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它們家FB看到的,我轉貼過來有車友私訊問我:『為什麼你們燒框保固五年,但僅限一次呢?台灣E牌的有一組是燒框終身保耶!是不是你們的比較容易燒啊?』今天就趁著颱風來臨前來說明一下首先,如果有一家廠商敢跟你保證他家的碳框絕對不會燒框,那他絕對是騙你的。因為碳纖維的原料是屬於『複合式材料』,材料是碳纖維絲+環氧樹脂,碳纖維絲的耐溫度非常高,關鍵在於環氧樹脂是有耐溫限制的。一般大陸廠做的碳框多半使用低耐溫的環氧樹脂,耐溫度約在130度到150度,甚至有聽過更低的。台灣廠商現在越來越多人使用耐高溫的環氧樹脂來做(180度以上),但為了縮短製程時間增加產能(降成本),所以實際測試出來的耐溫度約在170度。皇琪實業為了提高環氧樹脂的耐溫度,所以我們的製程時間拉長,約是台灣其他廠商的兩倍時間,所以我們的耐溫度接近200度。以過去我們送實驗室做耐溫測試的經驗(時速25km/h,握把力30N,連續剎車60秒放10秒,連續十次),第一run溫度約在135度,第二run逐步升高到145度,第三run約為158度,到了第七第八run時,溫度會達到192度左右,之後剎車片表面碳化後,制動力下降,溫度會再降低。這代表什麼意思?就是說假設車友從武嶺往下滑行,如果車友是一直含著剎車不放,溫度會越來越高,所以當你的碳框耐溫度本質越高,燒框風險就越小,若是原本就是低耐溫的碳框,可能下滑到昆陽或鳶峰就燒框了。剛剛車友說的台灣E牌,他還有個限制,就是『只限他們自己的剎車片』,但很多人都知道,他家的框搭配他家的剎車皮,下坡滑行時的尖叫聲大約可以傳500公尺,很怕山下的人不知道他要來了。再來,當車友如果用他家的剎車片不小心還是燒框了(當剎車片碳化制動力下降後,只能夾得更緊,反而溫度又會飆升),該廠商如何判定你是用他的剎車皮,這判讀就是由他決定。也聽說過,他們會跟車友說,你的夾具調整不正確,所以不在保固範圍內。再來,為何我們只保固五年而且只限一次因為我們認為,碳纖維框體每幾年會變一次,沒有一家廠商可以跟你保證我現在使用的框形會生產一輩子,如果超過五年後,我們的框形已經停產,要如何給車友換新呢?再來,買房子都有保固期限了,我們何德何能可以保障一輩子呢?那僅限一次是因為,我們很清楚知道我們的耐溫點約200度,如果是正常的剎車習慣下是不太可能會燒框的,如果車友還是燒框了,代表這車友的剎車習慣或方式是比較需要調整的,身為一個負責任的廠商,我們需要教育消費者如何正確使用剎車,但也為了保護自己,也只能在保固上加上一個期限跟次數。唯有提出一個『比較合理』的保固條款,才可以保障這廠商能健康活著並提供給車有更好地服務。否則若廠商因為提出一個『幾乎無限度』的保固條款而最後傷到自己倒閉,那車友的保障又在哪裡呢?所以我們明明知道市場上有人提出燒框終身保固,我們還是堅持燒框保固五年,而且僅限一次。希望對狂騎輪組有高度興趣的車友們可以理解喔!最近還是有很多車友發訊息問我狂騎輪組有沒有出open版的答案是,沒有狂騎輪組現在有兩款,兩款都是碳纖維輪圈管胎版碳框的部分,狂騎現在及未來都不會有open版出現為何呢?首先,要先讓大家知道,碳纖維是種『複合材料』,何謂『複合』,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碳纖維是『碳纖維原絲』跟『樹脂』的結合,所以稱為複合材料在這邊我就不詳細說明碳纖維輪圈如何製作,因為說了大家也只是一知半解,反而更亂這邊主要說明的是,為何狂騎輪組不敢也不會在我們的碳框上採用open框碳纖維本身具有重量輕及剛性高的特質,且非常耐高溫『樹脂』的作用就是做膠合的功用所以常說的燒框就是樹脂因高溫而有燒框現象,並非燒在碳纖維,所以在製作輪圈時,採用的樹脂等級跟製程就很重要,好的樹脂等級搭配好的製程,可以讓框體承受更高的剎車溫度那為何狂騎只做管胎框而不推open碳框下面的照片可以看到兩個結構的不同,中間的剖面是管胎框,可以看到,管胎在安裝時是黏著上去,所以管胎就算在高壓力時也不會壓迫到框體但Open框因為安裝時有內外胎,當內外胎在高壓時,會有對左右有強大的破壞力道,尤其在高溫剎車時,樹脂因為高溫而逐漸軟化,再加上內外胎的向外破壞力,open碳框就常有燒框變形的悲劇出現否則,我們也知道大部份車友希望能有open版,若我們推出open版,相信銷量應該可以再翻兩番,以銷量的角度來說,何樂而不為?但就是考量『風險過大』,所以我們情願放棄這塊市場,讓勇敢的人去玩當然市面上也有大品牌推出碳纖維open版輪組,我只能說,他們好勇敢我們不是說open碳框都不能用,但在台灣的氣候跟地形騎乘,風險係數確實比較高,否則也不會常聽到某某國際大品牌的open碳框GG了,這類的悲劇在網路上隨時可以找的到,七萬八萬的輪組一樣會發生。發生了,這些品牌的『保固』真的令您滿意嗎?狂騎輪組市場的定位就是『狂騎』,我們不希望我們的車友購買了輪組後還需要擔心如何剎車,既然這樣,為何不選擇用管胎框體呢?更何況,碳板輪每一組都不便宜,既然花大錢升級碳板輪,為何要屈就於相對老式的open胎呢?如同您花了350萬台幣買了一檯進口跑車,您會選擇用有內胎的輪子還是高速胎呢?您會選擇一般尺寸的輪胎還是寬扁胎呢?當然,每個車友有不同的想法,我們在此只希望提出不同的觀點讓車友參考
G-Dragon1987 wrote:本來要先上卡,後來認...(恕刪) 個人上卡是在穿著卡鞋扶著沙發,左右腳各練上卡/脫卡大約10次就出門了,之後特地選人多車多的地方騎,好讓自己習慣及反應路上的狀況。至今摔過一次,因忘記有上卡故忘記脫卡,還好摔的時候等紅燈速度很慢,幸無大礙。至於換輪組個人是覺得隨時都可換,讓上卡脫卡習慣較為重要,以上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