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美利達96至尊 vs GHOST ASX 4900....

各位朋友大家好..


相信看到標題..大家一定覺得差太多了吧..怎麼比...


小弟對單車不熟..尤其是登山車..

往往..不會分辨它的幾何設計..或定位..?

只會看..單避..雙避..(有眼睛的都看得出來..)

其他..什麼FR.AM.DH...根本分辨不出來..


雖然不懂車..可.也聽過美利達96至尊的威名..

(光看售價就知道..一定是一台好車了..)

但..又不是"大戶人家"..也無廠商贊助..

除非中樂透..不然.這種價位的車..看看就好..

(就算真有30萬存款.也不能花在單車上..)


現在..有看到 GHOST ASX 4900...

感覺上外觀設計有點類似..

當然..車架材質.零組件也都差很多..


想問的是..

這2台車.撇開廠牌.材質.零組件等級外..

幾何設計與定位..是類似的嗎?


再更簡單的問..

買不起96至尊的..買GHOST ASX 4900是會同樣意思嗎?

GHOST ASX 4900 是 窮人版的96至尊嗎?


感謝...


PS.小弟很外行..問的問題或許很笨..見笑了...






美利達96至尊 TEAM-D-2011版..官方建議售價:280000元

美利達96至尊 vs GHOST ASX 4900....
(圖片借自美利達官網)
(美利達另有 96 1200-D-2011版.. 建議售價:NT$75,000)



GHOST ASX 4900..官方建議售價:51900元

美利達96至尊 vs GHOST ASX 4900....
(圖片借自群光電子 GHOST官網)

.............................................................


GHOST ASX 4900 規格..(擷取自官網)

車種 全避震登山車
顏色 極地黑/雪地白
車架材質 7005 T6 DB SCL
前避震器 RST Titan Air Remote LO 120 mm
後避震器 X-Fusion O2 PVA 120 mm
車頭碗組 Ritchey
車手把 GHOST Rizer light 670 mm 31.8 mm
豎管 GHOST light AS-007 31.8 mm
變速把手 Shimano Deore SL
前變速器 Shimano Deore
後變速器 Shimano Deore
煞車 Tektro Auriga Comp Disc 180 mm
煞車把手 Tektro Auriga Comp Disc 180 mm
飛輪 Shimano Deore 11-32
鏈條 –
大盤 Shimano 442 Octalink
BB Shimano
踏板 GHOST light
輪圈 Alex DP 20 Disc
花鼓 Shimano 475 Disc
幅條 DT Swiss 1,8
前輪胎 Kenda Excavator K 1059 Tire ,26" x 2.1
後輪胎 Kenda Excavator K 1059 Tire ,26" x 2.1
座墊 GHOST VL 1376
座管 GHOST light SP 600 31.6 mm
shock –
前避行程 120 mm
後避行程 120 mm
車架尺寸 44 cm
重量 13.90 kg
速別 27s
建議售價 NT$51,900
2011-06-28 8:52 發佈

達 叔 wrote:
各位朋友大家好..相...(恕刪)


後避震轉點這種東西
差以毫釐,失之千里
差別是很大的
不過還是可以可以體驗看看雙臂陣的魅力
但前提是要拿去OFF ROAD
不然你只覺得又重又軟...
達 叔 wrote:
各位朋友大家好..相...(恕刪)


不能拿 96至尊 跟Ghost 比了

這就好像拿保馳捷跑車跟一般房車比

要比應該是 96- 1200D 比 Ghost ASX 4900 啦

鋁合金車架比鋁合金車架

價位也差不多...這樣才能比啦

最近常常看車友在談 C/P 值

在市場學上...市場定位不同?? 就好像人家說的 蘋果跟橘子 怎麼比?????

目標客群不一樣....

我覺得96至尊有兩個差異....一個用於比賽,另一個用於炫耀....

這些都不是比價錢,比配備可以解釋的....

以上是個人意見.....


要看美利 達96-1200D 請看美利達官網 (可以拿這個跟 Ghost ASX-4900來比 )

http://www.merida.tw/product_detail.asp?btn=3&cat=2&cat2=20&pid=982

如果再比下去

美利達在去年底的週年慶特惠 2009-10年的 96-1000 D

基本架構與配件介於 2011年的 1200D 跟高一階的 3000D 之間
只有塗裝改了還有變速系統跟花鼓都是Shimano XT- 27 速 (2011型改30速
輪組是 XT花鼓+ DT 輪圈 比現在的 96-1200D 還輕快有半公斤
那時候 的特惠價 是 48,700
如果要比....拿這個更好比了......

BTW, 96碳纖版根鋁合金版定位不同
花 7-9 萬買一部有用的腳踏車怎麼也不會說是"窮人"???

何況騎自行車會讓自己心理不會空虛而變得"富有"....
你看哪一個車友不是對自己的自行車當做寶
有了這個心中寶,每次出門騎車才會快樂
人也因此變成多采多姿的"富人"了.....不是嗎????

價錢????只是一個讓自己不同階段繼續努力的一個標竿而已....跟富與窮無關







591mtb wrote:
要比應該是 96- 1200D 比 Ghost ASX 4900 啦

...(恕刪)



也對..

至少..售價比較接近...



小弟想要知道的是..

2台的幾何設計與定位..有接近或類似嗎?


因為..5萬2..和7萬5..打折下來還是有差..


如果..2台幾何與定位差很多..

那..還是96 1200-D-2011版 ...



感謝..

達 叔 wrote:
也對..至少..售價...(恕刪)


有空

可以到美利達的專賣店(旗艦店)去看它們的原文 Catalog
幾何上的差異...18吋車架很細微,記得只有上管長差不到幾 mm
這種差異對於我這種肉腳型的騎車人....沒差啦.

當初我也是為了要買碳纖板的 96-3000 或鋁合金版 96-1000 D 的花了很多腦筋

一個是 15 萬 一個是 7.3 萬 (2009-2010 年型)

其中最大的差異是碳纖的 11.25 Kg 鋁合金的 12.42 Kg

再來的就是避震器都是 Monitou R7 的 1350 g (碳纖做的) 比 1550 g (已經是夠輕了,再輕就不好 Off-road 了),還有後避震 DT Vs x-Fusion (都是96專門合作開發的 Model)

後來我看到一個96的評論說....碳纖版的差異要在騎車者的體種屬於"輕量級"的才容易表現出來
我那時候超過 80 Kg 所以我"當然"買 96-1000D 了

我有另一個理由是,我還有一部單避震的 Merida HFS-A team 前三角跟96幾乎是一模一樣
換騎的時候所有 調整,適應都不必費心
而且,我讀書的時候論文是做航太鋁合金的,所以對鋁合金的特性比較了解

96-1000D 我唯一不滿意的是剎車 M-575 (應該是 Deore 級的)
並不是說他煞不住...而是 馬來西亞 OEM 的公差較大造成很難調整
尤其是,我常會 4+2 放在SUV 內的攜車架要先拆前輪, 裝回去的時候拆要重新轉動快拆的螺絲...碟片就是會磨到來令,
尤其是在要騎林道的時候.....快拆沒有轉到"同一位置"就會有磨到的聲音.....感覺好鳥喔

所以我拆了我另一部大折悍馬車的前輪專利CLIX 快拆來用....(拆裝前輪時都不必轉動快拆的螺絲)
等一陣子受不了了,打算換一組油跌 跟A-Team 一樣的台灣彥豪製的 Auriga-Pro 這一組我用超順手的
還是對"台灣製"有信心



只能說兩台的轉點設計沒仔細看可能覺的很類似!不過在看清楚一些差異不小喔!
就以雙避震的部份來說兩台車的行程就有差了96至尊前100後96的行程GHOST ASX 4900是120的行程!雖然這兩個行程應該都還歸在xc等級不過在騎乘感還是有些差異!
不過我沒騎乘過美利達96至尊 vs GHOST ASX 4900兩款就以我騎乘過同廠牌的車來給您做比較!
就以之前我試乘美利達2010-96至尊1000D vs美利達120 TFS 700-D-2010版來比較96後避較有支撐感在一般道路後輪上整個貼在地面,過突起的人孔蓋跟下20公分左右的人行道吸震力也很不錯,感覺後避的支撐力很扎實如果下坡速度拉高應該還是很穩定! 700D的120行程後避較長,不知道是不是氣壓不夠在拉高一些速度下20公分左右的人行道雖然能很舒服的吸震而下,不過有一點點後避軟腳的感覺(我才65公斤車主大概是75,是汽壓不夠嗎?)只能說700-D吸震度真的高過96一些,不過因為行程關係會讓我感覺車子些許軟腳的感覺,後面朋友的700-D換上前後兩隻狐狸避震,抗震舒適度更是提高,不過後輪軟腳的感覺一樣沒多大的差異,大概是我習慣單避震車的騎程感出現的習慣落差?不過96就沒給我這樣的錯覺!所以!應該是96跟120行程上的差異造成的感覺!在上坡96穩勝120行程,相對下坡來說120行程舒適度就贏96一些些(不過我比較喜歡96的穩定感)兩台車同牌避震的廠牌也相同差在行程不一樣而已所以96對120的行程比較應該更準,對我的感覺是96行程有點偏歐規汽車120行程就偏日規汽車!如果都是一般路面還是落差不大的林道96行程應該比較快,如果是河床鵝卵石地行120行程就是舒適抗震性較佳!希望我的騎乘心得能給您一些參考!在來是2010-96至尊1000D在沒屋頂那有庫存新車價格都低於你剛提的價位!去爬一下您應該有滿意的收穫!
小弟的美利達 3000D
亂搞一通............




感謝各位朋友給我的解說與建議..


小弟目前有...

1.OYAMA A-310小折..

2.捷安特ADV-3公路車..

3.GT 某型號XC單避震登山車(2手)

(以上編號為購入順序..各一台..)


大部分人..都是從登山車轉公路車..

我是騎了公路車後..跟朋友借了一台很久沒騎的雙避震車來玩..

發覺登山車就算不OFF ROAD..在馬路上也不必選路..

還可隨意上下人行道.過坑洞..真好玩..

才先買台2手GT登山車來騎..


小弟心中想..

要是還繼續玩下去..

應該會再買1台比較好的XC..和1台雙避AM全功能(全地形)車..


下午已有個朋友提醒我..

後避震的"轉點"設計的位置不同..騎起來就很不同..

在我朋友與各位前輩.高人點明前..

我雖然也有看到2台的轉點位置不同..

可是卻以為就算有差..應該也不會太多吧?


但是..96至尊實在離我太遠了..

如上面說的..沒中樂透..就算有30萬也不能都花在單車上..

不然.它多好..多好騎..也實在買不起..


另外..

小弟也已詢問到 GHOST ASX 4900 的實際售價..

超乎小弟預料來得低...

低到我很後悔先買了那台2手GT...


雖然..小弟短期也還無法再買車..

但是..有無朋友是騎 GHOST ASX 4900的?

可否分享一下心得..


感謝大家...








達 叔 wrote:
感謝各位朋友給我的解...(恕刪)


阿達兄,

小弟我也是從公路車轉單避震登山車再轉雙避震登山車的哦!公路車幾乎是不騎了.
HJZmodel wrote:
阿達兄,小弟我也是從...(恕刪)



我的雙避震是真的叫"自行車"
因為,只有我自己一個人騎的時候,我會騎這一部,我可以穿涼鞋,穿游泳褲(我不喜歡穿車褲)在山裡面/產業道路上/田間均速20KPH 邊騎邊照相騎40-60 KM / 二到三個鐘頭...

第一個,在大部分我騎的路線貼地性都好...尤其是桃竹苗這附近的"越野自行車道"/產業道路/田間路都不是平的,有些還是紅磚道,接縫沒有一塊是平的,單避震的我覺得還不夠"避震"
第二 是練腿力,雙避震前後都打開再加上2.1吋的巧克力胎爬起坡來真的.....但是下坡超穩的
第三 我不騎快,因為我騎車健身是為第一目的...遊山玩水是第二目的....上公路騎車跟摩托車爭道是我怕怕的事,還有公路邊的小碎石子...都不是騎車人自己小心就可以沒事的...與其受制於人...為什麼不自己找自己覺得安全心理沒有負擔的方式來騎車

騎完雙臂震車有時候換騎單避震的時候,路上碰到坑洞會忘了躲閃
這時候才會覺得有後避震...多賣幾塊錢是值得的...

達兄...

不要為了"便宜"去做決定
因為...如果差的是一萬塊錢,你可以努力多存6個月錢來打平
但是買了一部讓自己覺得"委屈"的自行車,到時候邁也不是/騎也不歡喜...哪可能因此而不爽好幾年
錢可以再賺,,青春可不可能重來.....也很難用"有錢時再買一些升級零件"來彌補的....
這樣的情境,還不如不買...留一個夢...當作人生的目標


C/P 值的決定一個參數是 Cost 要低,另一個參數是 Performance 要高
如何去捨,每人心裡有一把尺......這把尺在時間跟人生經驗的不同時,有著不同的刻度...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