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二)功能性選擇的觀點

繼上次「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一)座艙設定需求的觀點」之後,我們要有些可以操作的例子來瞭解車架幾何,並且實際的做一些選擇。

公路車的設定以功能區分可以分為:

1、競速型:較高的迴轉速、較大的功率輸出的騎乘模式。
2、一般運動&登山型:較低的迴轉速、較大的扭力輸出的騎乘模式
3、長途挑戰型:長時間、低功率運轉模式。

這三種典型的設定在四大參數上有所不同。
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二)功能性選擇的觀點

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二)功能性選擇的觀點

車輛的選擇上也可以不同。
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二)功能性選擇的觀點

以我個人的設定與選擇而言,給諸位參考一下~
單位:公分
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二)功能性選擇的觀點
註:把手以42*12.5*8為基準。

一般來講,同一型號不同尺寸的車架~

稍小的車架適合「競速型」。
稍大的車架適合「一般運動&登山型」。
大一號的車架適合「長途挑戰型」。

但若更進化一點,每一種類型都要做適當的選擇與配置不同的裝備,包括輕量化的程度、輪組、齒比、附加裝備…,再講究一點還要有不同程度的車架剛性、路面回饋、負重能力、操控特性…。所以當你對公路車的熱度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必須要依照功能去挑選合適的車架形式。

我們買車還是盯著頂級競賽車來看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喔!

同步發表於我的Blog~
http://blog.yam.com/suhumi/article/28983397
2010-06-07 13:45 發佈
淺顯易懂的好文章!

不過比較了一下舒米大列舉的資料之後
發現小弟車子的尺寸應該是小了點!
立管CT=50公分 上管=52.5公分
小弟身高173公分跨高81公分雖說柔軟度尚可(站立時手指可以觸地)
丈量結果
D參數值為8公分(龍頭底至上頭碗面還有近4公分的墊片)
顯然已是競速設定的落差
難怪腰總是不太舒服......

也許是再次敗家的時候了








ucc0279peter wrote:
發現小弟車子的尺寸應該是小了點!
立管CT=50公分 上管=52.5公分
小弟身高173公分跨高81公分雖說柔軟度尚可(站立時手指可以觸地)
丈量結果
D參數值為8公分(龍頭底至上頭碗面還有近4公分的墊片)
顯然已是競速設定的落差
不知道大大的龍頭多長?
ucc0279peter wrote:
淺顯易懂的好文章!不...(恕刪)



覺得你的stem可到11cm (以8 ~ 9 cm reach 之 handlebar 而言)。


感覺舒大在saddle - stem drop稍保守 -- 比賽型的有人認為10 ~ 15 cm。



"小弟身高173公分跨高81公分雖說柔軟度尚可(站立時手指可以觸地)"

你柔軟度還比我好(我170cm/81cm),

我有一車的drop為8~8.5cm

另一車9~10cm

都沒問題。(兩年前剛騎公路車也常會腰酸背痛)




如騎不久,應是肌肉羣未建立

otherwise 騎姿、fitting不對 or saddle太前傾。


請問能否解釋一下, 為何長途騎乘要比較大的座艙空間?

meridian wrote:
請問能否解釋一下, 為何長途騎乘要比較大的座艙空間?
舒服~
bbsking wrote:
舒服~...(恕刪)

那為何我越騎越累的時候, 會覺得車子越來越大, 連煞把都懶的握了, 乾脆握在上把
這樣不是應該車架小一點比較好?
meridian wrote:
請問能否解釋一下, ...(恕刪)



fitting網站不是有給三种recommendations嗎?


著眼點應是

saddle-stem drop (大車head tube長些 drop小)

and

大腿的採踏(離pedal鉛垂線)空間吧(大車上管長,seat tube angle小)。
meridian wrote:
那為何我越騎越累的時...(恕刪)


這問題問的好@@ 問到我心裡 我也有同樣的疑慮!!

感謝各位大大的指導及建言
01真的是溫暖的好地方啊!

小弟目前的設定為
龍頭長度10CM
Reach為9CM
Drop為12.5CM
BB到坐墊面長度設定值約為71CM(接近71CM)

可能是小弟公路車的車齡較淺(不到一年)
肌群尚未建立導致腰總是不太舒服吧!?
坦白說腰不舒服也是近來上卡後才開始發生的
小弟的卡踏是LOOK系統的上了卡後 座桿提高了約一公分
僅僅一公分腰就會酸酸痛痛地.......
不知道如果換Reach和Drop較小的小彎把可否解決目前的問題?

感恩!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