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高價、平價公路車等級差別,差距真的很大嗎。

最近去比三鐵,在騎單車是整路被人刷卡,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看到對手沒什麼在踩踏,我則是用全力在踩還是被刷。

雖然我是新手但為了這個活動,二個月內每週週未至少都有50K~100K以上的練習。
我的愛駒是merida ride 100,算是公路車比較平價的。

我朋友說單車等級有差,我的問題是差距真的會這麼大嗎。

41K , 1:30。
2015-05-05 11:20 發佈
JACK444 wrote:
這星期去台東比三鐵...(恕刪)



車子好壞有差
但是沒差到那麼多
不是別人太強
就是你練不夠
80%是腳力問題

問題又來了,你說你是新手但為了這個活動,二個月內每週週未至少都有50K~100K以上的練習

1,你是新手,只騎週末,又剛騎2個月
你騎的量比我這個吃喝玩樂的假日騎士騎的還少
你會騎很快我也不相信

2,你應該至少一週至少要騎3趟以上。最好天天騎個40km.
而且你的均速不到30吧,要怎樣跟其他高手比呢

當然有預算就換吧,不然還是會亂想
不過你目前明顯訓練量不足
車子差距沒這麼大

但人的差距可以很大

我自己也是肉腳等級,整路被人刷卡
你是這兩個月

我是這兩年 每個月騎乘量都在持續增加
近半年,每個月單獨練車都超過600KM 而且心率也要到一定強度

時間的確一直進步
但看到高手一下子就把我套圈,還是很羨慕別人的高價車

我練了半天,40KM均速才可以超過33,但高手是隨便都破40
換比較好的公路車,頂多均速差2

但別人背後的努力,我想不是50~100這樣而已
我是嘟嘟中

JACK444 wrote:
這星期去台東比三鐵,...(恕刪)



這只是騙自己想換車的藉口而己~~XD

-------------------------------

話說 我騎 鋁車 SCR1還是咬過一些騎碳車的騎手啊



腳力才是重點!


你不覺得,騎等級差的車,去咬那些碳車會有一種成就感嗎?

進可攻 退可守

我常常消遣說:

咬不到就說車子沒人家好

咬得到就讓對方大吃一驚! 抽車刷過他!


呵呵...


------------------
不過我下一台車 要換也要碳車

因為…


那個輕盈度跟舒式感,不是鋁車可以體會出來的
JACK444 wrote:
這星期去台東比三鐵,在騎單車是整路被人刷卡,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看到對手沒什麼在踩踏,我則是用全力在踩還是被刷。
雖然我是新手但為了這個活動,二個月內每週週未至少都有50K~100K以上的練習。

每週週未至少都有50K~100K?
只有週末? 那平日呢? 強度呢?
這是吃喝玩樂團的里程
如果強度不夠就更稱不上練習了

Merida ride 100如果全車未改
那它就是休閒騎的公路車(官網都說是舒適型的了)
三鐵中騎車的部份是平路高速巡航
就算腿力不相上下
版大的車肯定要被更講究、更高速巡航設定的車狂電啊

車架幾何與騎姿...光風阻就會差了一兩段速
板輪 VS 入門廠輪...這裡又差一兩段速,還有效能差異
上卡 VS 踏板...也許版大有上卡,如果沒上那又是低效對高效,全身肌肉對部份肌肉的差異
標準盤 VS CT盤...所以版大的極速就是慢上一截,踩到腳打結還是不夠快
車重...那些講究的車起碼要比ride 100輕上兩公斤吧

所以光是車輛的差異
就足以造成均速30多、累得半死 VS 均速40多、行力餘力的差別
然後再加上技術及訓練量呢?
所以版大要嘛加碼投資車子及訓練
不然就以完賽作為目標就好
或是在跑步或游泳時把他們刷回來吧
想想自己騎車的目的是什麼吧...去比三鐵是運動健身,跟自己比賽,還是跟別人比賽...

大多數的高階車/高價車都是以"比賽"為目的去設計...BMC,cevelo,specialized等大廠注入大量研發經費讓"車手"能有更好的成績....所以等級當然有差...不過這個差不是看看數據..比比價錢就說有差...騎不騎得出來這個差才有意義

把你刷卡的人說不定車也沒多好...但人家致力於技巧的運用跟體能的訓練...


JACK444 wrote:
最近去比三鐵,在騎...(恕刪)
速度 影響因素 來自最小阻力(花鼓+鏈條+BB+踏板)+最大動力(腿力)+最低重力(體重+車重)

可以 想想花小錢 就改善大部分了

至於其他 車種風阻 板輪 就是花大錢啦
一分錢一分貨是沒錯...但自行車業界充斥不少玄學/神話,
有些像"神"一樣的廠商/店家,連物理原則/機械工作原理都可打破自創一套說法真是厲害!
成車包含各式零件...建議挑有歷史的知名大廠比較OK!

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騎乘技巧.訓練方式更是關鍵! 運動健身是好事要保持下去!
買台好車,繼續練就對!

JACK444 wrote:
最近去比三鐵,在騎...(恕刪)<
/blockquote>
internetlin wrote:
所以光是車輛的差異
就足以造成均速30多、累得半死 VS 均速40多、行力餘力的差別


39.8跟40.1嗎

握下把加上車衣穿貼身說不定差到2
個人覺得以比賽為目的人,
比的當然是人十器材,所以比賽有比賽用車。

若是健身組,為何要輕量要高階?
練舉重難道要要求碳纖維啞鈴?(開玩笑地)

快樂組,5千,5萬,50萬,騎自己高興就好。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