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Lennard Zinn 客製雙避震登山車

(有關 Lennard Zinn 的訪問請見另一篇文章)

客製公路車已經多到快氾濫了,義大利的,美國的,日本的,台灣的,中國的......每家廠商都聲稱有自家的獨門本事,有爭奇鬥艷,也有樸實無華,任君選擇。但你有聽說過客製全避震登山車嗎?這就少見了吧!原因是機械結構太複雜,不是單純焊幾根管子就了事的。這次拜訪 Lennard Zinn,就見識了他的拿手絕活,客製雙避震大尺寸登山車:
Lennard Zinn 客製雙避震登山車

由於美國大個子很多,成車尺寸 19" 甚至 21" 可能都不敷使用,於是大尺寸客製車就變成 Zinn 的獨門生意了。看看前三角的結構:
Lennard Zinn 客製雙避震登山車

車架上的補強片以及止擋都是手工切割的,所以製作起來格外耗時:
Lennard Zinn 客製雙避震登山車

Lennard Zinn 客製雙避震登山車

市面上很難找到長度 180mm 以上的曲柄,所以針對大個子,Zinn 也製作加長曲柄,圖為 200mm 長度的曲柄:
Lennard Zinn 客製雙避震登山車

採用 Rohloff 內變速花轂,使外觀看起來是單速車:
Lennard Zinn 客製雙避震登山車

採用內變速的好處是幾乎不用保養,而且在雪地中也可以變速,台灣的車友恐怕一輩子也碰不到這個問題吧!也有看到 Zinn 幫人做皮帶傳動登山車。這就是訂製的好處,要什麼規格,跟設計者溝通就可以了,不必遷就廠商的產品線。

後避震轉軸與五通共用,這個機構名為 Concentrek,取的是 concentric(同軸)的諧音。由於後下叉長度固定,後避震作動時不會改變後下叉長度而拉扯鏈條(kickback,稱為踏板回擊)。
Lennard Zinn 客製雙避震登山車

頭碗蓋是管材廠 Deda 幫 Zinn 特製的:
Lennard Zinn 客製雙避震登山車

採用 29er 碳纖輪圈,平衡一下內變速花轂增加的重量。雙避震車採用碳纖輪圈會不會有強度的疑慮?後來在台北車展時我問 Ritchey 設計輪組的工程師 Rick,他說:「就是因為有全避震所以才不會有強度的疑慮!反倒是沒有避震的公路車,更需要高強度的輪圈。」在 Zinn 的工坊裡還看到登山車木框!
Lennard Zinn 客製雙避震登山車

這樣一台手工雙避震登山車,製作非常耗時,如果料件剛好用完要重新製作,運氣不好的話要等六個月才能交車,會讓客人等到抓狂。

和許多車廠強調的神奇後避震系統比起來,Zinn 的客製雙避震登山車採用 Concentrek 同軸設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我問他這台車的設計理念,他回答如下:

1. 採用與 BB 同軸的設計,轉點非常大且穩固,可以抵抗側向力或者扭力,對於重量級騎士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五通之外的固定轉點要做到一樣的大小,豈不是要使用 74mm 長、直徑 40 mm 的轉軸螺栓才能達到?重量會非常可觀!而且這麼大的轉軸也會影響到齒盤和前變的間距。

2. 同軸設計可以讓 BB 高度稍微高於 29er 車輪的輪軸,騎士坐上去後會略為沈降,使 BB 高度與後輪軸同高。這樣有兩個好處,其一是可以提高踏板和地面的間距以符合加長曲柄,其二是後輪作動的路徑幾乎是垂直的,可以達到最靈敏的避震效果,而且可以用到幾乎全部的避震行程。

3. 同軸設計可以使用單速齒輪,採用內變速。由於單速車鏈條長度固定,後避震的作動如果會改變後下叉長度(五通之外的固定轉點設計難免都會),踏板回擊的影響會比有導輪的外變速還大,同軸就可解決這個問題。內變速的好處上面說了,缺點是重量以及傳動效率不比外變速。對某些喜好單速的車友來說,單速的外觀比較像是回歸到自行車單純的本質。

4. 同軸設計不必支付專利費,也不必擔心挨告。擁有專利就來告人,有時候爭的不是「誰發明的?」,而是一種商業手段。對一間小廠來說,應付這些法律行動是很浪費時間和金錢的。

與 BB 同軸的轉點最大的問題是踩踏時會產生力矩而使後避震作動,稱為 bob。如果採用有「踩踏平台」的後避震器,可以減緩這個問題,但不能 100% 解決。考量到騎士的體型、騎乘的路線,在優點和缺點之間的妥協下,同軸設計利大於弊。這也是「客製」的意義之一,不是強調用了什麼工藝技法來吸引客戶,而是針對客戶的需求來做設計。對於身高體重都超乎常人的大個子來說,Zinn 的客製登山車的確是符合了客戶的需求。

有關 Zinn 的客製旅行公路車,看看另一篇文章。
2009-03-29 15:14 發佈
納個曲柄好像是照片用PHOTOSHOP修過一樣
太詭異的長度
這台車的上管長好像特別短
他是否將車架等比例放大還是
有特別的比例考量?
好有趣喔,看了也想訂做一台車子,不過訂做好像對於我這肉腳來說,並沒辦法有效提升爬坡速度......
世界上有幾台車架不是'手工'製作的?? 無論是Road或是MTB....
claudedore wrote:
那個曲柄好像是照片用PHOTOSHOP修過一樣
太詭異的長度
這台車的上管長好像特別短
他是否將車架等比例放大還是
有特別的比例考量?


Reach 比較短,應該是考量 All Mountain 用途重心要偏後。
曲柄是真的很長!
wingsfab wrote:
世界上有幾台車架不是'手工'製作的?? 無論是Road或是MTB....

這個嘛,如果所有金屬切割、加工、焊接都是手工做的,那真正的手工車就不多了!
如果是不會改變鍊條長度的雙避震設計,

看來應該是轉點與傳動同軸心, 那這樣一來踩踏時會因為BB對轉點產生的扭力,

踩踏的整個動作(不光是向下踩)都會產生非常嚴重的BOB...

一般手工車強調的都是焊工的完美和靠著材料完美結合達到車身剛性大幅提升,

同時也等於會有更高的騎乘效率.

如果用這樣的理論來說, 轉點同BB軸的設計就把"踩踏效率"打槍了. (這樣車身剛性再好都沒用)

那ZINN的造車精神除了為大個子打造符合身材的選擇(包含曲柄..等)

還有哪些工藝的細節是其他品牌沒有辦法達到的?

或者在他的Hardtail車款有非一般的設計也請版主多介紹囉.



車子醜毋寧死~
肥油貓 wrote:
這個嘛,如果所有金屬...(恕刪)


前三角那支下管的造型不知道要怎麼手工哩....
肥油貓 wrote:
這個嘛,如果所有金屬切割、加工、焊接都是手工做的,那真正的手工車就不多了!...(恕刪)


不知道切割/加工/焊接時都沒有機器輔助嗎?? 用手就可以將管材切割跟焊接??

如果還是需要靠機器輔助的話那幾乎所有的車應該也是手工車不是嗎?

且如果是靠人工用鋸子將管材做切割或加工的工段 那這樣的品質跟精準度有啥好強調的?

"手工"的加工平面跟準確度會有機器的好? 連桿的加工會比CNC快又準確?

手工如上面大大說的是強調成品的質感與品質 過分強調手工只會讓人聯想10幾年的"土工師仔"

一點品質與質感都沒有....


且那支下管我就看不出啥手工了 難道是將一支圓管用敲敲打打的方式打造出來的?

摔車才知道自己技術不好 換車才知道自己銀兩不夠...
肥油貓 wrote:
這個嘛,如果所有金屬...(恕刪)

如果它的下管是用'板材'或是'管材'鎚出來的, 而非液壓成形出來的, 那就真是希奇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