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15,000公里了)試輪/磨合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試輪/磨合

Part 1 心路

寫在前面,我是63歲有7年車齡的退休LSD騎車人, 騎車為的是健康, 既騎不快也騎不帥, 所以很多用車(用輪組)的想法可能跟年輕世代不太一樣 …

7年來曾經有過2部單避震登山車 Merida HFS A-team 紀念車跟Giant XTC adv. (另外還買過2部直接送給朋友) , 有 1 部雙避震越野車 Merida 96 -HFA-1000,一部大折悍馬 ,一部Merida小折 , 還有一部Giant電動自行車( 買醬油用),和2 部公路車 Merida 的 Scultura 跟Reacto …現在大部分都陸續送朋友了, 現在只剩1 部雙避震越野車和2 部公路車( Merida 的 Scultura 跟 Reacto ), -而 Scultura 在 09/26 也決定送朋友了 !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15,000公里了)試輪/磨合

我現在有的公路車輪組有 跑0-C17 , 跑Q -C17, 還有跑 7 以及一組山姆叔叔手編的 XR300 (我只用鋁框)

去年 (2016) 的 10 月 買了第二部公路車 Merida 的 Reacto 4000TW, 原廠配備的是跑 Q 輪, 其實也已經是不錯騎的, 足夠應付我在桃竹苗絕大部分的騎車路線 ,雖然再找一組”好騎” 輪組的想法一直都是有, 但是真正行動卻一直付諸闕如….沒有……為什麼呢 ?

1.自己已經63歲了, 雖然退休後天天都運動騎50-60 公里, 但是都是以 LSD 的路線為主, 騎不帥也騎不快, 純西濱路線無風的獨推一小時均速大約在25 左右 (老人家腳力不行 + 心跳控制在最高150 BPM ) , 為了安全順風時也很少超過35 KPH (老人家反應已經不如從前了,而且台灣的路面品質實在是差,還有隨時會衝出路上的寶媽寶爹), 因此高框破風對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但是跑Q 的 35mm 框高在新竹一年用了超過7,000 公里了, 深知輪框高受強側風影響的不安定性,更讓我不想要更高的框高輪組….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15,000公里了)試輪/磨合

2.因為曾經下坡摔車第一次摔裂了肋骨, 另一次就比較嚴重摔斷了鎖骨, 撿回一條命雖然還繼續騎車,但是對於下坡路段一直都是如臨深淵戰戰兢兢 雖然近年了碳纖為輪組材料與膠和技術有長足的進步, 但是下坡路段我都還是一路點放點放含著剎車, 讓車子控制在30KPH 的剎車可控制範圍內, 還好我雨天幾乎都不騎車以策安全, 再者騎碳框還要用專用的剎車皮, 對於我還想繼續/交換使用跑Q 打算會造成不便 , 基於”不安”的心理因素, 對於碳框剎車的輪組就不考慮了 !

所以就把想要添購的輪組設定在 1. 鋁剎車框, 2. 框高35mm 左右 3. 重量 1,500 公克左右可以輕鬆兼顧平地跟丘陵地LSD路線

這裡我要說明一下, 我第一部公路車 Merida 的 Scultura原廠是配跑 7 , 只用了3個月就覺得腳力不行, 就請編輪達人山姆技研幫我編了一組 XR-300重量就是 1,500 公克左右, 用了 4 年大約也有 25,000 公里了, 對於我 75 公斤的體重.在桃竹苗跑平路, 跑丘陵地都是真的好用, 8-10% 的短坡慢慢龜也沒有爬不上去的問題, 只是它用是用以前的喬申的一級花鼓只適用 10 速飛輪 , 所以5800變速系統不能移用 !

因為有 跑 Q 可用所以添購的事也就不急了, 爬文花了大半年, 除了小惡魔以外幾乎也把國外都讀過兩三遍了 ! (我熟悉英文跟一些日文), DT Swiss, Mavic, Campagnolo, Fulcrum, Vision , Token ……Shimano ! 都會背了 !

從”推坑文”上面的敘述, 心裡(理智上)最理想的輪組就是 Shimano Dura Ace 9000- c35了, 因為框高35mm, 重量 1,500 , 鋁剎車邊.....看起來都符合我的要求, 只有一項是 50 K 左右的價錢, 真的有一點貴 ! 雖然老婆大人早已通過預算, 但是就是買不下手….

B 計畫 ? 因為有跑Q在用, 平地爬坡都沒有"太大"問題.....所以反而沒有認真考慮再買一組跑輪組, 尤其是因為 Reacto 號稱"空力車”, 車友一直灌輸要換就換高框輪組, 至少也不要低於 35mm , 跑0跟跑Q 的重量差了207 公克(1,518 公克Vs 1,725 公克 ) 所以跑0原來不再 A 計畫裡 !

但是現在 Shimano Dura Ace 9000-C35 的價位給了跑0 - C17敗部復活的機會 ! 理智一點比一下數據

1.框高/框寬 : 9000-C35 框高35, 寬20.8mm 內框17 mm, 跑0 框高前27後 30, 內框寬 17mm 外框寬 22.8mm, 從爬文上較高框高會有比較好的風阻空力效果, 但是跑0 的框寬比9000-c35 寬, 現在流行胖胖框,說可以減少側風影響, 我腳不”夠力”也不敢騎快車, 除了視覺上的效果, 選用跑0 視乎也是一種不錯的考量, 再者跑0跟我現在在用的跑Q 的內框寬根外框寬是一模一樣的, 輪換組使用時幾乎可以是不必做任何調整! 對於疏懶的我是一大利多 !

2.重量 : 9000-C35 的重量含高壓襯帶是前690後856 公克 合計 1,546 公克, 而跑0-C17 的重量是 1,518 公克(因為不需要高壓襯帶可以省50公克) , 從數據上有差異, 但是從實際感覺上應該是”沒差”啦!

3.花鼓 : 9000-C35 的花鼓是工藝上的絕佳設計,又有鈦合金棘輪的輕量加持, 理當天下無敵了, 但是跑0 -17C 有 USB 超滑陶瓷培輪, 又板回一城 ..... 至於誰是誰差? 我想我這凡夫俗子買爽的 , 應該”差不多”啦 ?

4.幅條 : 9000-C35 用的是扁鋼絲幅條, 跑0 則是使用寬扁的鋁幅條, 在我常騎的速度25-30 KPH 範圍, 風阻效果應該差異不大, 不過爬文上說鋁幅條的硬度比較大, 過顛簸路面比較會震, 但是剛性會比較好…..恰好我自己是鋁合金材料的”專家”, 所以自有定見 !

5.價錢 : 9000-C35 的價位在50K 左右(後繼的 C40 就又更高了) , 跑0 -17C 現在分為4個等級,碳纖框型/競爭型(CULT 花鼓), 暗黑剎車邊型, 跟經典型, 價位從25k 到45k都有 ! .....我不用碳纖框也不喜歡換剎車皮,也不想花大錢, 所以當然就”將就”考慮最便宜的經典型 ……

Part 2 購入

當初買 Reacto 時除了喜歡4000TW 黑綠色的塗裝外,老婆就已經默許可以留下一部分的預算添購買一組"適當"的輪組, 取代 4000 TW原廠的輪組 跑Q, 跑Q 說實在的相較於比 7000型或5000型配的 Merida Special 版的輪組都已經好些了, 只是重量仍然有1,725 而已, 配合 50/34 的大盤,11-28 的飛輪,在西濱跑平路, 桃竹苗的丘陵鄉間路線其實都是”可用/夠用”

把Yahoo 拍賣, PC Home, ....還有 FB 上的拍賣社群都查遍了, 經典型的 跑 0 - 17C 的價位從 21K 到 30K 都有, 但銷售條件都說不明白! 就是誇大得不敢相信 !

從爬文中了解跑系列的輪組在台灣環境下使用, 大約6,000-10,000公里就有必要做保養 (我的跑Q 就是在6,000 公里做保養,也順便換了一組6 個 “比較好”的培林), 對我的騎車6,000 公里大約是6-8 月就會達到, 所以買輪組就必須考慮到將來維修保養的方便性, 再者跑0- 17C 的鋁幅條是"特殊規格", 因此純網拍的壓低價錢的輪組優先剔除, 找一家可以保固/維修/保養的店家是我的考量 !

人生就是如此, 往往身邊的朋友是最後被注意到的 , 我買Reacto 的店家也就是幫我做跑Q 保養的Merida店家, 保養/升級後的跑Q 讓我對他們在輪組的技術多了一點信心, 但是很久以前也曾問過一次價錢, 真的不算很便宜, 當然啦! 人家有店面成本啊!

買一個"貴"的東西,是需要一個"衝動", 因為原廠配的跑Q, 我用50/34大盤跟11-28 飛輪, 在西濱跑平地或在桃竹苗鄉間的丘陵地使用基本上都是夠用 , 跑0跟跑Q 中間只有207公克的差異, 對於跑路是不是會有差異? 是一直放在心裡的問號 ! 就一直沒有動手去買….

衝動時間到了 : 今年8月13日跟朋友起從照東去騎上涼傘亭, 中間有一段10-12% 的坡, 我照例用 34對28 慢慢龜, 卻有一個車友騎標準盤用11-25 的飛輪刷卡…..絕塵而去……台灣人說”輸人不輸陣……” 當場就決定明天買跑0的時候到了 !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15,000公里了)試輪/磨合

第二天8 月 14 日, 就跟昨天起騎車的朋友就連袂下單買2組, 一起議價老闆給的價錢當然就比較優惠了 ! 還帶店保5年的保固/維修合約確保沒有後顧之憂 !
這裡也說一下我這位朋友, 年紀比我小10歲, 去年才開始騎車,從U-Bike開始, 一年前買了一部 Giant 的 TCR adv.2 , 我一直都很佩服他用 PR-2 輪組還能跑得我一路苦苦追趕……兩個人就順便升級6800 的後變速器跟飛輪, 新的KMC鍊條, 開始1,200 公里的試車/磨合騎程… 所以試車的comment 是我們兩個人一起的 !

Part 3 試車/磨合

買了輪組,接下來就要決定輪胎, 雖然在Fulcrum 官網上跑Q跟跑0 都建議使用25-28mm的胎寬, 但是國外的試車報告有兩項特別提到跑Q Carbon這種 17C 框外寬是24.2mm (跑0 是 22.5mm,跑Q是 23.2mm) 的輪組在使用23mm 的胎時.就會把胎寬”撐”為24.8mm 配獲得了出色的舒適性和操控性, 理論上 23mm 應該是比較是對的選擇 !

在選擇輪胎方面,過去5年我幾乎都是用國產胎,從最早是用的是Scultura 原廠配的Maxxis 的 Zenith ....然後用 K925 Pro 雙色胎再有用 K1092 雙色胎...... 也用過 Schewalbe 的"雙色高級胎" (貴), 結果是 我不再用 雙色胎,因為兩色的接縫會裂.

現在都是用 K925 (便宜+好用+耐用) 適合台灣路面,騎 4,000 - 5,000 公里路感不衰減

試輪/磨合路線 : 我跟朋友過去一年每天都是很固定騎50-60公里 / 30%爬坡70%平路, 每周我會有一天休整日讓肌肉休息 , 有兩天我會休閒騎另外一部公路車(Merida Scultura R5, 用山姆技研手編輪 XR-300) 或者是Merida 的大牛,雙避震的 96 .星期天騎明德水庫或客家圓樓,通宵,茶裏王/涼傘亭,明德水庫, 大溪,石門水庫,清泉/張學良故居, 尖石853,羅馬公路 …… 大約是80-100公里路線

例如 :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15,000公里了)試輪/磨合.

下面的2 小時多的均速比較數據都包含開始的熱身路段跟最後的舒緩路段, 大約都是用了20 ( 15+5 ) 分鐘, 10公里 (6+4) 均速15-20KPH


路線 A: 騎龍鳳漁港/雙溪 ,
空軍醫院>南寮>西濱>崎頂>龍鳳漁港>崎頂>竹南科>南隘>新城>打中午>雙溪>深井>中華大學>閑谷>香山/中華路>牛埔路/客雅溪>竹光路>武陵路.....58公里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15,000公里了)試輪/磨合

從 07/25 ( 用跑Q輪), 08/15(用跑0的第一天), 跟08/24 (跑0 磨合600 公里), 08/29 (磨合 850公里) 的均速分別是 20.9 , 21.7, 跟22.6 , 23.1 ....看起來跑0 在騎這種路線, 的確有"比較快”的成績, 個人的感覺是在爬"打中午"這一段的8-12% 坡能夠用少1-2個飛輪齒比騎上去, 換句話說省下來的時間是來自於丘陵地

路線B : 騎光明隧道,
空軍醫院>中華路>竹北興隆路>頭前溪自行車道>竹林大橋>芎林>大華科大>光明隧道>竹16 > 寶石> 新埔>義民廟>新竹工業區>水利大橋>武陵路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15,000公里了)試輪/磨合

跑 Q : 07/13均速23.0 07/27均速21.0
跑 0 : 08/17均速22.4 09/07均速22.1

這條路, 只有大華技術學院到光明隧道這一段大約3公里有爬坡, 雖然最後100公尺坡度來到12%左右,但是後面的25 Km 大致上都是緩下坡, 雖是鄉間小路但是都還可以"衝"一下, 這時候跑Q跟跑0 跑起來差不多, 所以全程跑0 沒有特別的優勢, 但是12% 的那一小段短爬坡, 的確跑0好騎 !

路線C : 騎寶山水庫/打中午,
空軍醫院>頭前溪自行車道>狗狗公園>興隆大橋下公道五出口>二重埔>寶山水庫>寶山華城>水仙路>愛迪生社區>聯華山莊>寶山交流道>打中午>新城>南隘>大湖>香山>中華路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15,000公里了)試輪/磨合

路線 D : 永安漁港是純西濱平地路線…
來回也是52公里,只是這幾個月鳳鼻隧道前後都在修路,所以比較少騎 .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15,000公里了)試輪/磨合

06/10 (跑Q) 均速 23.0 , 07/23 (跑Q) 均速 23.8 ,
08/30 (跑 0) 均速 23.7 , 09/11 (跑0) 均速 24.3

這路線有包含了約6公里從住處到西濱,均速約為18-20KPH 的熱身,以及同樣速度距離的回程緩和肌肉路段.

路線 E : 照東涼傘亭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15,000公里了)試輪/磨合

這條路線是我決定買跑0,壓倒駱駝的最後根稻草, 08/13 我用跑Q去騎照東涼傘亭路線,雖然能夠用34/28齒比不落地完成登頂,但是在豫章園那一段慢慢龜爬時, 有車友用標準盤,11-25(或 11-23) 的飛輪強勁的刷卡,超車揚長而上.....第二天我就去買跑0 開始試輪磨合, 09/24 已經磨合超過1,200公里,又來嘗試 ....用到 34/22-25 齒比輪換雖然還是龜速,不過就騎上來了,沒被超車……

每一個人對於騎車有不同的想法,對於輪組的需求也不一樣, 我寫這個PO文,只是想讓朋友在做選擇的時候有一個參考( 這段期間有不少FB的朋友來問我, 才催生出這篇試輪文), 在決定購買輪組時,朋友對"花錢"有時候不一定是考慮最多的困擾, 最怕的反而是如果買到不是自己”適用”的輪組的失落感,又要天天面對它, 才是”痛苦”的事 !

從數據上來看 , 跑0 在騎行西濱這種平地路線, 並沒有比跑Q 有”真的”比較快 (但是比較省力) … 我個人覺得在這種路上跑0的輕量在不斷的加速減速時確有”輕腳”省力,但是跑Q 的35mm框高在跑路時還是有優點, 要騎快要慢, 除了當天的心情以外還要看騎車人如何運用”衝刺”跟”穩定”騎行的騎車模式了 !

現代人喜歡說投資CP 值,這樣的效果,值不值得各人有自己的一把尺, 對我老人家只要爬上涼傘亭能用34/22-25齒比不落地,我就歡喜好幾天了 !


跑0 - C17 的心路與1200 公里(15,000公里了)試輪/磨合


2017-09-25 17:09 發佈
我現役也是用跑Q ,而且是用了跑0之後,,才換成跑Q

有沒有跑Q比跑0合胃口的八卦QQ
(絕對不是因為跑Q框比較高的關係阿~~)
小霸王班少 wrote:
我現役也是用跑Q ...(恕刪)



其實,跑Q 對於LSD 車友 已經足夠應付 平路:丘陵地 70:30 這種路線

如果腿力也夠..... 只是提拉速度時"腳感"不太一樣而已 !

喜歡重齒比的車友或許會喜歡跑Q 多些 ...

所以我已經把跑Q 換了比較好的密封培林 (現在跑Q已經是跑0的一半價多了)

以後還繼續跑Q 跟跑0交換著騎 (因為換輪組不必調整任何設定)...看出門時的心情享受不同的騎車感覺 !



好棒的分享文,63歲還能有這麼好的體力實在佩服

還能寫這麼長的分享文真的很用心喔。
推一下~
詳細的輪組選購文
雖然我覺得跑0改C17後重量就不太吸引人(已達15XX克)
而我也沒有25C輪胎的需求
但是如果能讓車主開心騎起來開心還是最重要啊

希望我60歲還能像大哥一樣有體力騎車趴趴走~哈哈
光是看樓主寫這一篇分享文 我就肅然起敬了 雖然我騎車超過15年 擁有過的輪組不下十組 但我對輪組的評價就只有好用跟不好用而已 不像樓主那麼專業的寫出分享文 佩服 佩服

我也是退休的老灰仔狼,騎車是為保持健康及生活調劑,常會參加單車活動,目的是檢視自己的強度到哪!
因此對單車運動的 人及器材 會有較多的思考和觀察,經手過的車架及輪组也不下10組吧!
是很佩服樓主的細膩心思及用心敍述 無私分享的精神,不過人每天的體適能皆不相同
當日氣候也不同.更何況是一週或半個月以上的差距,有時腎上腺素是以分秒來激發的...
個人比較傾向 滾動模擬動力計的測試數據,但反過來說 最終還是以人的腿力來驗證是無誤的
重逾2公斤的輪组和一級的國際競賽用輪,當然不能相同並論,但在眾多廠牌的一二级輪組間...
還是以自身的偏愛度 爽度 及當下的感覺是最直覺的...





版大真的很厲害可以如此分析,
我自己換輪組騎只有前幾次覺得有差異而已,
可能是心理因素每次換輪子都覺得很好騎,
但不用一星期就沒感覺了,
事實上看strava顯示出來的數據也差異不大。

以下單純個人想法如有錯誤請糾正:

我是覺得相同的外胎來比較的話,
每個輪組在低功率區其實沒什麼差異,
在低速時比較容易查覺到差異的應該是起步加速時,
這時候輕量鋼絲張力高的就比較吃香了,
但等到20~40這區間應該感覺不到差異性了,
而高手們能感受到的跟我們不一樣,
他們騎的世界是40UP後,
而輪組的精密度與空力表現這時才變的重要,
但我覺得普通人與現實環境使用下根本就感受不到這些帶來的好處,
其實輪組的數據也都寫了,
幾百公里可以快幾秒提高百分之幾的功率,
但那個數據裡的測試並不像現實要走走停停要等紅綠燈啊。

至於為何大家都會推跑0,
我認為應該跟他的鋼絲的高張力與輕量有關係,
有了這兩點到從起步提升到工作速度會變的輕鬆不少,
但如果是順順的騎,
像我一樣的普通人,
其實買車時配的練習框就已經足夠使用了。

另外一提我發現上了年紀騎車的車友身材都很好,
常常看背影都覺得是年輕人,
一身勁裝身材姣好,
騎近一看才發覺是頭髮斑白的老爺爺。
瘦的狠 wrote:
版大真的很厲害可以...(恕刪)


謝謝! 有人願意花了時間看看這PO文......

其實我PO 這篇"試車"文的目的,並不是要說跑Q跟跑0 之間有甚麼"驚人"的差異

因為騎車外在的因素(人的體能條件跟騎車時的心情,環境變異,交通因素) 大部分時間都比硬體(車子與零件)影響更大

只是騎車之後,常常會想知道那些零件之間的差異,作為將來有機會升級的參考

但是不管是在國內外的雜誌,網站....

不是葉佩雯就是買了新車或零件只騎了50公里,100公里還沒有磨合就開始批評/讚揚...

對於我們這些"技術出身" 的人都覺得看不到真相

那天跟我騎車好友談起, 就把我們覺得"選擇,購入,開箱,試車,磨合".....應該含那些過程整理出來 !

騎車我是肉腳 !很多自行車的專業也不是很熟悉/精通, 但是寫"研究報告"卻也算是專家....

野人獻曝 ! 言不及義 ! 朋友們 笑納 ! 別鞭我....




PO 一張剛開始騎車時的照片, 只兩年內就瘦了14公斤 一直維持到現在.....哈哈哈 ! 這才是CP 值高的騎車人生 !

*鴨鴨仔* wrote:
謝謝! 有人願意花...(恕刪)



謝謝大哥分享心得

比較剛騎車與現在照片
大哥您體態精壯很多,CP高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