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好物分享-1×10速上40T後飛的解決方案

自從SRAM推出了1×11的套件後 ,登山車搭配前單盤的設定有漸漸普及的趨勢

Shimano也於2015 XTR套件上提供了1×11的選擇

但是那價格還真是難免讓人縮手呀

要以10速系統改前單盤當然實際上沒有困難 ,就是吧前齒片、前變、前變把都拆了,換上選定齒數的單速齒片即可

但是若要兼顧速度與爬坡齒比 ,目前常見的11-36T飛輪對我這種弱腳似乎有些不足

心裡總是想著“要是10速也有11-40T的飛輪那該有多好呀”

這個念頭在腦海中盤旋不去…

終於在一天下班經過車店時鼓起勇氣向老闆告白了

“老闆 …請問有10速用的40T飛輪嗎?”

本來已經有被噹的心理準備了 …想不到老闆只是指指牆上一個黑嚕嚕的東西就沒理我

於是只好自己湊上去一看!

第二天晚上立刻帶這車去動手術囉

剩下請看圖


好物分享-1×10速上40T後飛的解決方案
好物分享-1×10速上40T後飛的解決方案
好物分享-1×10速上40T後飛的解決方案
好物分享-1×10速上40T後飛的解決方案

2014-11-29 16:08 發佈
彼得兄動作很快哩!馬上就玩起 1x Drivetrain。

之前版上有車友也有一些心得分享,小弟之前因緣際會之下,也玩過一陣子,挺好玩的東西,感覺整部車無論是視覺上還是操作上都清爽不少(重量也會減一些些),唯一想的是如果車友習慣以 22/34或36 上路爬坡,轉換到 Single ring 要想清楚,即使用 30T 厚薄齒大盤(賽臉與 OneUp 好像都有出),恐怕腳力也可能不勝路線,而且常常激烈騎乘的話,導鍊還是裝一下比較好。

由於有不少零件廠商投入,選擇也越來越多,前 30T,後面的飛輪也可以像彼得兄這樣處理。

最近有注意到下圖的相關訊息,順道就貼出來跟大家分享:

@OneUp Components Expands Lineup w. narrow-wide Chainring | Enduro Mountainbike Magazine
聖誕兄分享的這組真是相當不錯呢
前齒片加2mm墊圈調整chainline真是個好主意
後飛的改法就跟我手上這組國產品牌完全相同了...用16T置換15T與17T...後面再加上40T或42T
至於Cage...我使用40T沒遇到問題...也許是42T才需要換Cage吧


wewishyouamerryx'mas wrote:
如果有跑較激烈一點的路線,再考慮使用一下導鋉


導鏈器是一定會想辦法裝回去的
只是現在還沒找到適合的零件
我比較喜歡找國內市場較普遍的零件~
購買上相對方便
對於手邊沒有工具的車友也比較不會有需要硬著頭皮去車店求助的問題~
偏偏登山車零件現在在國內市場還真是難以說得上普遍呀

順便提供一下我這次改裝的部品連結~

前齒盤:
Aerozine 1x11 BCD104 32T

後飛齒片改裝組:
http://www.fouriers-bike.com/en/pro.php?m=d&pid=311&cid=53&f=3

彼得孫 wrote:
聖誕兄分享的這組真是...(恕刪)


請問16T的齒片有單賣嗎??
謝謝

viruser wrote:
請問16T的齒片有單賣嗎??


可能要去車店問喲~
我看到的是整組包裝好賣的~
32T配11T,
這樣60rpm大概才20km/h吧,不會太慢嗎?

很多人登山車平地幾乎只用42T-11T~13T,
更不用說下坡。

為了輕量化,齒比範圍和綿密犧牲這麼大,
真的可以提升表現嗎?
CUFOX wrote:
這樣60rpm大概才20km/h吧,不會太慢嗎?


如果您的騎乘習慣是60rpm,確實是太慢


CUFOX wrote:
為了輕量化,齒比範圍和綿密犧牲這麼大,
真的可以提升表現嗎?


小弟這樣改
輕量化是附加結果,並不是目的
以20速來說,沒有重疊齒比的檔位僅有14個
其中11個檔位的齒比已經被囊括在32/11-40範圍中
被犧牲掉的38/11 , 24/32 , 24/36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剩下的11檔用10檔來涵蓋也沒有那麼不堪(以前9速都用得很高興了)
老實說小弟沒有"犧牲很大"的感覺啦
但是換來的優勢在於:
1.更理想的chainline(單齒片可以完全置中)
2.更輕易清潔保養(登山車X泥巴)
3.更直觀快速的變速操作
4.更簡潔的視覺
5.更驅策自己增強腿力(這點是硬掰的)

以小弟騎乘習慣來說
32/11t齒比目前在平路可以維持約30km/h+(約85rpm, 27.5x2.1小八胎)
應付住家到山路騎乘點間的交通是足夠了
上產業道路我最多用32/36t
off road陡坡才有40t上場的必要

當然小弟的騎乘場景並沒有要跟公路車競速這一幕
所以下坡輕鬆滑
上坡慢慢踩
off road玩泥巴看風景吸收芬多精
如果您的騎乘場景與小弟不同
這真的不是您適合的改法喲
但登山車好玩的地方就在於

自由

找到自己最適合的裝備,路線與夥伴
快樂地騎車
無論是競速,特技,健身,樂趣還是當旅行工具
在登山車的領域都有解決方案

沒有一定要上卡
沒有一定要綿密齒比
沒有一定要輕量化
沒有一定的坐墊高
沒有一定的龍頭與頭管長度
沒有壓縮車架與水平上管之爭
沒有車衣不緊身不好看的問題
沒有標準盤與CT盤的愛恨情仇

放下執著
歡迎加入MTB的世界
彼得孫 wrote:
自從SRAM推出了1...(恕刪)
我是用前28後11-36
犧牲好像更大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