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買了一台DH,請問下坡車有人在量身在fitting嗎
之前做了公路車的fitting 差別還蠻大的
但是好像大部分的fitting都是公路車 有人有做過DH的FITTING嗎?
包含避震系統的重建與搭配, 這些都是在當場完成的,
至於車子的設定當然就看車手的習慣, 有些人喜歡騎大一點的車架, 有些人喜歡短一點,
最近的流行是車架都偏大, 國內的老觀念幾乎都是說越小台越好, 當然我們騎乘的路況不同,
所以下坡車所謂FITTING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大, 反而是車架能夠有許多種不同設定調整的範圍比較有效,
以全世界所有的運動來看下坡賽其實相當有趣, 即使40歲仍然有機會拿世界冠軍.
車子醜毋寧死~
只要是人與機械的配合就有fitting的必要
我不清楚公路車中對於fitting的定義為何
但是要想把DH騎好
第一步就是要做fitting
將不適合的騎乘幾何及姿勢排除在自身的能力範圍之外
這個觀念其實很基本
但是在國內土法煉鋼的傳統之下
感覺衝就對了
fitting個屁
其實這只是將自己所能發揮的能力
限制在錯誤的設定之下
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
除了車架尺寸要買對之外
下坡車主要有幾項最基本的fitting
1. 龍頭
2. 車把
3. 座管
至於像是避震的預壓,下沉量,壓縮回彈高低速組尼等等
還有一些細微的零件長度角度調整
這些都要就路面狀況來調整
至於怎麼條這些東西或是fitting
近期將要出版的登山車技術專書中文版
將會一一詳解
我師傅要我代為發炎
他說:
老實說....
其實連公路車都不一定有fitting的必要了
何況是變化多端的DH?
一般所謂的fitting通常指的是合身
但DH合身能幹嘛?
這本來就不算是一種騎身體健康的運動
合身沒什麼意義
重點是要合場地和合自己的技術和騎乘喜好
從場地來說好了
先不要扯到國外....從台灣在地的講起
北高兩個分別算是小有名氣的DH地點
阿昌林道和大坪頂
阿昌林道多急陡降、多死彎、多樹、速度慢、有一些低速落差
適合阿昌林道的車軸距要短、BB要高、前三角要短、頭管要直、把手要短、坐墊要低、輪胎要寬
在急彎時可以發揮靈活性、下急陡坡時可以避免卡大盤、也比較容易穿越樹林的間隙
大坪頂坡度緩、速度快、很多高速遠距跳台、沒什麼樹也沒什麼陡坡
適合大坪頂的車軸距要長、BB要低、前三角要長、頭管要斜、把手要寬、坐墊要高、輪胎適度即可、甚至上卡
這樣造成的是什麼結果呢?
結果就是一樣是騎下坡....適合兩個場地組出來的兩台車根本是兩個樣子
如果照一般fitting慣用的適合自己身型比例去搭配把手、龍頭、坐墊高低、車架尺吋做出完美搭配
這樣造成的結果通常只有樂咖騎阿昌會天天卡在樹中間、矮子騎大坪頂會天天上演空中分離....
所以
關鍵在於適合自己的技術和騎乘喜好
從喜好的方面來說
如果喜歡高速往下衝、滑彎道、飛跳台
那就比照大坪頂式設定去選車選零件
喜歡插陡坡、鑽樹林、塞小彎
那就比照阿昌式設定
從技術的方面來說
兩人身型比例完全一樣要選同一款車去跑同一條跑道
BMX或攀岩底的那個人,在碰到障礙物時喜歡以蹦蹦跳跳+pumping的方式來通過的話
就比較適合選用小尺寸的車架+坐墊降低+高把
以方便身體動作和增加車子反應速度和範圍以免車子跟不上人
跑車底的那個人,在碰到障礙物時習慣高速壓過同時加踩踏的話
就比較適合選用大尺寸的車架+坐墊拉高+平把並且加上卡踏
以增加跨越時的穩定性和增加踩踏效率
但只要兩人水準相近的話
速度其實是可以不相上下的....
畢竟腳踏車這東西本來就不是一定要用腳踩才會走....
再者
最近因為下坡賽場地的變化
現在新的DH車普遍變的比較扁、重心比較低、前三角比較長軸距也比較長
如果今天要騎的場地剛好有不少地方需要豚跳越過障礙物再下落差
那騎現在的新車或是大尺寸就挫屎了....騎十年前的老車或小尺寸車反而吃香
上面這些的因素加一加
fitting還有意義嗎?
不要說DH
跑車也是
單趟騎5km、騎50km、騎500km
練平路短衝刺、練短衝坡、練長緩坡、練長平路
自己一個人破風、一群人輪車破風、一群人一起騎但沒有破風默契
這些練習項目對車子設定的要求都會有不同
那fitting是要fit哪裡?
更不用說什麼路況什麼場地都有的DH了
如果要fitting弄到合身的話
台灣有幾個地方可以騎DH....那你家車庫就會有幾台DH車
雖然以業者的角度來說這樣是很好
但搞到消費者家破人亡似乎不是那麼的理想....畢竟賺錢還是細水長流慢慢來比較好
所以
我會建議先想想自己想騎什麼地形跑什麼樣的地方
再來選擇車架和零件的尺寸、大小以及角度會比較適當
fitting通常只有拿去逛大街的時候好用而已....
z1288 wrote:
最近買了一台DH,請...(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