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車友的文都說到功率,
一樣的路線一樣的時間節省了多少w功率,
這讓我還蠻不解的?
我自己目前有4台彎把700c輪組的車,
分別是:
1.捷安特鋼管公路車
2.美利達鋁合金登山車公路化
3.愛爾蘭鋁合金公路車
4.亞士大碳纖公路車
但以騎乘1小時丘陵地的運動量而言,
其實四台的時間差異沒太大,
我也自認為都全力了也無法再快,
但我知道碳車我騎乘時花的功率比較小,
這就是我最不解的地方,
為何不是達到一樣的功率換取更快的速度,
反而是一樣的速度但節省了功率。
會不會是在相同的路線條件下,
又是同一個人,
同樣的騎乘習慣,
同樣的迴轉同樣的齒比,
導致於不同的車無法表現出速度的差異?
又或者是一台好車的功能,
就像是握筆校正器一樣,
單純只是改變騎乘姿勢,
讓騎乘能建立在一個更正確省力的姿勢上,
而速度只能從自我體能要求去著手?
瘦的狠 wrote:
...
其實四台的時間差異沒太大,
...
但我知道碳車我騎乘時花的功率比較小,
我是沒有聽說過這樣的說法-"碳車騎乘時花的功率比較小",不知道其他車友有聽過嗎?
瘦的狠 wrote:
為何不是達到一樣的功率換取更快的速度,
反而是一樣的速度但節省了功率。
這二句話的意思是一模一樣的呀。
不過,更快速度會帶來一個必然結果-空氣阻力,當速度上升到 30kph 以上,空氣阻力變得明顯,這時候提升功率,所帶出的速度提升就不明顯,或者需要等比級數的功率提升。
因此,會換一個說法,"維持一樣的速度的功率降低"。
通常都會看到,像是 40kph,功率節省多少的行銷台詞,就是這個原因。
瘦的狠 wrote:
會不會是在相同的路線條件下...
影響騎乘表現的幾大因素:輪胎、輪組、傳動、車架。每一項都有影響。
車子不同,購買時間不同,要組合出完全相同的配置,這是不可能的。
再怎麼類似的配置,還是會有差異的呢,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至於,騎不出差異,那真的不必懷疑,代表還需要鍛鍊。
一般休閒騎,河濱 10KM 可以維持 25-30 kph 均速。持續功率大約是 100W - 150W。
有在練車,河濱 10KM 可以維持 30-35 kph 均速。可以發揮出 200W。
要有好的表現,只要經常騎車就能夠辦到囉,同樣的一部車,經常騎,只要有用 Strava 的都會知道,每一趟都有新的 PR。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