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Friel`s blog
先來流言終結,單車訓練聖經的Joe Friel其實早就提過類似的概念了,只是沒有確實的
名詞描述這種騎姿。
由於我英文相當不好,直到最近才搜尋關鍵字,找到國外一些跟所謂「轉髖」概念接近
的騎姿解說。
大致上歸納我最近有找到幾篇相關的文章,並擷取重點。
Cycling Posture Part.1
King Bike Fit的Cycling Posture Part.1
這篇開頭就提到了重訓動作之王--深蹲
找張好看點的。XD
深蹲一直都是各項體能運動的重寶,全勝無敗的Mike Tyson的每日課表裡面都有深蹲的存在,均衡的訓練所有下半身跟核心相關肌肉,同時也是人類以雙腿舉起重物最有效率的姿勢之一。
單車踩踏板的訣竅跟舉重物很相近,所以為什麼不把深蹲的訣竅用在踩踏上?
我們來觀察幾個優秀選手的姿勢差異。
Albert Contador

Johan Van Summeren 2011年Paris-Roubaix優勝(感謝「新手一名」指正)
這兩位算是拱背(立骨盆)的代表,可以看到骨盆跟座墊的夾角非常小。
Thor Hushovd
Fabian Cancellara
這兩位則算是轉髖的代表,注意背部的曲線,可以看出骨盆相當前傾。
外觀的觀察還需要一點比較,注意這兩組的臀大肌發達程度(屁屁圓潤度)跟
摑繩肌群(後腿肌群)的發達程度有很重大的差異。
這兩個姿勢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臀大肌的利用,實際上在場地賽事中已經發現臀大肌
對於踩踏的助益非常大,可以參考以下幾張:

這些都是4000m Persuit的照片,可以看到驚人的姿勢相近度。
轉髖(國外稱作Neutral Spine)的騎法有以下好處。
1.有力,踩踏中越多肌肉參與自然就越有力。
2.減低膝蓋壓力,臀大肌發力確實有助於減低膝蓋壓力,這點建議用深蹲來體會一下。
3.低風阻,轉髖會用到更大的座艙空間跟更大的高低差,確實有助於減低風阻。
看到這邊可能有人開始覺得這姿勢喵的無敵啊!大家都改這樣就飛天啦!
當然!沒這麼好的事情。
就像座墊有千百種,人的身體狀況跟體能不能一概而論,以下是他的限制因子。
1.核心肌肉強度,這個姿勢需要強健的核心來維持,平衡球或是Plank都是有效的
核心運動。
2.臀大肌跟摑繩肌的柔軟度,限制關節活動通常來自不夠柔軟的肌肉,搭配良好的拉筋跟
重量訓練,讓你的身體學習怎麼「啟動」你的臀大肌,柔軟的肌肉才能適應更大的高低差,
得到「愛羅戴拿米」的優勢和維持轉髖騎姿所需要的肌肉長度。
如果想要嘗試,可以試著暫時減少高低差,可以幫助你「啟動」臀大肌出力的訣竅,待肌力
跟柔軟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再行調整。
「Significant changes take time, but you should start to feel differences after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Muscles will awaken that you never realised existed.」
「明顯的改變需要時間,但是你會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體會到差異。你未曾意識過的肌肉
會開始甦醒。」
大致上整理成這樣,詳細內容還是請各位有興趣的人參考一下原文,有問題大家再來討論。
其實上面這一篇騎姿也有一些踩踏的文章可以講,有機會我就再一起統整一下。
骨盆角度其實也影響座墊寬窄的選用,Fizik跟Selle Italia的歸類背後的理論相當有意思。
L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