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我的夢幻下坡車 Intense Socom 陸續補圖以及心得

相信台灣已經很多玩家等級的車友對intense很熟析,小弟我也是在大約7年前知道這各美國品牌;無奈那時候台灣沒有代理商另外價格也是令小弟剛出社會的青年倬舌。就在猶豫不決的時候,GIANT推出第一代的無能量損耗 trance所以只好先遺恨轉往giant了,trance就這樣一路陪的我爭戰各大林道和登山車比賽;就在一次中福宮馬路跳台它終於受不了壽終正寢,雖然後來感謝新店四季老闆幫我凹到保固不過因為我也越玩越重口味便萌生要換車架的念頭。
當然intense是我的首選不過台灣沒有代理商,要買都需要去外國購買自己帶回來;這對我而言覺得很不合理加上自己從事相關的產業覺得水貨沒有保障以及沒有消費者的售後服務便計畫向intense原廠洽談台灣代理的問題經過了半年的的會議等等問題討論終於在三月車展之後由儀澤貿易有限公司名義在台灣進行相關的販售和顧客服務等等。期望可以給大眾了解intense原廠的堅持、設計理念、目標、和顧客服務,以下是Intense 創辦人Jeff個人接受雜誌訪問以及我和他接觸時所道來的故事
Intense的創辦人Jeff Steber對自己的生活哲學就是 A life in designg生命就是設計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對設計,工程,藝術及工藝有高度的興趣。自己說到:任何我碰的玩意兒,我都將他們先拆解,隨後再注入我的個人理念重新組合。比如:我學吉他,依我的作風,我就自己造了一把吉他,一把有我的風格的吉他。在1980年初次接觸了登山車,當時他是南加州一間生產滑翔翼及風浪板的公司研發設計師。他說:我跟幾個朋友搞了一台Specialized Stumpjumper(史上第一台輛產登山車)在附近的林道裡玩玩,初次體驗之後,我就完全迷上的登山車。那時候Jeff非常渴望改進才剛剛開始發展的後避震系統,他的第一個作品是Spyder是Jeff在1990年設計的第一台登山車架。而intense的傳奇故事就是由這裡開始展開。
到了1993年,他對登山車的投入已經超乎他正常賴以維生的工作,他轉換了工作成了全職的車架製造師。他說:我覺得我是個幸運的人,我能在我的最愛上工作維生,每天迎接新的挑戰,並且不斷靠自己打造一輛輛原型車及賽道用車。謙虛的Jeff並未將自己的姓名當成品牌名,反倒是用了當時大家見到他的第一輛原型車時的讚嘆:這台車真是猛(That’s Intense)。於是Intense這品牌名稱就這樣誕生了 。令世人知道Intense是在轟動的M1下坡車架Shaun Palmer與其他在90年代其他車隊車手的首選,這樣的實際表現奠定了Intense在車界的地位,而1994年版的M1,這是當時全球最受喜愛的下車架。
即便Intense一年生產5000之車架,所有這些車架都是在Intense的自家的廠房中設計,焊接組裝完成。Jeff手下僅有35名員工,他與負責行政及行銷工作的合夥人Marv Strand共同經小而精的Intense單車。讓intense不斷延續下去,這是Jeff心中最重要的事。他說:目前最困難的事是在Intense老闆與研發設計師這兩種身分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但我很幸運,我有優秀並且願意付出的工作團隊,我總是覺得任何最終的成果都是每一項分工的集合,這樣分工合作造就了今日的Intense。在許多車廠將車架製造發包代工地今天,Jeff還不打算這樣做。他說:我的車架永遠都是自己來,對我來說,這是唯一的方式,這就像個時裝設計師必定自己得實際車縫衣件衣服一樣。事實上,Jeff將這種凡事自己來的態度當成自己的最大優勢,他說:我可劃出設計圖,下午焊出車架,晚上熱處理,隔天我就可以試車。有自己的生產廠房對我還說真是太美妙了,我無法想像沒有這些設備將如何走下去。
Jeff不單單只靠自己的經驗修改設計,他的原型車寄送到各車隊測試,包括英國的下坡及4X老將Nigel Page,Page參與了SS車架的研發。原型車也寄送給經銷商。只有收集到完整的測試回應之後,Jeff才會將他的構想量產化。不只如此,Jeff對自己與客戶的互動感到驕傲,無論是電話,電子郵件或是在討論區的留言,通常都是Jeff親自回應。就是因為這樣的態度儀澤貿易目前正在邀請他來台灣看看或許有可能在今年的七月內銷展中可以一睹這位設計師的丰采,而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想讓一路走來支持他的顧客得到最完善的服務。此外,從顧客那直接得到回應,有給予他繼續創新的能量。
Intense for life這是他們的口號,代表他們對於性能,外型,功能研發的付出;Jeff對他自己的造車哲學是每一個設計不單單只是在線條,曲線,風格取悅視覺上的美感,同時每個設計也要能在實際操作上達到預期的性能表現。不希望會生產出好看但是不好騎的車子!相對當然也不會有不好看但是好騎的車子產生。
之前因為原廠有12種不同的車款,所以產生一兩種型號缺貨的情形發生,所以原廠決定減縮車系,將火力集中在最受歡迎的車種上。如果想堅持美國本土手工車廠的品質,這是個必要的決定。所以目前他的目標是整合旗下車系,以便有更高產量符合市場需求。在過去小產量是我們的致命傷,有些人會理解我們的原則等待出車,但是有些人則轉向其他品牌。符合需求,這將是2009年及未來對我,我的團隊及我的客戶的目標。
就是因為Jeff這樣對車的理念和堅持,覺得更應該介紹給我們台灣的玩家知道;並且公司也要符合他的理念和親力親為的服務方式。
當然廢話那麼多我自己的夢想下坡車呢?Socom為我目前的首選首先先簡介車架的幾何
Size S
Seat Tube 15.75
Effective Top Tube 22
Stand Over 28
BB Height 14.125
Head Tube Angle 66.5
Seat Tube Angle N/A
Head Tube 4.625
Chainstay Length 17.25

首先先一一來介紹我選用的零件
當然要請到帥氣的model來幫我們展示
車架

前叉 瑪索奇 888 RC3 WC 鈦彈簧版

輪組 DT-swiss 6.1a+Fr440花鼓手工編織
把手 Da Bomb apache 6061 31.8 750mm
Model又幻想自己是斯巴達肌肉猛男


Hope 陶瓷BB不知道耐用度如何代理商第一次引進,這可能是第一顆公司貨。

其他零件

Saint 36T 170 單盤式腿組

Da Bomb 1.5-1 1/8 頭碗

HOPE X2 單活塞 配前後203活動碟盤,一定有人會懷疑怎麼會裝這組呢?因為訂的V2配金屬油管還沒到貨只好先暫時用X2。而新款的HOPE tech 除了可以調整間隙另外可以調整煞車的力道,煞把上的小孔除了輕量化並提供了非常的好的止滑效果

這麼高級的車款當然要請到專業的師傅上場囉,臺北唯一在專門經營MTB的車店我想就這一間吧,不用我多說了~內行人應該都會知道,帥氣的店員正在努力的組車當中。

成車完成照片

隔天當然要馬上去北投下坡道test一下囉,整體來說車架的反應感覺很平穩給人很安心的感;在跳台和亂石堆的中所帶來的平滑安定的感覺讓騎乘的人可以放心的把速度提高。另外Intense所推出的下坡車胎的黏度非常的高,在林道中的青苔路面提供了高的捉地力是我大大滿意一點另外平實的價格也很一大優勢。惟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急忙上場test所以前後避震的設定並未調到最佳效果,相信回來調整之後應該可以發揮vpp的最大效果吧~~DT440面咬合花鼓所帶來的流暢感覺會讓人錯以為是公路車的花鼓般的滑順,在爬坡時候不會讓人覺得在重拖。
後續在繼續發表一段時間之後各零件的反映和耐用程度。








捉地力非常好的外胎




漂亮的美女圖裡面是鈦合金彈簧
2009-05-05 13:30 發佈
等了快一年,你的銀天使大軍終於來了 恭喜

可惜差了一兩天,沒能趕上5/3的武林大會...
http://tw.myblog.yahoo.com/filipyang/
喔.....看氣來就很殺

看到價錢應該也很殺...........

不過,重點是,好車一部
http://tw.myblog.yahoo.com/tokaidou-shinkansen
好水的夢幻車啊......還是我最愛的寶藍色耶.....

但是.......圖太少啦.....
再多補一些圖啦......

我買不起.....也想多看一些美圖啊.....
升格當爸爸....才知道有時間騎車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太正了,太正了,太正了,太正了!! 顏色也是我喜愛的!!羨慕~~~
阿鬼
你還是說中文吧...

或是加個逗點或分段!

------------------
這車看起來真是太順啦!!
我不想當男子漢, 我只想要我的小毛毯
買不起但是也要給,車架跟前插讓人流口水
男人海洋.......http://www.wretch.cc/blog/tungtung1970
哪一家店可以給個提示嗎----想去參觀一下
polo4314 wrote:
哪一家店可以給個提示...(恕刪)


+1
小弟也想知道在哪........

2輪人小達 wrote:
相信台灣已經很多玩家...(恕刪)


翻譯的還不錯喔.............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