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齒輪比的問題

各位大大們好
小弟最近踏入自行車的行列,是一位新手
想買一台公路車
爬了快一個月的文,對公路車也有小小的認識
但因為沒騎過,所以有一點小小的問題

最近的公路車都改以CT盤 取代標準的大盤
最近小弟看上GINAT TM 它的大盤是34X50T  飛輪是 11-25T
           傳統的大盤大都是39X53T    12-25T
依齒輪比來看  GINAT TM  50配 11 大於  53配 12 那是不是騎起來踏的效率比較快
               34配25  小於  39配25  是不是登山比較輕鬆呀?

齒輪比是這樣看的嗎?  我不太懂,請各位大大指導一下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 GINAT TM 不就公路可以騎很快,爬山也比較輕鬆?
2007-11-10 16:5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齒輪 問題

jofo wrote:
各位大大們好
小弟最近踏入自行車的行列,是一位新手
想買一台公路車
爬了快一個月的文,對公路車也有小小的認識
但因為沒騎過,所以有一點小小的問題

最近的公路車都改以CT盤 取代標準的大盤
最近小弟看上GINAT TM 它的大盤是34X50T  飛輪是 11-25T
           傳統的大盤大都是39X53T    12-25T
依齒輪比來看  GINAT TM  50配 11 大於  53配 12 那是不是騎起來踏的效率比較快
               34配25  小於  39配25  是不是登山比較輕鬆呀?

齒輪比是這樣看的嗎?  我不太懂,請各位大大指導一下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 GINAT TM 不就公路可以騎很快,爬山也比較輕鬆?


不能只看齒比
你還忽略的很多東西
輪俓、騎程姿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騎乘者!!!
你只看齒比的話那很多折疊車就都可以快到飛起來了(前61T,後9T)
學生很好"玩"
jofo wrote:
各位大大們好小弟最近...(恕刪)

我認同你的看法 這樣的齒比絕對是好的
練了一段時間腳力足了再把飛輪改成11-23
總會比換大盤便宜的 一開始玩有ct盤是最好的 不然爬坡真的很苦
至於平路是否能騎的很快 是需要看腳力的 一開始跑根本不可能用到50對11t
我到現在平路最高時速到40時 飛輪也就只有掛在第三盤
jofo wrote: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 GINAT TM 不就公路可以騎很快,爬山也比較輕鬆(恕刪)


爬山比較輕鬆應該可以得到大多數人的同意,
平路騎的快就要看個人了, 例如我平路騎上
50km/h, 齒比是 50對15, 不過還是被前面
的人海放, 車多騎就知道了
Edison
單車的大盤為啥不無限制放大?

簡單嘛,因為大腿撐不住嘛!

50/11會不會比較有效率?
(一)、不會!因為極端齒比通常不會是最高效率的齒比。
(二)、不會!因為每個人的最高效率負荷和轉速都不一樣。選手撐得住,不見得你撐得住,更何況選手也不是放極端檔位在巡航的。平路單飛就已經上到極端檔位,那長下坡、順風、輪車時…怎麼辦,不就沒檔位可用了?

34/25爬山會不會比較輕鬆?
(一)、會的,但是不會比較有效率。理由也是極端齒比都不會是最高效率的齒比,最有效率還是要看個人的肌肉負荷和最佳轉速。
(二)、會的,但是你會花更多的時間在路上,花更多的時間在平衡車身、花更多肌力繞過更多次的上下死點。齒比越大越「輕」,但會不會越「輕鬆」??就看您怎麼定義「輕鬆」囉~


千萬不要單純的以引擎角度來看單車齒比。腿是肉做的,和吃汽油的水冷引擎大有不同。
引擎有好機油就不會縮缸,但是人肉引擎過負載會讓你跪在路邊狂吐。



公路車的齒比講究綿密,儘可能讓車手在各種路況下都可以找到最佳的齒比來推持肌肉效率。
以您列出來的
(a組)34x50大盤對上11-25飛輪
(b組)39x53大盤對上12-25飛輪
其實b組在一般狀況下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出力齒比,因為它很明顯的有著比較密的飛輪和比較密的大盤。
但是比較密的齒比,代表的就是比較窄的齒比域,意思就是萬一、有那麼一個萬一,出現一個極端路況是在(39x53大盤對上12-25飛輪)所能應付之外,那就糗大了。
相對的,(a組)就比較保險,但也意謂著若沒遇到極端狀況,那麼在一般狀況內會比(b組)更容易遇上「進一檔太重,退一檔太輕」的窘境。
所以如何配齒比,純要看你騎車的整體路況是如何、你的體力如何、及你要把王牌壓在哪一邊。

配齒是絕對沒有絕對的。
該怎麼配,只有你自己及你自己大腿知道。可以告訴你配齒的原則,但沒辦法告訴你「哪一種配齒比較好」,沒這種東西。
我本來用50/34大盤配13/26飛輪,後來換11/25。我組第二台公路車也把這個齒比當作不二選擇。當然這兩台車的使用情況差不多。

剛換的時候感受真的是「快的時候更快,爬坡的時候沒太大差別」,當然我的腿力逐漸練起來也有關。

更綿密的齒比?我沒有感受到他的差異,有人可以分享一下在這方面的實際經驗嗎?

我的想法是,如果你在6%的爬坡跟9%甚至12%的坡都用一樣的襠位(當然是最輕檔啦!),那講齒比綿密、腳力重要...都不是重點。以機械效率的角度來講這種齒比都不敷使用!因為他讓你的肌肉不是在最佳的工作區間工作。

謝謝各位詳細的解答
小弟受用不少
終於了解齒比的作用了,謝啦
接下來要準備去買 TM 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