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一下,看某運動科學書籍寫道,當心跳超過LT的時候,便會開始乳酸堆積;那想請問一下,作重訓或是重擋騎車時造成肌肉麻痺和乳酸堆積是沒關係的嗎?因為這些時候心跳都不高,一定沒超過LT,那這時的乳酸堆積原因是為和?(相對於超過LT便會開始堆積乳酸的理論)
勿筆戰,嘴砲勿來謝謝︿︿
其實心律的反應是比較慢的,讓你產生錯覺你並沒有達到強度
如果你重訓時間持序到讓心跳到達steady-state(穩定)
我想這心跳應該不會慢,因為已經到無氧運動
你的情況應該是心跳還沒到穩定就開使休息,所以心跳並沒有反應在上面
但實際上,無氧狀態的乳酸鹽堆積已經開使產生
我想這也是近年功率計發展的好的原因,
因為達到目標功率比達到目標心跳來的更直接。
自爆仔 wrote:
上面打得不好,已改嗯...(恕刪)
自爆仔 wrote:
但書上理論說的就是當心率超過LT(OR AT)時乳酸就會超過平衡線開始堆積,
因為書上只說了一半。
心率跟乳酸的關係,是"假設"你正在騎車,並且以"足夠的轉速"進行,在 VO2MAX 強度以下仍屬於"高強度有氧運動"範圍時,乳酸(鹽)會在超過 LT HR 以後開始堆積,但你仍可持續相當長(數十分鐘)的時間。
但如果你的轉速很低、功率很高(重齒比硬推、重訓),這時肌肉的運動會開始偏向無氧代謝發動迴轉,這時候其實耗氧量是低的,初始心率也就很低(最後還是會變高)。
但是相對的,這種運動你也沒辦法做很久(幾分鐘就力竭),差別在於你在力竭前有沒有超過 LT HR 而已。
想像一下,腳踏車每分鐘 90 轉騎個 10 分鐘,肌肉總共運動 900 次的伸縮,都不會力竭。
你去重訓應該不可能搞這種 900 下的吧 ....? 這就是有氧/無氧的差異。
去重訓搞有氧,那你在重訓機上就不能用次數算,要直接用"分鐘"算了,有點像說:伏地挺身每分鐘50下作個40分鐘~~(天哪,2000下一口氣做完)
然而,如果你的領域在場地賽,那麼你就會發現騎腳踏車的乳酸堆積跟重訓就很接近,這樣你有明白了嗎?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因為書上只說了一半。...(恕刪)
所以說是靠某固定轉速(80轉)時因增加功率,使附載超過某單位(這時的心率超過LT),所以造成乳酸堆積
上面那句話是對的話,推論說是"負載影響乳酸堆積" 這句話是否正確?
更加推論:"我的某部位肌肉如果程受超過X單位以上的力量,便會開始堆積乳酸"
而這樣看起來雖然好像"我只要將負載降低於這X單位以下,以提高轉速來增加功率,這樣就不會乳酸堆積了"
但提高轉速又會使"肌肉內在的阻力而使負載增加",結果還是會造成乳酸堆積。
如果要給"不堆積乳酸的最大功率"給定義,與其看心跳,不如說是"(肌肉阻力+該轉速下的負載)稍微小於X單位,而該負載*轉速的MAX值",這個結論是對的嗎?
版主標題中提到的 AT(無氧閾值)在運動生理學上就是指最大運動強度的指標,
AT 可由心跳率'換氣量及血乳酸值三個指標來判定,而HR'LT及VO2MAX三個分別為不同的運動強度判定指標,三者之間有絕對的關連性.
一般人在運動強度小於50-60%VO2MAX時,血乳酸會緩慢的提高,而超過60%VO2MAX時,血乳酸會快速的堆積,這一個轉折點就是所謂的LT.受過訓練者則因為肌纖維增加'乳酸生成量少及利用率增加'LT會提高.所以乳酸的堆積必須端看運動的強度來決定!
至於HR則是另一個運動強度的指標,當運動強度越高,交感神經會發出訊號促使HR上升,進而攜帶更多的氧氣及運動所需的能源至肌肉.
至於版主另外提到的肌肉疲勞,疲勞產生的原因有五個因素1.PCr補充2.肝醣消耗3.乳酸的堆積4.神經肌肉的連結點疲勞5.心理因素.
以上希望對版主能有所幫助!
自爆仔 wrote:
所以說是靠某固定轉速(80轉)時因增加功率,使附載超過某單位(這時的心率超過LT),所以造成乳酸堆積
上面那句話是對的話,推論說是"負載影響乳酸堆積" 這句話是否正確?
簡單說,當肌肉超過有氧運動的範圍進入了上面大大說的無氧閥(普遍的定義就是超過最大的攝氧量),那麼就開始進入無氧運動,這時開始堆積乳酸。
因為你代謝乳酸的速度已經明顯的趕不上乳酸被生成的速度了。
自爆仔 wrote:
而這樣看起來雖然好像"我只要將負載降低於這X單位以下,以提高轉速來增加功率,這樣就不會乳酸堆積了"
但提高轉速又會使"肌肉內在的阻力而使負載增加",結果還是會造成乳酸堆積。
這部份你的描述太過模糊,提高轉速為何為讓負載增加?
因為你沒有提到關鍵字:功率,如果轉速提升但功率下降,負載是減低的。
如果轉速提升但功率不變,則要視心率與轉速之間的關係才能明白到底是否進入無氧。
自爆仔 wrote:
如果要給"不堆積乳酸的最大功率"給定義,與其看心跳,不如說是"(肌肉阻力+該轉速下的負載)稍微小於X單位,而該負載*轉速的MAX值",這個結論是對的嗎?
你指的其實就是"最適轉速" 的概念,也就是 ITT 時最理想的轉速,但是這個沒那麼好找。
而的確心率在 LT 強度附近的運動時,往往變得很不可靠。
心率只有在 LT 以下的運動是很好的參考指標,摸到 VO2MAX 的時候就很不準了。
www.cycliving.com
當運動強度維持在適當的範圍中,運動者的氧攝取量足夠應付運動的氧需求量,運動中呼吸不急促,每分鐘攝氧量,換氣量,心跳率'血乳酸值等都維持在穩定而低的水準時,成立穩定狀態(steady state).
當運動強度逐漸增加時,在某一強度時穩定狀態將不能夠再維持.而能夠維持穩定狀態的最大強度運動,即稱為無氧閾值.
AT 越高的人,越能在不大量增加換氣量'心跳率與乳酸堆積的情況下勝任長時間的運動!
VO2MAX 只是 AT 底下的一個參考因素而已,運動時的生理機制相當的複雜,誠如大大所說的"很難在一個討論串中描述",要精確的去測量每一項指標可能都必須在實驗室中反覆的測試研究,不過這些生理反應在 HUMAN KINTICS 出版的 Physi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一書中都有詳盡的解釋,可以參閱!
會提到 AT 是因為版主的標題即為 "AT" ,可能是版主對 AT 及 LT 有所誤解,因此提出一點個人的淺見而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