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分享] 德國製的外星機械怪物 Nicolai 2002 Nucleon DH

Roger17Chen wrote:
1.什麼是單A臂懸吊...(恕刪)

關於第三點有點意見
3.什麼是幾何補償式煞車防沉頭(Anti-Dive)阿??---->有這種設計的車輛在急煞車時,煞車將前輪往後扯的力道
會經由設計的懸吊幾何轉變成將車身往上撐的力道,因此煞車不會造成車頭下沉,而且不會影響避震的運作(目前各廠重機採"煞車時順便增加前避震阻尼"的作法會干擾避震的運作,降低前輪的路面追蹤性易犛田

目前各級賽事中都沒有使用bmw的這種前叉設計
甚至bmw想要參加motogp還特地將前叉改為傳統倒叉式
許多人也反映bmw這種設計影響車手在極限狀況下對路面的掌握度
也就是bmw這種設計路感反而變差了
更不用說各廠重機這樣設計會比bmw的設計來的容易犁田這種說法是怎麼產生的
此外"煞車時順便增加前避震阻尼"這句話看不是很懂
能稍微再解釋一下嗎
從車架設計神人的說法來看......

沒有人看過的"Rock Dril"是台完美的車, 什麼功能都可以僱到,

但是很可惜,有一長必有一短,世界上不會有完美的東西.

物極必反也是定律.

很靈活的肯定不穩, 超級輕的強度必有某方面弱點, 有太多變化調整功能的通常都容易壞.

所以才有這麼多車種的存在.光是單避震土坡車就可以細分出五六種完全不同的類別來.

所以現在最基本的單搖臂下坡車還是存在,

複雜連趕車架也會在世界盃賽場並存.

有時候,就是要利用某方面的物理特性,將缺點轉成優點來用.

比如單搖臂的鍊條拉扯,反而可以當成加速踩踏時的助力.(NRS就是將這理論發揮到極限)

有圖有真相.等到那台無敵下坡車出現了再來誇耀他的功能也不遲.........

目前我們看到的東西,

對設計者來說都只是迎合現在材料,科技,加工,成本所做出來的折衷產物而已.

未來永遠有無限大的可能.

車子醜毋寧死~
好厲害的內變速設計~不知道耐久度如何~
看起來是夠過8組磁鐵來控制8總大小的圓盤坐變速,一次只有一組卡上去
既然是單車要用的,當然是要用又小又輕又堅固的純機械結構,而且是在汽車界已用到爛熟的半百年歷史機構,才有可靠性啊~~

而補償式煞車防沉頭幾何(Anti-Dive)是超過半百年歷史的超成熟機構了,像BMW的單A臂式是一定無法達成這種幾何的,因此不適合比賽或劇烈操駕是必然的,我之前就已有說過了,請明察....

而很多重機普遍使用的"煞車時順便增加前避震阻尼"的"防煞車俯衝系統",是在煞車時順便限制前避震的減震統油路阻尼,讓前避震難以被壓縮,但這樣會降低前輪對路面跳動的貼地性,對路面超平的GP賽道是OK,但跑重度越野應該就會當自耕農了....

"Rock Dril"覺對不是台完美的車,因為它只適合純下坡超極限賽事(超高跳台,超顛路面,超大角度),其他賽事它絕對是最後一名,要騎上路逛街也是很龜,它就是"Monster Bike",也許世上尚不存在適合它發揮的等級賽事,但將來一定會有的~~因為人就是愛挑戰~~

拿Monster Truck和Buggy比當然不公平,等級完全不同啊~~所以它的對手只有一個,就是更崎嶇的高角度下坡....

其實任何賽車設計師看到它都會說一句:"真老梗",因為都是老掉牙的技術了....
Roger陳

Roger17Chen wrote:
既然是單車要用的,當...(恕刪)

爆個小料...
其實這種賽事早就有了喔
叫Red Bull Rampage
而且不只超高跳台超陡斜坡超顛路面...還要再加花式
基本上任何單車上目前做的到的最恐怖的狀況
這種比賽全都要做
有興趣可以上Youtube查一查
但大衝程車反而不一定是這類比賽選手的最愛...
我發現大家都誤會了,其實嚴格來說Rock Drill並不算是"比賽用車",而比較像是"極限運動用車",玩法就跟那種從高山頂峰上直直往下衝的滑雪或Snowboard一樣(007裡好像很愛用這樣的追殺方式),Rock Drill也是這樣玩~~

因此遇到的坡度大多是45~60度(對水平角度)超急下坡,然後30度的岩石當跳台,接著垂直落下3~5公尺,再落在下一個45~60度的超急下坡....這樣一直循環一兩百遍直到山腳下....

這並沒有固定路線,也沒有競爭或計時,唯一的目的就是:"平安到達山下",速度快慢一點也不重要,沒有觀眾也沒有裁判,純粹是用來挑戰自己的極限~~

至於要不要抽空玩花式甚至轉手把後空翻就看自己有沒有那本事,總之要活著到山下就對了....

所以Rock Drill的設計重點就是:

1.前所未見的超強避震能力:避震行程大到就算主齒盤已著地了,前後輪還能往上縮

2.極度上縮的最低離地高:如攀岩車般超小的大齒盤可以爭取最大的跨越能力與有效避震行程

3.任何狀態皆可順暢變速不落鏈的傳動系統:在這種騎乘狀態下需要加速的機會很少,可靠性是重點,效率則較不是問題

4.極度堅固的車體:將車架縮到最小限提高強度,懸吊系統與轉點極度巨大化,重量不是問題

5.極度講究的懸吊幾何:以確保在超高速下坡遇到大撞擊仍能精確掌控行進軌跡不失控,以確保存活率

6.有連動補償力矩的超大煞車系統:可以抑制煞車實所造成的重心懸吊異動,但不妨礙懸吊作動

所以Rock Drill不算下坡車(Down Hill),而應該是下山車(Down Mountain)才較貼切~~

不知Red Bull Rampage是否是這麼誇張的賽道??可能我25年來垂直的U型板下習慣了,要超過60度我才會覺得很斜.....
Roger陳
Roger17Chen wrote:
既然是單車要用的,當...(恕刪)

不好意思再請問一下
按照下面這張bmw k1200s的前叉圖
應該是雙A臂了吧
http://www.bmbikes.co.uk/photos/mechanicalphotos/K1200S%20Forks.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b/Duolever600.jpg/180px-Duolever600.jpg
但是為何路感依舊是超差的哩?

至於說"很多重機普遍使用的"煞車時順便增加前避震阻尼"的"防煞車俯衝系統"
目前市售重機幾乎所有前叉都可以壓到底
並不覺得有這套系統存在
不過也很少重機跑越野路面就是了
因為它竟然是上下A臂近乎平行的幾何配置,這真的是B牌設計的嗎??????

看到兩輪部犯了這種錯誤,B牌的四輪部的設計師們也該出個聲吧....公司的信譽還是比給兩輪部設計師尊嚴還要重要吧....

上下A臂近乎平行的幾何配置,會讓"Pitch Centre(俯仰中心)"落在兩A臂高度一半的位置到地面的中點高度,一開始沒煞車時還OK,一旦開始煞車壓縮前懸吊,俯仰中心就會隨著上下A臂上揚而急遽下降,結果變成變成越重煞"俯仰力矩"越大越易下沉,這車會有操控性才有鬼....

"煞車防俯衝"機構在以前很流行,近年各機車廠發現會降低前輪貼地性就漸漸不再配置,所以他們對兩輪車煞車會沉頭的情形是無解.....
Roger陳
先聲明一下, 在下並非Nicolai的造神派 (鄉下人見識淺,以前沒聽過這牌 )
但在下猜測...只是猜測, Nucleon DH 轉點並非在紅黃線交叉的那個位置,

會這麼猜測是因為原文[變速驅動系統]那張圖片中,
可見[變速驅動系統]並非完全固定, 似乎能以上方鎖點為軸成弧線移動,扮演連桿的角色;

再加上大盤上方鎖點位置, 在下推測 Nucleon DH 搖臂內至少還有一組短連桿,
用以連接車架&大盤上方鎖點&避震器, 使整組後懸吊形成一組六連桿系統(不知道有無說錯)~

但畢竟沒看到詳細的連桿結構, 這組後懸吊能否抑制能量損失就不清楚了

ts080 wrote:
哈....
光用簡單的手繪圖果然會讓人誤解啊
借用樓主的一張圖來解說一下吧

正確的應力圖應該是像這樣...(恕刪)
Nucleon DH...

好有榮幸拆解過整個結構,

我也不是任何品牌的造神派,

這台車其實可以說是過渡時期的產品.

但是稀有度,加工難度,還有相對於當年代設計出這樣的東西,實在不容易.

thundersha大大猜的沒錯,在全CNC後擺臂的內部隱藏著一組連桿來拉動避震器,

這台車的轉點和傳動點相同就是那個巨大的圓心.

週邊十顆螺絲固定的是為了調整從大盤到內變速機構的鍊條距離,

固定之後就是整個擺臂由變速機構的圓心擺動.

車子醜毋寧死~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