚴格來說 是更浪費力...因為一樣的坡度你的"里程"更高...
主要原因是因為
1齒比不足迴轉過低
2.太陡快定干了
而如果不Z只能靠抽車的情況下...抽車又比座踩Z更浪費體力..所以會犧牲一點功率效益換取體力轉換效率
而爬山迴轉過低 跟平路迴轉過低 是有差異的
平路迴轉過低 只是會加速肌肉疲勞而已
爬山迴轉過低時因為重力慣性影響你的速度會有很大的浮動..例如5~8不斷浮動...也就是說會產生.持續性不斷的"加速度"導致額外能量的損失....
這也是為何爬坡必須要有相當的"迴轉".的原因
過下死點後擺爛不出力, 等於是另一腳在出力把你耍廢的腳拉上來.
額外承擔你腳的重量.
拉提並不需要非常用力, 畢竟肌肉量就沒那麼多, 但至少不要拖累另外一腿.
踩踏涉及全身協調, 不是單純的轉數問題.
核心肌群的利用(屁股跟髖部), 體重加入踩踏力道...
有點難教, 如前所述把膝蓋拉高點有助領悟.
爬山只要踩踏有間隙, 就是畫圓有一段沒出力, 速度就會一直掉.
重力加速度沒有在等你的, 在坡段要重新提速又格外費力,
下場就是爬坡好難, 我要大飛輪壓縮盤電輔車.
15%的坡對我來說也是很困難.
短短的, 就利用高的出發速度一股作氣衝過
長坡就直接避開這個路段了.
轉數拉不到70, 就是這個坡還不適合自己挑戰.
風櫃嘴均速20上下就是神人了.
38應該是GORORO騎出來的.
遇到這麼陡的坡度,還想要用迴轉的克服,那就需要齒比夠小才有機會。
我看到你說刻意往前座,我可能某個觀念沒有說明很清楚。往前坐,是越容易使用越多四頭,但相對的關節活動範圍越小,所以可以幫助你克服迴轉會跳的問題。但,這不是一個好方法,所以我有接著解釋了肌肉的部分。
先回到坐墊位置,坐越前面越高,四頭越容易出力;坐越後面越低,會越不好踩,越需要臀部肌肉出力為主,越需要迴轉力。(兩者高度不同哦!)
之前說過 Fitting 坐墊的前界,而現在就是說坐墊後界限。當曲柄在三點鐘方向,膝蓋在腳趾骨上方,這就是坐墊的後界限。當你把坐墊設定在這個位置上時,你會變得非常難踩,發覺出大力踩不如轉。(但是你是ISP座管,這樣的設定不僅要後拉,還要降低坐墊高度,所以應該無法做這樣改變)。等能真的把純轉練到一個很熟悉的狀態,才把Fitting 換回135度,這時候才能真正控制迴轉。(坐墊 Fitting 就是在這前後界限中取一個最適合你「當下」身體狀態的位置)
再回到15度的坡,這是一個蠻極限的狀態。就算迴轉很順,齒比夠,也還需要有足夠的力量。當你力量不足的時候,你勢必就只會硬踩,轉不動。最近GCN 的YouTube 的頻道 global cycling network 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專題,what happens when a body builder goes cycling? 在這個專題裡,GCN主持人的腿推PR約200公斤(200公斤槓片跟30+腿推踏板重量,再扣除躺椅角度),而GCN員工雖然大部分都有單車背景,但離職業車手卻還有一段差距。也間接證明了,所謂的有力迴轉,其實是真的需要很有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