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到最近看到了傳說中的LOOK 586 SL
我的尺寸原本只有一個顏色,12年的黑白綠
而好死不死的,LOOK展商在台北自行車展留下一隻13年的黑白紅,而且代理商全台灣目前只有這一隻
完全戳中了我心中的小惡魔,而價格也是因為打水貨原則,價格殺到破表


就讓我這窮小子把所有COCO掏出來擺在桌上


新車架到手就感覺像內褲套在頭上般,讓人心曠神怡啊!差點就要把衣服脫光了....


車架全照
LOOK 特有的後下岔
屁股照、後上岔的LOOK實在很LOOK
全碳纖的鉤爪
走內線的煞車
走外管的變速,好調校!
BB界的AK47:BSA外掛式BB,耐用、好拆、穩定
586的五通是襯套密閉式的,與車體隔離、BB處不會進砂進水,整個超用心
而軸式襯套的好處是傳動軸剛性比較好
為了防止車架變成水壺架,LOOK還是有一個排水孔......
HSC6 前岔,數一數二的硬,目前最高級695配的是HSC7
再來就是傳說中的LOOK配件包
裡面亂糟糟一堆東西
有E-POST 一套,包含三種吸震塊,各式墊圈(最多墊30mm)、坐管固定撐塊的備品
作管夾頭是全炭纖的
可調offset、座墊角度
專用前煞車螺母、備用吊耳
一車分線材
手把帶一組
說明書兩本
龍頭蓋&墊圈
因為LOOK的車不用緊迫器,所以蓋起來就好了....
組的差不多了......走線
完成品
本車升級完成,這次就單升級車架,其餘沿用舊零件
完成品車重7.3kg
手機照片品質不佳,傷眼請見諒


======================6/3日更新========================
跟586 SL相處了一個多禮拜的感想
這一個多禮拜騎586騎了 280KM 平路 120KM 山路
初步的心得感讓我分了好幾個階段
為什麼說是初步呢?因為前幾天的計時測試結果讓我了解到
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能夠完全駕馭它,還須要更多的細部調整與協調才能發揮586的實力
第零階段:
第一次試騎586 SL 的時候,覺得是一台很硬調的車架
在平路的表現跟以前的麻糬車完全不一樣
但也因為調性差太多,騎起來其實並不適應,甚至感覺整台車騎起來很重拖
第一次去爬山(冷水坑)也是,踩起來非常的重腳,感覺鬼在拖一樣
但是下坡的時候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直接,過彎非常的精準銳利
它的穩定感可以讓我很放心的把重心壓進去,遇到連續的小灣也可以很快速準確的重心移轉
騎平路也還是感覺有點重拖,騎一陣子發現,高迴轉踩踏反而比較容易帶出比較理想的速度
在這個階段586 SL讓我覺得有點錯愕,因為騎起來並沒有像想像般的好,爬坡完全沒有輕鬆的感覺
當下還想說是不是應該要把11-28的飛輪再拿出來用
而冷水坑這種中等強度的路線讓我騎起來下半身肌群都有疼痛的感覺,這是前一台麻糬車所不會有的感覺
第一階段:
我開始尋找兩台車的調性差異,並且持續有機會就騎一騎來感受差異
後來發現一個盲點,我把它當成麻糬車在騎是一件錯很大的事情
因為麻糬車很軟,側向剛性很差,所以在迴轉畫圓的時候
會很習慣的去修正側向的施力角度,讓迴轉保持一個我所習慣的圓
我在騎586的時候還保持一樣的習慣,可是586卻比麻糬車硬很多
不會有一樣的形變量,但是每次用力踩都還是會習慣的改變施力畫圓的角度來抑制形變(麻糬車的習慣)
於是就會消耗多餘的功跟車架抵抗,搞得我自己累得半死,卻騎的感覺鬼在拖
這個習慣問題在抽車跟爬坡的時候最為明顯,因為以麻糬車的調性來說,當輸出越大,形變量大就要修正更多,就越多的功被消耗在跟車架抵抗
當初我還有點沮喪的想說最近等於要砍掉重練了,所以去我熟悉的計時路線(烏來)騎一次看看差多少
沒想到騎出來的成績跟我之前的獨推時間差不多相等,也就是沒有變慢,讓我開始思考究竟跟586有什麼問題,並且回想騎乘方式跟以前騎車的差別,交叉驗證以後才知道問題所在,沒想到身體還是比較早發現,而且已經在逐漸修正,所以在第一階段,也就是發現問題所在,再來就是進入第二階段,努力挖掘586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