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鋁炭板輪的幅條連接問題


一般鋁炭板輪的幅條連接有兩種:

第一種是幅條拉在鋁框上.

第二種是幅條拉在炭板上.

幅條拉在鋁框和拉在炭板上,會出現甚麼不同的情况和表現?
那種幅條連接計設比較好?



2014-01-06 14:05 發佈
netregistration wrote:
一般鋁炭板輪的幅條連...(恕刪)

不同等級的板輪

不用比誰比較好 看口袋多深就買哪組版輪

沒預算的可以考慮買前者



netregistration wrote:
一般鋁炭板輪的幅條連接有兩種:

第一種是幅條拉在鋁框上.

第二種是幅條拉在炭板上.


第一種拉法最早應該是出現在MAVIC COSMIC CARBON上面,這種拉法比較像是在一邊鋁框上套一圈碳纖套,增進空力效果,輪框主要受力處都還是在鋁框部分...

第二種拉法比較像是複合框體,因為鋼絲拉在碳纖框體上,鋁框部分跟碳纖部分又是用黏合的,所以除了碳纖框體設計要承重外,黏合部分也要很注意...

這兩種拉法沒有哪種比較好,當年MAVIC CC出來時,網站上還說這是側拉鋼絲技術不拉不拉寫了一堆,今年C系列改用碳包鋁框後,因為鋁框設計不同,所以一樣是拉在碳纖框體上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GIANT的PSLR AERO,第一代是拉碳纖框體,但普遍的認知是非常重拖,隔年馬上改成拉在鋁框上,除了重量變輕外,聽說加速變得比較輕快...

所以哪種拉法好真的跟廠商整體設計比較有關,跟拉法到沒有絕對關係...
拉鋁框的,碳板不受力
碳板可以大幅度減重
因此變輕快
版上有cosmic sle跟giant的p-slr1的車主普遍都感覺爬坡不拖
可以想像成低框輪組裝了碳纖維的大包

而拉碳板的
碳板就要有強度了
外框相對變重且鋼絲變短
爬坡就需要點速度來帶
但輪組鋼性會更好

各有優點

而拉碳板的
碳板就要有強度了
外框相對變重且鋼絲變短
爬坡就需要點速度來帶
但輪組鋼性會更好

請問大大,輪組鋼性更好,有什麼優勢?
我聽說的是,鋼性好,是在爬坡和抽車時更能將踩踏動力輸出,我是否在概念上有些混淆?

是像你講的差不多意思啊
netregistration wrote:
而拉碳板的
碳板就要有強度了
外框相對變重且鋼絲變短
爬坡就需要點速度來帶
但輪組鋼性會更好

請問大大,輪組鋼性更好,有什麼優勢?
我聽說的是,鋼性好,是在爬坡和抽車時更能將踩踏動力輸出,我是否在概念上有些混淆?

...(恕刪)
您解答了我兩年來的困擾,小弟現在留下兩組輪組,航毅rt050c全碳open. 及跑0,本想050平路,跑0爬山!但是完全顛倒,050爬山比跑0快好多,真的,1600多,又重,剛性又不太好,抽車都有金屬聲!但爬山及丘陵真的快5%,我連武嶺都050去,反而是雙塔北高用跑0,跑0反而平路好像比較好用,感覺不太出來!一直想不透為什麼。今天終於解答了!大感謝
請問zipp404這種是不是爬山,起步比較慢?鋼絲短有什麼優勢?是高速巡行比較省力嗎?
風的問題,zipp說,一小時均速40可以快幾時秒⋯⋯天丫,真的有人感覺出來嗎?
拉在框上爬山真的很快,拉在碳纖維板上到底有什麼優勢?省力?或是?
麻煩您了謝謝

edda1101 wrote:
請問zipp404這種是不是爬山,起步比較慢?鋼絲短有什麼優勢?是高速巡行比較省力嗎?
風的問題,zipp說,一小時均速40可以快幾時秒⋯⋯天丫,真的有人感覺出來嗎?
拉在框上爬山真的很快,拉在碳纖維板上到底有什麼優勢?省力?或是?...(恕刪)


我來獻醜一下啦。這應該是第二種,幅條拉在炭板上。
版輪是新出的ZIPP60。基本上跟舊的404是一樣。

我之前也是在考慮買第一種還是第二種。
第一種的好處是真的很輕。 但我一直擔心如果雨水從幅條滲入碳纖外殼跟鋁框之間的空隙,會不會有問題?
第二種(例如ZIPP404和ZIPP60)的好處是重量很Balance, 輪有一種衝力一直慣性向前衝。

如果是比較我的ZIPP60和Fulcrum Racing 3 和 Racing 0, ZIPP 很容易就可以到40+km/h(平路無風)。我覺得上山不是十分難。我的均速才三十多而已,但已經可以感覺倒明顯分別。




netregistration wrote:
一般鋁炭板輪的幅條連...(恕刪)


留個足跡,續看之後的討論!~
有一定慣性往前,很多人都看在車子這一塊區域,從前輪端到後輪端.以為是這裡面有決勝關鍵.
答案卻是 背後靈.
很多修過氣動學的人都知道,但是都懶得講.因為要一般人接受快不快慣不慣居然是受看不到的地方決定,
說破了嘴信的還是少.

背後靈是什麼東東??看計時賽時車手的裝備,全都是在跟它妥協低頭,水滴型的頭罩,流線的鞋罩,貼身滑溜的車衣,收手收肩低身的姿勢,封閉條幅的後輪.
通通都不是決勝車手這一兩公尺,而是車手身後處一段距離空氣收斂處擾流的多寡.
擾流多會形成較大的負壓拉住車手,反之順的話負壓較少,你就會說哇!!好有慣性.(跟阻力較大時兩相比較的感覺)
握下把貼身車衣當條件都相近,大家就要比幅條,幅條越多幅條越長幅條越圓滾滾阻力越大.
用板高吃掉幅條長度,減少幅條數,扁化幅條.看來都是有效的手段.

爬坡沒啥經驗,看來輪子輕夠強壯,在低速環境下其實長什麼樣看來沒差,但是只要會接平路,下坡,輪子會轉的飛快,那你就該考慮板輪會替你省力回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