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

"NICOLAI"被稱為登山車界的勞斯萊斯,車主們,來秀一下您們的愛車吧!!

Bruce815 wrote:
越長行程的前叉,代表...(恕刪)


感謝Bruce815的回答
讓我對NICOLAI更了解

目前服役的Cannondale f2 左撇子正在努力的踏
如果有機會能再買一台或換一台
我要選NICOLAI了 

samagaga wrote:
"我相信台灣的代工車...(恕刪)

除了上述以外,逢甲有老師在M牌車架要燒鎂合金還被請去指導哩...
超秋的...


Bruce815 wrote:
被稱為登山車界的勞斯...(恕刪)


我超哈NICOLAI車架的~~~唯一跟樓主有一樣東西是HOPE的碟盤...
無道德事業,與你分享受騙的喜悅[http://tinyurl.com/26nr9l]
可能這位大大沒摔的半死不活過吧
ts080 wrote:
沒錯
why not...(恕刪)

為了安全我情願買強壯點的車
我可不敢用5K賣場車玩AM
我上次只不過騎冠一下30公分的落差(30公分可以算落差嗎)
只不過路況惡劣了點而已
就躺進急診室
只能說沒經歷遺憾事不長一智
等到需要時心裡在罵
當時怎麼不買強壯的車架
害我躺在醫院
當狀態越來越好時,就是代表要失誤了
mousehome2003 wrote:
可能這位大大沒摔的半...(恕刪)


嗯...這個ts080我是不知道,可是他認識的那個朋友AZ摔的可比你想像的慘得多...
或許請他自己上來講講吧!

姑且不論nicolai值不值得,但有誰可以說說nicolai車子得過哪些獎項啊?
「沒有瘋狂就沒有精彩」「最棒的總在安全區之外」
我不是故意要來吐草,但....
沒記錯的話,車神退休後,Nicolai這名字早就從UCI榜上消失了啊
我的意思也不是說看那些頂尖車手騎什麼就買什麼,而是不要盲從
Nicolai不可否認是好車,Nucleon TFR也在這次我要換車考慮的名單裡
最後沒選上倒跟它的價錢無關,而是這車受限於內變速箱,所以只能採用單搖臂的設計
再加上現前的G-Boxx的重量才讓我打退堂鼓,
但一等到Nicolai出了輕量化的G-Boxx II或是皮帶傳動配上比較up to date的懸吊設計
我就會毫不考慮的下定

Nicolai這牌子讓我聯想到Leica M系底片機,
這兩樣產品都不以花俏的新功能來吸引買氣
而是花很多的心力跟時間將上一代的產品改良到他們眼中的完美
這種狂熱派的理念雖不大符合經濟效應,但自然能吸引識貨(且好野)的少數眾
有機會的話我也想去找Bruce玩玩他的小白熊跟TFR來感受一下
說不定我一摸到馬上就變節了,我的意志力並不是太堅強的.....
jujusbasement.blogspot.com
惡魔黨主席 wrote:
我不是故意要來吐草,...(恕刪)


我的天啊......

拿世界盃冠軍後來又跑去開WRC的叫作Nicolas Vouilloz..........是個法國佬

NICOLAI是德國的設計天才Karl Nicolai的品牌...

兩者可以說幾乎不相干...
車子醜毋寧死~
Bruce815 wrote:
被稱為登山車界的勞斯萊斯不是由於價錢!!
而是標榜"手工"打造的精細度!!

雖然COLNAGO CF4的價格也不低,但實際上是貴在那個法拉利標誌及塗裝,把那個圖裝拿掉還原碳纖原色,有多少人能認出是COLNAGO CF4呢??...(恕刪)


不懂被稱為登山車界的勞斯萊斯這句話是依據何處?
有公開票選嗎?還是自爽自稱?

我相信COLNAGO的設計和品牌形象有他的價值,絕不是Bruce815 先生所說貴在那個法拉利標誌及塗裝...

如同Bruce815 先生知道NICOLAI的強項,知道NICOLAI優點和其設計,知道為什麼這麼昂貴...東西好不好,我沒有騎過不能多說什麼,只是踩著別的品牌,強調自己現在騎的車很棒,讓人無法認同
另外,關於避震結構的討論,

從1989年開發出第一支登山車避震前叉,

大約從90~91年開始各大廠牌就開始研究雙避震系統,

前前後後出現過不少各式各樣奇怪的設計,甚至許多不合理的愚蠢設計,

但是避震結構無論怎麼變, 其實都是三種主要結構的變體:

單搖臂 / 單搖臂加連桿 / 四連桿設計

1.單搖臂簡單的說就是從後輪軸心到轉軸點連在一起, 後綸擺動的圓心是固定的顯而易見.

而這個點的高度決定了後輪擺動的圓弧型狀. 較高的轉點可以讓後輪呈現向後上方擺動.

相同於來自地面對單車的衝擊. 但是這樣會造成鍊條嚴重的拉扯.影響傳動效率.

2.單搖臂加上連秆推動避震器, 可以讓避震作動更圓滑,車價設計也可以更多變化.

但不變的是後輪軸心與轉點之間沒有轉軸點來影響後輪擺動與傳動之間的關係.

3.四連桿結構是最多變化的了,

無論VPP.Maestro,NRS,swinglink,Smartlink,LTS等等各式各樣的設計通通都算是四連秆結構的變體,

只要在後輪軸心點與車架主轉點間用另依個轉點分開,讓後輪擺動圓弧的圓心是虛擬的.

都屬於四連秆結構,其中最具代表性又常見的HorstLink就是讓後輪軸心儘可能接近垂直上下擺動,

讓鏈條拉扯減輕的設計.

VPP則是讓後輪擺動呈現一個淺S型,但是優點是會有漸進的連桿比來推動避震器.

NRS是故意虛擬高轉點讓避震器與鏈條拉扯的情況發生到最嚴重,再將後避震器設定來抵消踩踏力量的設計.


扯了一堆,上面所有的東西都是為了解決相同的問題,或者說是在找一個平衡點.

就是避震器吸震的同時,鏈條拉扯影響的傳動效能.

G-boxx系統,就是將傳動的起始點轉移, 配合車架設計高轉點來吸震.讓傳動與避震轉點同軸.

同時可以達到吸震良好與完全不影響傳動的效果.

無論後輪多麼激烈的擺動,鍊條完全不會拉扯, 當然後輪對地面的傳動力量都不會消失,

同時整個變速系統移到車身中央, 配重集中, 操控更靈敏, 減輕的後輪上下擺動時的慣性更小,

相對的又提昇了後輪的貼地性,煞車效能,甚至轉向時的靈敏度.

其實變速箱設計是解決雙避震車最原始問題的理想方法.

當問題解決了,為何一定要多變化的連桿才是好的??
車子醜毋寧死~
ts080 wrote:
說到這個....今年...(恕刪)


這世上每個人都各有喜好,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質,而較難能可貴的是在於他願意去分享他的喜好,而且不會去否定別人的喜好。

很高興你也能分享你騎什麼樣的車參與捷安特盃下坡賽和柴山的經歷,若能夠更完整的敘述並捨去否定別人騎什麼車的部份就更完美了。

我相信每個人對很多事物都有不同的標準和喜好,在不違反"品格"的前提下,並沒什麼對與錯,更不需要將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除非是對方自己同意。我也很喜歡聽別人的分享,可以增加自己的視野,可以更海闊天空的去看看這世界。僅供參考,如有冒犯小弟絕對是無意的,也請您見諒囉~~
  • 5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