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線是早期的的產物,演變最後為了外觀,線路開始走車管裡面,最開始內線新潮流主打變速線路走車管裡面,然後C夾也是,前叉簡單話也比較整潔
後來發展碟煞版本,也是有進化,從外線開始走到內線,但是唯一的前叉分成兩派:
1. 一派: 維持外線走法,在前叉線條抓勾,引導線路往碟煞盤
2. 二派: 前叉挖兩個洞,上面進/下面出。
先說優點
1. 走內線外觀好看一點
2. 整潔
3. 比賽專用/訓練專用
解釋一下:
3.1. 比賽專用: 比賽結束用完會放回原本的車庫或車隊的倉庫,下次比賽再拿出來
3.2. 訓練專用: 團體訓練,結束後由後勤處理清潔

缺點:
1. 下雨會進水
2. 放旁邊,突然有鳥啦屎進去
3. 嘔吐物進去直接報廢
4. 超難清潔
5.前叉損傷%高
6. 耗時間,三到七天有可能
7.非專業,交給車店處理,要花錢,目前預估2000元以上
8. 龜裂現象 (內層因此難察覺)
9. 灰塵跑進去,堵住,要花更久的時間保養才能清乾淨
10. 昆蟲爬進去
方法之一:
1. 車友說 用蘇打粉泡久一點,高度質疑可以這樣完全 100%清乾淨,有圖有真像 (建議車友拿出照片)
2. 出保: 無法出保,人為因素
3. 真空抽出: 這個工程浩大,要被齊所以有的工具
4. 用微鏡頭檢查或是照X光才能看得到內部,費用額高
後遺症:
1. 有異味
2.拆裝次數變多,傷前叉
3. 整體結構影響
4.最杜爛,跟原廠說,不處理,默默鼻子花錢消災 (肯)
總結論:
1. 只適合比賽,專業車隊
2. 非專業車手,自行清潔很麻煩,又要花錢,狗屎運可能沒事,一有事,天天有事
3. 以後不會買這種超級鳥的高單價的車架的內線走法
建議大廠:
直上完全隱藏鎖有線路如SCOTT/ BMC / CANNODALE/ WILIER/ SWORKS等
前提要很多摳摳,口代要很深,還要破洞嘞。
幸好國產車CP直比較高,千萬不要改走內線,會賣的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