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前言:
小弟騎單車騎了七年多
從一開始的2009 FUJI Roubaix Pro
騎了一年多後換2010 TCR ADV 2
不得不說TCR ADV真的是一台很棒的車
陪我征戰多年,爬了幾次的武嶺、塔塔加、環島等等等
不過最後還是想跟上新的科技、新的潮流決定換車

我的預算大概是150K上下
一開始是考慮自己組車,不過要組一些大廠的一級車架
這預算就不夠用了,只好打消念頭
後來考慮成車的部份
因為騎GIANT騎了好多年了,要選車還是從GIANT開始看起
我因為是一個胖子,很討厭爬坡,所以看車當然是從空力車開始看起
PROPEL ADV SL2那時候看了蠻喜歡的,價格我也還能接受
不過不喜歡他的夾器設計和原廠配的輪組
所以只好另找他牌

找著找著就找到以前很喜歡的CANYON這品牌
今年的環法CANYON就贊助了兩家車隊
品牌也算大,車子的評價也相當好
幾經考慮之後,就決定選擇了Aeroad CF SLX 7.0 DI2

換算一下價格後發現CP值真的超高
含稅大概和PROPEL ADV SL2打九折的價格差不多
車架都是一級車架,龍頭把手座墊因為之後我都會換掉,所以我覺得都沒差
但是變速套件一個是6870一個只有6800就差很多了
輪組一個是MAVIC COSMIC SLE,一個是巨大自己編的輪組
我個人比較喜歡廠輪,尤其是MAVIC的輪子對他印象非常好
COSMIC SLE的陶瓷煞車邊我也非常的想試看看
所以對我來說CANYON配得輪子我覺得比GIANT配的更棒

經過長達五個月的等待(可能是生意太好交不出車,我竟然等了整整五個多月才拿到車)
車子終於送來了~




開箱:
箱子的正面和背面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後來車子就拿去組了,感謝學長幫忙組車以及調整
組完就開心的去騎了136和西濱才想到要來補開箱...

整車的樣子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非常大的小包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內容超級豐富,裡面有一組多買的吊耳,看大家都是建議買車時就要多買一組以防萬一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裡面附的簡易扭力板手組,真的是非常方便!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前叉角度可微調設計,要使用內附的小工具微調
第一次看到這設計覺得真的太酷了!我自己是調整成較穩定的設定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原廠配的龍頭,我之後應該會換掉,9cm對我來說有點短
前一台車是用-17度ZIPP的鋁龍頭,不知道OD2這種規格有沒有-17的把手可以選擇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把手是很特別的39cm把手,我之前是使用Ritchey WCS碳纖的把手
鋁把手騎起來吸震並不好,之後還是會換成碳纖的把手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6870 di2的變把,比6800還要好握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前夾器是使用雙軸的夾器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上管的圖裝,車子一買來前叉我就鋸到不能再塞墊片的高度了
我一直都覺得公路車裝一大堆墊片非常非常的醜!之前的TCR也是鋸到一敗加-17度的龍頭
現在的AEROAD當然也要鋸到一敗,不過落差還是有點不夠,之後還要想辦法增加落差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車頭拍一張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坐管和當時買車有選一個座墊調整的選項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座墊一買來就換成ROMIN PRO了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後夾器也是雙軸的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立管設計成一個罩子,把後輪包起來,增強空氣力學的效果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車子大盤是配52/36的,腿長170mm,車一買來就裝上6800的卡踏了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6870DI2的前變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6870DI2的後變,飛輪買車時是選擇11-28的飛輪,台灣山路多還是需要28的飛輪救命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輪組驗名正身是COSMIC SLE,陶瓷的煞車邊要配合專用的煞車皮,不然會掉色
黑邊煞車時會有一種咻咻叫的聲音,一開始不習慣,聽久了覺得其實蠻不錯的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最後再來一張照片結尾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試騎心得:
小弟到目前為止擁有過三輛公路車
第一台是09年的FUJI Roubaix Pro,後上叉碳纖的鋁碳複合車架
這台車騎起來剛性相當不足,當入門車騎還行
不過當年買完車後騎到鋁合金的TCR覺得TCR真的是CP值高,車架好騎反應靈活剛性好

之後就存了一筆錢購入2010年的TCR ADV 2
這台車真的是一台相當棒的車,陪了我整整五年半
TCR ADV騎起來相當輕快,除了前叉是半鋁半碳有點重之外,這價格沒有什麼好挑的了

之後換到了現在的Aeroad CF SLX
和TCR ADV比,最大的提升就是穩定度
Aeroad騎起來非常的穩,TCR ADV騎起來就顛非常多,我在想可能是當年RC設計只有400mm的緣故
Aeroad雖然是空力車,不過在抽車時剛性相當的好,前面轉向非常的靈活
這一點贏上TCR ADV不少,騎起來也還算輕快,不過我覺得這隻車架讓我最喜歡的地方還是他的穩定度
現今的一級車架和以前的三級車架比,真的是差超多

COSMIC SLE輪子的部份
小弟曾經長時間騎過、擁有過的輪子有MAVIC Aksium RACE、MAVIC Ksyrium SL、FULCRUM RACING ONE、ZIPP 101、ZIPP 303TU、DT R1800

小弟體重93KG,車子買了後就去136、西濱試了兩天
COSMIC SLE騎起來就是一組鋁框輪的感覺,他的幅條拉在鋁框上,碳纖的部份類似整流罩一樣
鋁框有的顛、死硬在COSMIC SLE上面都有,這組官方重量1620g
平地騎乘感覺輪子很硬,騎起來效率很好,花鼓也還算是順,速度也好帶
爬坡時感覺也不會太拖,就是一組重一點點的鋁框在爬坡而已,不會很難騎
最讓我讚嘆的地方式陶瓷煞車邊,煞車的效果真的很棒,是我目前用過最棒的!
整體來說COSMIC SLE就是一組不太貴,表現平庸、均衡的板輪,我自己是覺得不錯
不過如果要單買這價位的輪子,我也不會選擇這一組就是了

最後附上小弟之前愛車TCR ADV2的照片來做為結尾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開箱】等好久的Canyon Aeroad CF SLX 7.0 DI2~
2015-07-17 1:45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開箱 7.0
讚~~~~
又搶一個頭香~
今晚是好車集體開箱?
好車一部! 這紅色塗裝真的很美

空力車的水平上管設計真的深得我心

下一台車也會考慮Canyon

鄙人騎的是Propel Adv Pro 2

不甚滿意的就是夾器設計和原廠配的輪組,其他一切都很好,也算是很硬的一台車

現役輪組剛好也是Cosmic SLE,心得與板大類似,表現比較像是低鋁框 ,但是平路帶速度時又有板輪的特性

整體表現平均不突出,但看在帥氣的份上,尚可接受 XD

TCR拍的第三張照片海岸線很美,想請教拍攝地點是?
AWESOME
喵到飛輪機~cool~

Joshua_wu wrote:
前言:小弟騎單車騎...(恕刪)

Joshua_wu wrote:
騎了一年多後換2010 TCR ADV 2
不得不說TCR ADV真的是一台很棒的車


恭喜牽新車

感覺很多人的單車都從tcr開始進階。

您好,請問你車架尺寸 ? 謝謝 !
Joshua_wu wrote:
前言:小弟騎單車騎...(恕刪)
Joshua_wu wrote:
前言:小弟騎單車騎了...(恕刪)


感謝樓主分享! Aeroad果然還是紅的好看!

也冒昧說一下,前後夾器雖然是雙轉軸 (dual pivot) 沒錯但重點應該是 direct mount (兩個鎖點) 才對,因為除了 Campagnolo 有 single pivot 版本可選以外其實主流都是單鎖點 (single bolt) 但 dual pivot 的~
我真心認為Aeroad是這兩年來最漂亮的車之一。簡單,但是直擊人心...

另外,全黑的也很好看啊,就像一架匿蹤戰鬥機。
樓主你的前叉的設定假如是依照片這樣設定的話其實是偏向穩定的設定喔。
那扣片要裝在前端才會是比較靈敏的設定,因為前輪的trail變短了。

詳細資料可以看原廠網址

55mm (front position of the insert): Relatively short fork trail, the ride is much livelier.
60mm: (rear position of the insert): Relatively long fork trail, the bike offers a far sturdier ride.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